回覆列表
-
1 # 我是小朵朵吖
-
2 # 簫聲
洞簫在中國的民族樂器中,別稱“豎吹”、“尺八”、“豎篴”、“通洞”等。中國傳統樂器中洞簫類的樂器品種繁多,篴、長笛、短笛、秦始笛、尺八、簫、洞簫、楚等,都是在不同文獻中記載的洞簫類樂器的名稱。據考證,簫還是中國吹管樂器的始祖,如新石器時代的出土文物三孔骨簫便是佐證,在中國漢代以前就出現並廣為使用。漢代以前的簫多指排簫,在漢代陶俑及墓室磚畫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件樂器。但單管簫當時多稱“笛”。
中國古代文獻資料中對洞簫類樂器有大量的記載。先秦時期《周禮》中的籥、篴等無背孔洞簫類樂器,漢代馬融《長笛賦》中的長笛,《舊唐書》中的尺八,陳暘《樂書》中的太常笛、尺八管、豎笛、中管,《元史·禮樂志》中的簫等,都是不同歷史時期文獻資料對洞簫類樂器的記載。這些樂器只是在長度、厚度、吹口形式、指孔數等形制方面有所不同而已。從漢代的一些文物資料,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洞簫已有獨奏、琴簫合奏等多種演奏形式。如今,簫發展到現在,由之前單一的六孔發展到八孔,還有的制簫師傅研究出了九孔,材質由竹製發展到,木、銅、鈦合金、樹脂等,在民間器樂合奏中廣泛應用。如北方的絃索十三套,南方的江南絲竹、福建南音、潮州弦詩等等。不過不少樂曲中洞簫的部分逐漸被笛等樂器取代,然而在福建南音等幾個音樂型別中,洞簫類樂器在樂隊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簫的歷史很悠久,它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用竹子製成,有洞簫(北簫)和南簫之分。
洞簫,直徑2.2釐米左右,長60~80釐米,傳統上是6孔,也有7孔,現在多見的是8孔。頂端是吹孔,一般多是U型吹口,也叫鳳凰簫。
簫的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漢代陶俑中已出現。其後的壁畫、石刻中多有所見。漢代以前橫吹豎吹的單管樂器統稱為笛或篷,所稱簫的是排簫。
漢代時,簫被稱為“羌笛”,羌笛原為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的羌族人民的樂器,公元前1世紀時流傳到黃河流域,經過發展,逐漸演變成6孔,和今天的簫非常相似。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孔(前五、後一),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
魏、晉、南北朝時,簫已用於獨奏、合奏,並在樂隊中使用。
唐宋時期的尺八、簫管和豎篷,則是明清時期以至現代簫的前身。為區別橫吹的笛子,明代將豎吹之篷稱為簫。到了清代,簫的形制與現在就完全一樣了。
簫的品種很多,常見的有紫竹洞簫、玉屏簫、九節簫等許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