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古不怠

    北宋VS遼

    北宋同遼相比,實力在伯仲之間。北宋在建立之初,需要直面的一個問題便是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至五代後晉起,燕雲十六州便一直被遼國所佔據,這是北宋君臣所無法容忍的,除了燕雲十六州自古便是華夏之地,無法容忍被異族所佔據之外,還有就是燕雲十六州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過重要了,沒了燕雲十六州,河北之地不穩,河北不穩則河南之地不安啊,北宋的首都東京城便在河南,首都不安,政權怎麼能夠長久?但因為宋初,南方還有其他政權存在,後方不穩固,北宋君臣便制定了“先南後北”的戰略,統一南方之後再圖謀燕雲十六州。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南方已被平定,北方割據政權北漢也被迅速拿下了,趙光義便正式開啟了他的北伐大業,宋朝也正式同遼國拉開了戰爭的序幕。

    南宋VS金

    金國雖然實力強大,但宋朝並非不堪一擊。時間來到公元1125年,女真興起,建國號為金,新生的金國實力強大,迅速就滅亡了遼國,此時北宋在宋徽宗的治理下,奢侈之風盛行,官員和軍隊皆腐朽不堪,金軍趁機南下,結果開封淪陷,徽欽二帝被金人掠到五國城,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恥。那麼宋朝在金軍的鐵蹄之下真的不堪一擊嗎?答案是否定的,宋朝與金軍仍有一戰之力。

    北宋末年的著名將領大多出自西軍,如种師道、种師中、張俊、韓世忠、劉錡、楊沂中以及吳玠吳璘兄弟等都出自西軍,這使宋朝有能力抵禦金國的進攻。之後隨著黃天蕩之戰、川陝之戰、順昌之戰、和尚原之戰、仙人關之戰、岳飛收復襄陽六郡之戰的獲勝,金軍南下的勢頭被遏制。

    但此時,金國仍然把持著戰爭主動權,真正使宋金雙方形成互相不能吞併對方的形勢的是由海陵王完顏亮發動的南侵戰爭,隨著唐島之戰和采石之戰的勝利,宋金戰爭態勢開始改變,金國已無法消滅南宋了。究其本質來說,雖然金強宋弱,但金國沒有強大到可以吞併宋朝,宋朝仍能金國的進攻。

    南宋方面:1.宋理宗親政之初立志中興,他通過罷黜史黨、親擢臺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穩定了政局同時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積極效果。2.宋朝有曹友聞、王堅、章翔、孟珙、孟瑛、餘玠、張鈺等一大批愛國將領,他們奮力抗爭,多次擊退蒙古的入侵。3.南方地形複雜,多丘陵、山地,易守難攻。例如釣魚城,南宋軍民依靠險要地勢,堅守釣魚城達36年!蒙古方面:1.窩闊臺去世,引發汗位之爭,蒙古放緩了對南宋的進攻。窩闊臺去世後,乃馬真皇后稱制,隨後貴由即汗位。貴由即位後濫行賞賜,法制廢馳,政治開始腐敗,蒙古內部矛盾重重,政局不穩,直到蒙哥即汗位後,蒙古才再度開始南侵。所以從公元1241年至1258年,蒙古並未攻宋。2.釣魚臺之戰後,蒙哥去世,再度引發蒙古汗位之爭,公元1259年至1267年,蒙古又暫停了對南宋的進攻。蒙哥去世後,在和林的蒙古眾臣開始謀立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為蒙古大汗,忽必烈開始撤兵北返,準備爭奪蒙古汗位。公元1260年,忽必烈登基成為蒙古帝國大汗。公元1264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穩定了蒙古局勢。公元1267年,忽必烈開始進攻南宋。

    公元1279年,陸秀夫揹負趙昺及趙宋皇族八百餘人集體跳海自盡,十萬軍民亦跳海殉國,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結語

    宋朝不論是抵禦遼、金還是蒙古,都離不開宋朝軍民的奮力抗爭,特別是南宋抵禦蒙古入侵,僅依靠半壁江山便與蒙古相持了四十餘年,雖然其中有蒙古內部的原因,但能取得這樣的功績仍值得肯定。

  • 2 # 資治通漢不止說漢

    宋朝絕非“窩囊”“軟弱”。

    就從時間上看,北宋南宋加一起立國319年,封建王朝除去上古的,也就漢朝超過300年,其次就是宋朝,唐明清都沒有,元朝區區百餘年。而且宋超周圍強敵環顧窺伺,尚且支撐300年,實力絕對不可小覷。很多人對其印象較弱,估計源於宋太祖制定的國策,重文輕武,武將的地位,軍隊的訓練,大打折扣,這種國策的制定事出有因,以後詳談。

    北方歷經遼金蒙,西北西夏盤臥多年,都是強悍的遊牧民族,只能說宋朝進攻不足,防守有餘,為何進攻不足?最重要的因素是缺少騎兵,缺少戰馬。冷兵器時期,騎兵打步兵,猶如屠殺一樣,中原,東南一帶是不產良馬的,只有西北和北方才是產馬的地方,幽雲十六州被割讓,河套一帶沒有佔領,只能以步兵的血肉之軀來抵抗,能夠屹立三百年,絕不是靠歲幣什麼的能解決的。因為宋朝的城寨防禦體系讓西夏非常頭疼。

  • 3 # 嗪大䒚

    人們常說,戰爭打的其實是經濟,這個說法一點沒有錯!

    1、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造就這種情況的原因我覺得有兩點,其一是因為宋朝建立未經過戰爭洗禮,乃和平禪讓,最大程度保留了前朝之實力,其二宋朝重文輕武,輕戰爭,重經濟,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其經濟之繁榮,清明上河圖足以說明一切,商鋪林立,琳琅滿目,實力可見一斑。

    2、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之下,就容易產生很多的人才,不論是文人還是武將,試想一下,特別是武將,飯都吃不飽,誰去練武消耗體力,肯定是吃飽喝足沒事幹了才會考慮習武打仗的事,雖然重文輕武,可還是有很多人可以通過軍工搏個封妻廕子,拜將封侯的。所以像岳飛,楊家將等等…可謂人才輩出!

    3、宋朝疆域遼闊,防守重鎮較多,長城,襄陽,河南…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而遼,金,蒙古,都是少數遊牧民族,騎兵厲害,步兵攻城就顯得實力一般了,騎兵適合平原作戰,宋朝山川河流,單靠騎兵肯定不容易一統天下。

  • 4 # 老三啊老三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說點冷知識,其實宋朝的戰爭勝率是比唐朝高的。不過這個勝率的計算公式是:戰勝的次數/所有戰爭的次數 這裡麵包括了很多平定內部叛亂的戰爭。如果單論對外戰爭的話兩宋的勝率確實很低。

    但是為什麼能做到抵禦少數民族證權這麼長時間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少數民族畢竟是少數民族。人少是個顯著的特點。少數民族證權進入北方地區建立證權之後,兵員就分散了,力量就不足了。雖然有不少“偽軍”,但是打起仗來肯定不敢重用“偽軍”。

    2,漢文化的同化。歷史向我們證實少數民族政權要想長久紮根中原,肯定會被同化。少數民族政權定會重用漢族官員,漢族官員也是原來的漢人,天下漢人一個人。當時的北宋,南宋沒有進進取之心,少數民族政權內的漢人就有進取心了?肯定不會有

    儒家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決策層也不能避免。

    3,把希望就給外部不確定因素肯定是不可能的。沒有優秀的軍事人才進行對抗肯定是不行的。兩宋時期還是湧現出一大批將領和文武雙全的人才的,像岳飛,范仲淹等等

    4,兩宋對城防的重視。這點就不多說了,具體可以去查查。特別是以東京城為顯著。壕溝,堅城,拒馬,重兵,淤地等等互為依仗,互成體系。南宋就不用說了,南方多山地,水田。

  • 5 # 百曉大神

    謝謝邀請。其實真實的原因大家都不敢說,或者是不敢面對。第1個原因就是割地賠款,口號是和平是主流,以和為貴什麼的。一開始北宋王朝以為自己實力足夠強大,企圖打敗遼國,收復幽雲16州,萬萬沒想到實力不允許,被遼國鐵騎打得慘敗而歸,並且是兩次慘敗,從此就喪失了性侵,對北方的遊牧民族產生了畏懼心理,而遼國一看,原來這個北宋帝國也不堪一擊嘛,然後就不斷的出兵,當時主要的目的是掠奪財富,搶錢搶糧,搶娘們,當然他們的目的也基本上達到了,而北宋帝國看見這樣下去不是辦法,組織了大量的軍隊和遼國的軍隊在澶州這個地方來了一場硬碰硬的決戰,雙方勢均力敵,誰也吃不掉誰,最終的結果,北宋帝國同意花錢買平安,每年送給遼國大量的錢財,換取國家安寧,百姓樂業,邊境安寧了上百年。萬萬沒想到遼國衰落以後,另一個更強硬的對手大金國又出現了,並且戰鬥力更凶悍號稱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戰,這一次北宋帝國被徹底滅亡。逃往長江流域的南宋帝國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也向大金國提出了求和條件再一次的花錢買平安,制定了屈辱的條約。但一切到了蒙古人崛起的時代,這種招數不好使了,蒙古人的胃口太大了,他不光要錢,要女人也要你的土地,總之所有的一切都應該屬於蒙古人的,南宋帝國終於抵擋不住了,崖山之戰以後永遠退出歷史舞臺。

  • 6 # 全世未解之謎

    宋朝疆域嬌小是對比外疆顯得小,千年以前的宋朝,我們會發現,之所以被稱為“弱”,並不是自己真的軟弱,而是面對的敵人真的很強大。

    宋朝剛剛形成,就在強敵的包圍之下。

    開始是遼國。繼而是金國。最後是蒙古。

    連西夏這樣的小國家,都不是善茬,時不時來找宋朝的麻煩。

    歷史不能設定,如果可以我們把秦朝唐朝漢朝放在宋朝這種生存環境,他們會活得比宋朝更好嗎?不一定。

    但是各位,宋朝就創造了一個奇蹟——它居然在強敵環伺中生存了319年之久。比比明朝久,比清朝久,比公認的強國唐朝還多活了30年。

    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從最重要的軍事、經濟兩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宋朝的軍事實力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差

    網上說,宋朝的對外作戰的勝率,超過70%。這多半是捏造的資料。不過,宋朝在建國之初,確實是主動打別人的多,捱打的少。那段日子,宋朝滅南平、滅後蜀、滅南漢、滅南唐、滅北漢,又收復了吳越,一時風光無限。

    那時候的宋朝,是不懼遼國的。

    這裡有一個故事。宋太宗趙光義做皇帝后,打算攻打北漢。遼國與北漢是鄰居,關係很不錯,就派使臣來問為啥要打北漢。

    啥意思呢?就是說:北漢不聽話,就是該捱打,你們不幫助他們,我們還是小夥伴。不然,友誼的小船可是說翻就翻哦……

    後來,宋軍攻打北漢時,遼國派軍援助北漢。結果,遼國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差點全軍覆沒。

    不過,自那以後,宋遼對戰中,宋朝就沒撿到什麼便宜了。而且攻守易位,遼國轉守為攻,宋朝轉攻為守。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宋朝滅亡,只不過,遼國變成了強悍的金國和更強悍的蒙古。

    然而,哪怕面對金國和蒙古,宋朝在軍事上也有上佳表現。

    比如,宋朝在偏安江南時,還多次開展北伐,主動進攻金國。如岳飛曾一度打到離北宋舊都開封不到50裡的地方。

    二、軍事上打不過,我就花錢買和平(這點有點清朝的榜樣)

    總體上說,儘管宋朝名將輩出,曹彬、潘美、楊業、李繼隆、狄青、种師道、宗澤、張俊、岳飛、虞允文、畢再遇、孟珙、餘玠、王堅……無一不是一時之選。但宋朝的軍事實力依然低於遼國、金國、蒙古一個檔次。

    打不過,怎麼辦?

    幸好宋朝有錢。

    宋朝有錢到什麼程度呢?北宋時期,一年國家財政收入最高可達1.6億貫。就算在南宋,國家的財政收入也能輕鬆超過1億貫。

    而唐朝的年均財政收入只有大約3000萬貫。

    那麼,宋朝能夠有這麼多的財政收入,是從老百姓那裡搜刮而來的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宋朝是歷史上稅負率最低的朝代,大約為1/15。

    如果你月薪1萬元,只繳納600多元個人所得稅。高不高興,開不開心?

    總之,宋朝不管是國家還是民間,大家都有錢。

    這就為“花錢買和平”,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宋朝第一次花錢買和平,始於前面提到的“澶淵之盟”。合約的主要內容就是:遼國宋朝互為兄弟之國,以及宋朝每年向遼國提供“助軍旅之費”銀10萬兩、絹20匹。

    據說,合約談好後,北宋談判代表曹利用回到都城,宋真宗得知每年要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匹時,竟然高興地說:“才30萬銀絹,這麼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

    於是,宋朝就以以每年30(後來增加到50萬)銀絹的代價,換得了100多年的和平。

    在那以後,“花錢買和平”的辦法屢試不爽。每次,遼國、金國沒錢用了,就安排一名部將,率軍南下。這邊一看,敵人來勢洶洶,打不過,就給錢吧。於是,敵人得到了財物,宋朝得到了和平。大家一拍兩散,繼續過小日子。

    順便說一句,沒有打仗的日子,宋朝和遼國、金國仍然保持經濟貿易關係,由於宋朝商人會做生意,結果,一來二去就把國家繳納的銀子掙回來了。

  • 7 # 槐蔭樹下的老曹

    這個問題,明顯提得有為宋朝塗脂抹粉的嫌疑,是有太大的傾向性在裡面。實際上,宋朝以比漢,唐強大得多的經濟實力,卻既沒有像漢朝那樣橫掃大漠,也沒有像唐朝那樣鏖戰西域,反倒像一個泥足巨人,形象高大,卻立足不穩。靖康之恥,崖山之難,一次又一次地像虛弱的駱駝面對凶殘的鬣狗,只有被撕咬,被殘食的份。還恬不知恥地自美她怎麼活了那麼久。這是一種什麼精神?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導向,不就是想要人們別想打贏,只求不輸嗎?不就是想水煮青蛙地消泯人們精神中的血性嗎?這種問題,提得是頗有心機啊。那麼,本人現在就來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宋朝沒有血性,卻面對外敵的侵略能夠堅持那麼久?宋朝為什麼會沒有血性?首先,宋朝能夠面對外敵堅持那麼久,一是因為,宋朝統治階層沒有血性,但被統治階層還是有血性的,敵人要征服漢人,還是必須付出代價。二是漢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使漢人具有較多的戰術,能夠讓敵人產生懼怯。三是外族的文化意識,使他們面對漢族,沒有徹底征服的企圖,只有敲骨吸髓的打算。他們只想通過戰爭壓迫,來從宋朝得到經濟上的好處。宋朝最後被滅亡,一是他們過多地向敵人暴露了自己的弱點,二是他們遇到了不一樣的對手。如果他們早遇到蒙古人,他們早就滅亡了。那麼,宋朝統治者為什麼會沒有血性呢?這有兩個原因。一是隋唐政治向門閥士族開刀,徹底消滅了門閥士族,到宋朝,新上來的文官集團,本身就是眼高手低,只喜歡講道理,不喜歡動真格。二是漢族的生產力發展,已經由單純的自給自足,發展到產生商品化,形成了一個市民階層。這個市民階層及其背後的原材料提供者,他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與純粹的農民階級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大不相同,利益取向也是嚴重對立的。而他們所創造的價值,又遠遠地大於了農民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這就導致宋朝社會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大分裂,大對抗。這就是宋朝統治階級沒有血性的根本原因。那麼,宋朝歷史還會再現嗎?某些人所欣賞與夢想的宋朝還會再來嗎?不會了,因為,今天的中國,已經完成了經濟轉型,人們的世界觀與價值觀趨於統一。只不過是一些被胡化的漢人,他們還在想著,整個中國能不能夠被胡化而已。但是,這可能嗎?這些人只不過是做夢而已。

  • 8 # 小北最光陰

    小北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GDP啥的了,都是扯犢子的,GDP就是那麼管用,宋朝最後也不會被蒙元鐵騎踏平了!

    在我看來,宋朝之所以能夠支援這麼長的時間,歸根到底就是因為兩點,一是宋朝人才輩出,二是因為遊牧民族志氣太小!

    一來,宋朝人傑輩出,如楊家將、種家將、折家將、姚家將、狄青、岳飛、韓世忠等等實在是太多了,我就不在這裡一一列舉了!

    而且在宋朝之前,還從來沒有遊牧民族把我華夏民族給徹底滅掉的先例,就是最為慘烈的五胡亂華時期,遊牧民族也只是打到了長江沿線而已!

    在這樣的歷史慣性之下,遊牧民族的志氣也比較小,他們也沒啥想過要把宋朝給徹底滅絕,他們南下侵略宋朝,想的只是劫掠錢糧人口供他們享樂而已!

    而宋朝又比較識相,常常都會用重金來賄賂遊牧民族,宋朝送給遊牧民族的錢財和奢侈品已經足夠他們用來享樂了。

    在經過這般對比之後,遊牧民族發現,與其南下付出巨大代價侵略滅掉宋朝,還不如接受宋朝的重金賄賂來的划算。

    因此宋朝便也勉強保住了和平的局面,這絕對是宋朝能夠堅持這麼多年的重要原因。

    一直到元朝的時候,蒙元鐵騎徹底的控制住了草原上的局面,並且在中亞和西亞滅國無數,這也助長了蒙元的心氣兒,因此蒙元才傾力一擊,把宋朝給滅了,這也算是開了我華夏民族徹底被遊牧民族統治的先河!

  • 9 # 舊史新說1314

    翻開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就會看到一個詭異的地方,即:300年,彷彿是一個魔咒,很少有王朝能突破!明朝276年,清朝268年,都沒能突破300年大關。

    然而,在大家印象中,一直備受捱打、極度軟弱的宋朝,卻享國祚319年!那麼,這不得不讓人好奇,為何軟弱的宋朝卻能突破300年的大關?其實原因也很簡單,這和趙匡胤的一個制度有關,正因如此,宋朝才得以“長壽”。

    由於五代十國展現的是“槍桿子裡出政權”真理,加上趙匡胤通過陳橋兵變,實現黃袍加身的,所以趙匡胤對軍權非常敏感。邏輯不難理解,既然趙匡胤能黃袍加身,那麼其他掌握軍權的將軍,未來也可能這麼做。原因很簡單,大家都想做從龍之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主將做了皇帝,下屬也肯定能榮華富貴。

    因此,宋朝建立之後,加強皇權和軍制改革,就成了趙匡胤的首要任務。說到底,就是加強皇權的權威,和改變軍人手中權力過大的問題。在此之前,一支軍隊就猶如主將的私軍,很容易再次爆發陳橋兵變。

    最終,趙匡胤想出了一個制度,即:兵權三分制,各有分守,(1)樞密掌兵籍、虎符,(2)三衙管諸軍,(3)率臣主兵柄。正是這一制度,才讓宋朝得以長壽。接下來,就簡述一下這三個部門。

    第一,樞密院,相當於國防部。但這個部門沒有指揮管理部隊、統兵打仗的權力。即便如此,趙匡胤還不放心,一旦遇到軍國大事,都要和“中書門下”部門協商解決,讓彼此互相牽制。宋朝制度中,樞密院一把手是文官,副職才是武將,比如後來狄青就做過樞密副使。

    第三,率臣,主要是兩種人,(1)分駐各地的領兵將官,(2)皇帝指派的將領。通常來說,一旦遭遇戰爭,皇帝都會指派信任的“率臣”——一般由文官或太監擔任,作為戰役的最高指揮,權力要高於真正指揮作戰的官員。

    換一句話說,沒有一個人能完全掌握一支兵馬,或輕易調動一支兵馬。想要陳橋兵變,再度上演黃袍加身,那麼除非整個文武官員徹底合流,而且還要能瞞住皇帝,否則根本玩不轉。

    正因如此,宋朝319年,從未出現武將專權的現象,中央始終能“號令”武將!而武將專權,是任何一個王朝滅亡的前兆。所以一旦出了岳飛之後,趙構立即就高度警惕,即便在危機的宋金戰爭時期,趙構也不放心岳飛,想辦法解散岳家軍。

    唐朝、明朝、清朝的滅亡,都和武將專權或軍閥割據,有一定的關係。比如明朝,如果武將沒有擁兵自重,李成樑不養虎遺患,左良玉不養寇自重,努爾哈赤和李自成又怎麼可能做大?南明時期,如果中央能說一不二,湖北的左夢庚,江北四鎮中的劉澤清、左良玉、高傑部下等不敢有二心,南明又怎麼可能滅亡?

    但在趙匡胤的這一制度之下,卻近乎完美的避開了武將專權這一問題,由此才有319年的江山。當然,由此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軍事效率、軍隊戰鬥力下降。另外,強幹弱枝的政策,以及禁軍頻繁輪流換防等舉措,直接造成了“弱宋”。

  • 10 # 啥都不讓過

    一說到宋朝,大多數人都是想的是窩囊,對外稱臣,對外上貢,逢戰必敗,君臣昏庸,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但其實小珏想說的是,宋朝面對的就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遼、金、蒙古,在疆域、人口均不佔優勢的情況下,能堅持不倒,成功的耗死了遼國和金國,拖延蒙古統一步伐幾十年,也確實難能可貴,並非我們想象的那麼糟糕。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宋朝真的不算失敗者。

    第一是經濟發達。北宋的經濟實力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一個強國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2280美元, 西亞人均GDP為621美元;兩者都超過當時西歐人均GDP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時中中國人均GDP為600美元,當時經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英中國人均GDP為1250美元。

    第二是文化領先。宋朝時,出現了宋明理學,儒家復興,社會上瀰漫尊師重道之風。宋太祖曾要求其子孫永遠不得殺害文人,文人在宋朝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升,重文輕武的風氣在宋朝達到了極致,“好男不當兵”“學而優則仕”等俗諺都是出在宋朝。

    日本學者宮崎市定認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時代。中國文明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後得多,但是以後這種局面逐漸被扭轉。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亞而居於世界最前列。”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誇獎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粵語不能對應漢字,而普通話能,粵語與漢語是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