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社野老
-
2 # 歷史奇聞趣事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我們分幾種情況來分析。
1,朱允炆死於大火。
這種概率是非常大的,因為朱允炆知道和自己爺爺最像的四叔同樣心狠手辣。與其活著受屈,不如投火而死。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就沒有必要找他了。而朱棣大張旗鼓地尋找朱允炆,也可能只是為了給自己開脫沒有逼死自己的侄子。
2,朱允炆成為流民。
成為流民的概率不大,明朝的戶籍制度是非常完善的。一個流民到處跑,是非常容易被發現的。誰用願意去收留一個燙手山芋在家裡呢。如果朱允炆成為流民,那麼很容易被朱棣逮到,那麼也逃不了被滅口的命運。
3,朱允炆成為和尚
明朝當和尚可沒那麼容易,朱允炆跑出來當和尚的話也逃不了要查戶口。朱允炆執證期間也沒培養過多的死忠,勢力沒滲透太遠,要當和尚隱藏自己身份,需要一群人,一個龐大的勢力去維護。
4,流亡海外
相比於前兩種,流亡海外相對安全一點,也是除葬身火海最有可能的一種情況。畢竟出了海,朱棣想找到他就沒有那麼容易了,茫茫海外各洲各國,到哪找去呢?
所以我的觀點是,要麼葬身火海,要麼流亡海外。前者概率更大,都被人搶了帝位了,如果想活,禪讓給叔叔,求個安定的一生也不是不可以。流亡海外也是無法復國的。
-
3 # 致閱歷史
沒有找到。
明惠宗朱允炆生於1377年12月5日,死期不詳。史稱建文帝,明朝第二代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在位期間進行一系列寬政、削藩的改革,史稱「建文改制」。由於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攻入南京應天府,是為明成祖,朱允炆下落不明。大臣梅殷私諡其為「神宗孝愍皇帝」,但成祖不認朱允炆為合法皇帝而未上諡號,故明朝人大多稱之為建文君。直到南明時,弘光帝追諡其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廟號「惠宗」。清高宗乾隆元年,高宗追諡其為「恭閔惠皇帝」,故也作「明惠帝」。
燕王朱棣入京師應天府後,建文帝在宮中舉火,皇后焚死,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則不知所蹤,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論的歷史之謎。有稱其從地道逃亡,也有別史稱其離宮後出家為僧。
朱棣入京後,先捕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於建文帝的官員後,方稱皇帝,是為明成祖。當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建文帝發喪,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是不被明成祖承認。
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找到建文帝的屍體,併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帝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建文帝年僅2歲的幼子朱文圭被廢為庶人,並囚禁於鳳陽廣安宮。建文帝的三個弟弟原本封為親王,尚未就藩,朱棣將他們降為郡王;年長的朱允熥和朱允熞先被封至福建漳州和江西建昌,旋被召回京師(南京),以「不能匡正建文帝」為由廢為庶人,並囚禁於鳳陽,只留下年幼的朱允熙給朱標奉祀,而不久之後朱允熙也於永樂四年死於火災。
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當時傳聞他知道建文帝出逃的事,朱棣遂以其它罪名囚禁溥洽長達十餘年,直到姚廣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溥洽,溥洽才獲釋。
明成祖即位後,不承認建文帝的正統性,下令銷燬建文朝史料,並先後三次修改明太祖實錄。成祖還下令作《奉天靖難記》,對懿文太子及建文帝多加詆譭。
正統五年,有僧自雲南至廣西,詭稱建文皇帝。隨後被逮捕調查,乃是鈞州人楊行祥,隨後下獄而死。同行十二位僧侶,皆戍遼東。隨後,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均相傳有帝為僧時往來跡。正德、萬曆、崇禎年間,諸位大臣請求續封建文帝,及加廟諡號,均未成行。雖然《太宗實錄》(成祖原廟號太宗),稱建文帝被朱棣以天子禮下葬,但崇禎帝在位時卻親口承認建文並無陵墓。崇禎十七年(1644年)五月,南明的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於同年七月為建文帝君臣平反,上廟號「惠宗」,諡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清朝乾隆元年,乾隆帝詔廷臣集議,追諡曰「恭閔惠皇帝」,故後世也稱建文帝為「明惠帝」。
2008年1月,福建省寧德市金涵鄉上金貝村發現的一個和尚墓被認為是惠宗的墓葬所在,這個墓穴也是迄今為止福建發現的最大的和尚墓。然而,建文帝的最終下落至今仍是不解之謎,一說建文帝藏身於湖南省永州市新田縣。
-
4 # 脂肪故事
找什麼建文帝!都是假的!建文帝早已經死於朱棣的刀槍之下了!
一、歷史上,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史家穿鑿是去尋找建文帝,這就幾家人,一路下南洋,茫茫人海,他到哪裡找?
二、古代的保甲戶籍制度相當嚴密,這建文帝如何能夠隱瞞行跡?作為農耕文明而言,古代人口的流動是相當困難的,關卡重重、治理嚴密,建文帝哪裡跑?
三、有傳說建文帝當了和尚,怕是對古代佛教嚴密的管理制度不瞭解吧?每個出家的和尚都得有明明白白的身份證明啊!
所以,建文帝在攻下南京時就已經被朱棣殺掉了!那麼,朱棣為什麼要編造這個鬼話呢?
一,建文帝的正統地位,是得到天下承認的。即便是朱棣,也只能打個“靖難”的口號,雖然是造反,可他敢明目張膽地喊出“造反”嗎?
二、朱棣要想順利即位,只有把建文帝趕下去,可是如果天下都知道建文帝是他殺的,他如何能夠名正言順地即位?
三、所以,建文帝只能“被失蹤”了!
朱棣的意思很明顯:我沒殺建文帝!他自己跑了!我也不知道跑哪去了!這不,我也派人找他了啊,可惜沒有找到!
最後,朱棣自己勉為其難的當皇帝唄!
-
5 # 白這個顏色
以下內容不代表個人觀點。
關於朱棣找沒找得到建文帝朱允炆,正史中沒有記載。【大明內經】中有一段文字【1402年,朱棣登上大位,建文帝生死未卜。1413年,朱棣在三徵蒙古途中,微服私遊混元寺,唯有數人隨從。玄悲禪師閉目禪堂,身後十八棍僧怒目而視朱棣,朱棣細觀玄悲,目瞪口呆,轉身欲走。玄悲道,施主留步。朱棣回首,玄悲說,冤冤相報何時了,如今天下安定,乃朱家興旺之勢,望心繫江山,善待萬民……。朱棣低首無語,羞愧而去】。
大明內經雖不是正史,記載了朱棣登位十年後,在征伐蒙古途中偶遇出家的建文帝。傳說中建文帝逃亡南方。可在【大明內經】中還記載了一段建文帝逃出皇宮時的文字【建文帝帶著16名宮女和十三位太監從皇宮密道逃出,這也是朱元璋留給孫子的最後護身符,建文帝即將走出密道的瞬間,看到一絲光亮,五百壯士身著便裝,徐達的小兒子徐通在此等候。建文帝以為難逃此劫,徐通下馬跪迎建文帝,拿出一個錦囊,建文帝認得是劉伯溫手筆,開啟錦囊,十五年前劉伯溫就已經為他選好出逃路線,想著這些忠心耿耿的大臣都已撒手人寰,建文帝仰天痛哭。
建文帝按照劉伯溫的路線圖一路向北,在赤峰的賀伽山停了下來。混元寺位居賀伽山下,為了隱藏身份,建文帝法號玄悲。為什麼建文帝能順利入住混元寺?也是15年前劉伯溫讓常遇春的兒子常平帶800童男童女隱居賀伽山,建混元寺。而常平當年帶來的八百童男童女此刻正是青春年華。錦囊上寫著,帝與朱棣還有一面之緣。
-
6 # 北大賢學長
謝邀!胡濙是其中的關鍵人物
1402年,建文帝在金陵放火自殺,之後不知所蹤,有的人說他真的被燒死了,有的人說他出家為僧,還有的人說他逃亡海外。
朱棣本著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的原則,一直不停的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最終,朱棣還真的找到了建文帝。
眾所周知,鄭和七下西洋除了弘揚大明的國威,結交友鄰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調查建文帝在海外的下落。
不過鄭和走遍了半個地球,也沒有帶回有關建文帝的訊息。而在國內,朱棣也安排了一個人去調查建文帝的下落,他就是胡濙。
胡濙隱忍低調、喜怒不形於色,這種人很適合做特務。在朱棣稱帝之後,他就交代了胡濙一個特別的任務:去民間尋找建文帝的下落。
14年後,胡濙接到朱棣的命令,前往江南一帶進行調查。這說明朱棣已經掌握了建文帝的大概位置了,真相已經越來越近。
就這樣過了3年,在朱棣出征蒙古、班師回朝途中,胡濙突然到訪朱棣的大營,這說明他已經完成了任務,史書記載:
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朱棣一聽說胡濙來了,立馬就從床上蹦了起來,接見了他。兩人交談了好幾個小時,雖然談話的內容沒有被記錄下來,但我們依然可以推敲出答案。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胡濙一定是找到了建文帝,如果他千里迢迢趕來,只是過來看望一下領導、彙報一下工作進度的話,估計他早就被拉出去砍了。
第一種情況,胡濙已經找到了建文帝,並且把他們抓住了,聽候朱棣的發落(或者說建文帝已經死了)。
這種情況可能性比較小,原因就在胡濙和朱棣談論了有幾個小時之久,如果是聽候發落,或者是已經死亡這種訊息,那麼只要說上一句就可以了,沒必要談論這麼久。
個人更傾向於第二種情況,那就是胡濙找到了朱允炆,還與他當面聊過了。胡濙與朱允炆的交談內容,正是他對朱棣所說的話。
建文帝給出了一個回答:我累了,你去當你的皇帝吧,我不和你爭了,我只想當一個老百姓,平平安安的過日子。
這才是對史書中那句“以所聞對”和“疑始釋”的最好解釋。
20多年來,朱棣和建文帝兩人都生活在恐懼和憂慮中,飽受摧殘。朱棣害怕建文帝會推翻他,奪走他的江山;建文帝害怕朱棣會追殺他,結束他的性命。
如今這一刻,兩個人都放下了、解脫了,你做你的皇帝,我過我的日子,再也沒有後顧之憂。
-
7 # 小小逍遙人
我認為朱棣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找到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
一、大火焚宮,生死成迷1402年7月17日,朱棣登基為帝,手掌大權,君臨天下,可是他的胸中卻仍有一顆巨石沉在心底,他不禁回想起前幾日的情形:朱棣在谷王朱橞、李景隆的接應下,率軍踏進南京城。此時的建文帝朱允炆得到谷王和李景隆反叛的訊息,自焚宮室,熊熊烈焰沖天而起。朱棣看到宮中大火,迅速帶領人眾入宮搜尋朱允炆的身影,奈何未得,自此朱允炆的下落成謎。“我的好侄兒,你到底身在何方?是生是死?”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明史。
二、遣眾出巡,祕密尋人朱棣為了找到證明建文帝的生死,同時也是為了證明自己皇位得來的合法性,於是他召喚鄭和、胡濙命他二人一個以宣揚國威為名,出巡海外,搜查朱允炆;另一個以尋找仙人為名,巡視國內。鄭和這一路自不必多說,他率艦隊出巡海外,威震八方,使得萬國來朝,但是最終也沒有尋到朱允炆的身影,我們主要來說說胡濙這一線。胡濙此人沉默寡言,喜怒不形於色,是執行此任務的不二人選。他接到朱棣的任命後,收拾行囊開啟了這次“尋仙之旅”,然而他不曾想到,這一走就是十六年。十六年裡,他音訊全無,蹤影難覓。直到1423年,生命即將終結的朱棣,終於得到了胡濙迴歸的訊息。
三、胡濙迴歸,心事終了1423年,朱棣第四次親征蒙古,班師回朝途中,卻得到了一份大禮——胡濙迴歸。當時的他因為征途勞累,已然就寢,正在熟睡中,侍衛奏報,胡濙求見。朱棣大喜,命人速傳。他深知,胡濙此人十六年來了無音訊,此次迴歸必是有重大發現,他期待著解開自己心中二十多年的疑惑。胡濙入見,二人談到四更天,才結束了這次談話,雖然無法知曉此次談話內容,不過從最後朱棣心已釋疑可以看出,此次談話,最終談到了朱允炆的現狀,那麼,胡濙自然也是知道建文帝的下樓的。
“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明史·胡濙傳
“悠悠二十載,今日始釋疑,侄兒,叔叔我知道了你的下落,此生也算是無憾了”
當然,以上僅是個人看法,並非正史所記載,具體究竟如何,還有待研究。
-
8 # 悲傷流年
朱棣就是造反而登基,奪了自己的侄子朱允文之皇位,這讓他的心中總是一直惴惴不安,常常擔心有朝一日那個心腹大患會突然的冒出來,振臂一呼而號召天下討伐自己。朱允文是朱元璋大帝指定的帝國皇位繼承人,而朱棣是非法的篡位稱帝,得位十分不正。所以綜上,朱允文就是自己的那塊永恆的心病。
為了找尋朱允文的下落他可謂是煞費苦心。有小道傳聞稱朱允文是機智的化裝成一個和尚逃出火海的,而朱允文的主錄僧溥洽較有可能是事件的知情人,朱棣因此關了此人大半輩子。據傳就連太監鄭和浩浩蕩蕩的下西洋也與尋找朱允文有莫大的關係,當時有說法認為這個朱允文則是出海逃難了,於是朱棣得知情報後,不惜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出海來尋找心腹大患的下落。
最後,民間關於朱允文下落的傳聞,稱具有以下幾種可能:第一版,朱允文確實已經死了,手下找到了他的遺憾,確定了此人的死訊。第二版本,手下找到了朱允文,心狠手辣的並將他滅口,永遠絕除了後患。第三版本,朱允文並沒有真的死,手下見到了朱允文並且與之深入的友好的交談後,朱允文表示已經完全放下了復辟的可能(很可能是最終出家為僧人了),手下確定朱允文是絕對不可能起兵反抗了。這是歷史學家之中最推崇的一種可能性。
-
9 # 大話小財迷
這個問題的前提首先是要建文帝是活著的,然而很可惜,建文帝在朱棣攻入金陵之後必然已經身隕……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始於朱允炆的削藩之舉,
彼時朱允炆新君臨朝,頗想有一份作為,手下亦有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之流出謀劃策,一個想做明君,一個想當能臣,雙方一拍即合。
而始於朱元璋的太祖分封被認為是威脅中央集權同治的最大弊病,所以老朱屍骨未寒,孫子就開始大刀破斧的削藩了!
只是想法是好的,手下人辦事能力太差,不想反的最終都被逼反了!
朱棣何許人也,那也是一路戰場殺伐過來的狠角色,怎會坐以待斃,而朱元璋封藩王,建藩鎮的初衷也被朱棣拿來做了起兵的借口!
明太祖朱元璋不僅分封諸子為藩王,而且在其成法中有一條是關於“靖難”的。朱元璋當國時,恐權臣篡權,規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舉兵清君側的權利,他在《皇明祖訓》 中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後來的朱棣即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戰爭雖結束,與此相關的歷史卻在發展。燕王進京後,宮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說建文帝於宮中自焚而死,或雲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髮為僧,雲遊天下,傳說他於正統朝入居宮中,壽年而終;又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建文帝。
燕軍進入南京後,朱允炆在皇宮放火,朱允炆本人不知所終;此後其下落成為謎團。朱棣入城後,派人指認一具燒的面目全非的屍體為朱允炆,並執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後六月二十日,以天子禮葬朱允炆,造成建文帝已死的假象。
以上所述,也就是題主所問的由來,朱允炆假死脫身,朱棣暗中追查,為此建立了赫赫有名的錦衣衛……
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個人覺的這種說法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我更傾向於朱允炆在朱棣攻入皇宮以後,或自殺,或被殺,就已經死掉了!
但是朱棣不能說人被他殺了啊,朱棣起兵以後,自始至終都打著清君側的名號,可沒說自己是為了謀權傳位的!真打到眼前了,人要是就不死。就杵在你面前,那多尷尬啊!難道還真能清完君側,打道回府不成?
所以,朱允炆必須死,但又不能讓別人知道朱允炆死了,即便不是朱棣動的手,也會有人說是被朱棣逼死的。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失蹤,人間蒸發了!結果人人都能接受!
-
10 # 寧靜致遠WQ
明朝的皇位傳承,朱元璋是本著傳長、傳嫡傳統。初始立朱標為皇太子,無奈朱標未繼位便死,隨後立朱標二子朱允文為嫡孫。朱元璋為了在死後能讓允文順利登基做穩江山,把能威脅到皇孫的武官、大臣收拾的乾乾淨淨,由此也埋下了無人能領兵打仗的隱患,此時朱元璋對皇孫說,爺爺已經給你鋪平道路,沒有人能造反威脅你的皇位了,等我百年之後你可以安穩的登基了。朱允炆便問如果叔叔反如何?。朱元璋陷入沉思,也意識到了藩王問題的嚴重性,也著手做了一些預防措施,無奈歲月不饒人,留給朱元璋的時間不多了,所以藩王問題沒有解決。不過到了建文帝登上皇位,採納翰林院修撰黃子澄,兵部侍郎齊泰建議削番,引起了諸王不滿。燕王朱棣以清君側,誅齊、黃為名舉兵反叛。朱允炆派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平判,都是敗多勝少。隨後朱棣率兵直取南京,城門被其守城大將李景隆開啟,皇宮火起找到了一具燒的面目全非的屍體,建文帝不知去向。一說建文帝宮中自焚,那具屍體便是,朱棣也收斂了那具屍體,並且以一定規格厚葬用來收買人心。另一說建文帝從地道逃走,改換僧衣流浪各地。自後期滇、黔、巴蜀相傳有帝為僧時來時望,遺蹟頗多,朱棣派出很多親信追尋查詢,都沒有找到建文帝。與此同時又傳說建文帝出逃海外,朱棣又令鄭和率領寶船到南洋至西洋尋找,以此震懾南洋各國、宣揚國威,也是無果而終。至此直到朱棣死亡也沒有建文帝下落,成為歷史疑雲。
回覆列表
朱棣找沒找到建文帝朱允文是個千古謎案。朱棣奪取了朱允文的江山,不成功叫篡逆,成功了叫承運天命。但朱允文是他父親立下的正統皇帝,雖然失敗了,但還有著一定的影響力,對於這一點他害怕極了。而且象方孝儒這樣至死都罵著不認可他當皇帝的人,如果還有,他們還可以製造輿論,一有風吹草動都威脅著自己的江山。一定要找著朱允文,殺了他才能永絕後患。
在中國境內他靠層層地方政權要趕得朱允文無藏身之地。但還是沒有找到,於是派鄭和七下海洋,下決心找著朱允文。為什麼要下海洋呢?南京臨著長江,朱允文若駕一葉輕舟從水路跑了,大陸上藏不住,到海外什麼地方建立一個逃亡政府與朱棣分庭抗禮,這還了得。
世間總是一分為二的,首先朱棣這個篡逆皇帝成了一代明君,把國家治理得很強盛,歷史評價上對於的篡逆罪名可以別作論處了。就說鄭和七次下海洋,肯定沒有找到朱允文,要找到了朱棣可以大詔天下,殺了朱允文以絕天下對朱允文存在的影響。單從為找朱允文這一目的,讓鄭和七次出洋,耗費了巨大國力,也沒找著朱允文,這得不償失。然而正是鄭和七下海洋發現了南海諸島開拓中國的領海面積,這對中國立下了千秋功業。
還有一點,教人十分費解的事。按說在大陸上朱允文應無藏身之地,但我們這裡有一個村莊好幾千口人都姓建。據說他們是朱允文的後代,因為怕追殺不敢姓朱明白自已的真實身份。但他們又不肯忘掉祖先朱允文而全都姓建,這是朱允文的帝號。真也如此,宋人編纂的《百家姓》裡沒有姓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