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oggletan

    漢字不是一成不變的。最初有‘目’,其音略變而有‘眸’,之後又有‘眼’(可能係同外族融合才有的)。

    普通話,係一種人造語言,專挑已有漢字的詞彙來用,且將漢字的音改了以造成‘言必有字’感覺。

    白話(粵語)絕大部份都係漢語詞彙,很多普通話已消失的古字於白話仍在用。

    如,恁,普讀nen4 (嫩),白讀 gum35(噉) 或 gum33(噤) ,滬讀 ga35 (嘎)。白話人會直觀地創造‘咁’來替代‘恁’。其聲母 北 n 南 g ,何以相差恁大呢?此非孤例,如‘倪’(ni2) 白讀 ngih11 (危),北 n 南 ng , 而 g k ng h 係同一組的,這要專家解釋了。

    又如,睏,普讀 kun4 ,白讀 fun33 (訓)或 hun33 (近很 hun35 )。白話人又創造‘瞓’。

    獁猱(nao2),即猴子/猢猻。白話人又創造了‘馬騮’。猱,亦係新造的(但字典有),其舊字係‘夒’(非夔 kui2 ,沒角),白讀 noh55 (嬲)。(獁係語氣助詞,同螞蟻的螞一樣)

    近很流行的‘懟’,字典讀 dui4 ,因來自白話,變成 dui3 。實其原字係‘㨃’(dui3)。(白讀 deu35 近對 deu22 )

    白話很多古音古字,白話人會講不會寫,祇好用同音近音字頂上了。

    當然借用兄弟民族的詞彙亦有,但這要同時識雙語的人來講解了。因,此一借上千年了,白話人根本隔不出來。

    借用外語亦有,英語尤甚,如,士啤肽(spared tyre 備胎),士巴乸(spanner 扳手)。但普通話亦有借英語的,如,基因(gene),克隆(clone)

    (補充,蝘 {yan3} 蛇,即壁虎,白讀 im11 sheh35 {鹽寫}。白話人有搞錯成‘簷蛇’的,實,‘簷’{yan2} 白讀 shim11 {蟬}。)

  • 2 # 西江常流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始祖語、五千年前倉頡造字後至宋朝四千多年裡中國曆朝歷代的通用語言。語言學家已證實《切韻》、《唐韻》和《廣韻》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就是說白話系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粵語區的日常用語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一樣和讀唐詩宋詞那麼押韻的原因,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外中國人分別叫唐話和滿語。歷史學家已經證實周朝就統一了語言,當時叫雅語。而周朝、春秋、戰國、秦漢和隋朝唐朝宋朝又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期間分分合合,史書上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中原發生語音的變化,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

    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那就是二十一世紀(2O18年)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通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嘴立刻開啟,講合字嘴即刻閉上;而快和慢這對反義詞,當你講快字時把手放在離嘴三五寸遠,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越大聲越沒有聲流到,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漢語不僅僅只是字表意。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多些字研究,比如: 食和飯,飲和水。食和飲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當然食比飲的閉合慢(飯比水難吞下);而飯和水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嘴有點嘟。又比如: 聲和音(有開有合,有前有後),走和行(走的正確用法是跑的意思,前面舌頭處發出的急促音—— 又叫前單向音。行由後面的聲帶發出),長和短(在上顎與舌頭處緊挨著發出兩個音,0.1毫米都是距離),爆和炸(爆用嘴脣上下擴張表示,沒有氣出,炸用聲流水平噴出表示),遠和近(讀遠字時,嘴嘟一喐,示意遠處。近由後面的聲帶發出),牙和齒(牙由兩邊的大牙發出,齒由前面的齒髮出),耳和鼻(聲流振耳振鼻)。簡單一點自己體會: 咬 和切,白和黑,光和暗,大和小,上和下,裡和外,香和嗅,呼和吸,吹和氣,吞和吐,等等,而北方話全部是開囗音,毫無意義。音表義說明白話 (粵語)就是漢族的始祖語。

    我們的祖先還根據感情來設計漢字。比如把好的、正面的都設計成開口音(好的才開懷): 美、靚、好、正等字 ;利用鼻孔能發出深沉、深情的聲音,把陰、森 、心、金等設計成閉合音。例子:當同時用嚇人的聲音讀陰森森三個字時,白話明顯比北方話恐怖;由於聲帶是本職所在,所以聲帶可以發出強勁有力的聲音——入聲,比如: 決、喝、系等字,讀《滿江紅》最後一句: 朝天闕,入聲字闕是多麼有力,說出了滅敵人的決心;在這裡重點講下語言學家從來沒有提到的變音 (比入聲更有感情):

    即舌 頭和上顎處發出的音叫變音,又分前單向音、後單向音 和雙向變音。當舌頭和上顎接觸形成了後面的空腔,就好似壓強原理一樣,舌頭一下噴出發出急激和鄙視聲音(前單向音),比如: 走,嗅;亦因舌頭上升形成封閉,當聲帶發出的聲音頂回鼻孔、胸腔則分別發出激奮和難受的音。第一,當頂回到鼻孔則發出激動的音,比如: 怒(後單向音),當用力讀時,怒從鼻孔“唔”出來,即所謂的“氣憤”,猶如虎嘯;第二,當聲流回流到胸腔時則令人難受,比如: 難、困,等等;最神奇的是舌頭處可以發出一個字兩種感情的音,比如:死 ,當我們希望對方死時,比如: “死你就去”,舌頭封閉後面形成空間,死字由舌頭處噴出,痛快淋漓,而當自己不幸時,比如: “死了”,讀死字舌頭儘量頂住上顎,讓聲流回到胸膛而令人難受。正因為存在恥(雙向變音)、怒(後單向音)、恨(後單向音)、雪(入聲)、闕(入聲)等字,當我們按書中的情境讀《滿江紅》時,悲傷、激動、憤怒等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顯感到動起來。

    而北方話因捲起舌頭講話,不是南方的平舌講話,舌頭頂住雙脣不能閉合,沒有閉合音;捲起的舌頭兩側漏氣沒有變音;靠舌尖摩擦振動發聲而沒有用聲帶發音的入聲,因此北方話讀 起《滿江紅》來如同嚼臘,和尚唸經。大家還可以試下:抽任何一句話分別讀每一個字細心對比,白話就比北方話有力。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義),有靈魂(閉口音、變音和入聲),這才是漢語,粵語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白話就是黃帝、商王、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語言,亦是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等人講的話;白話比兵馬俑、長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

    正因為精心設計,迫使北方話把近五千年來穩定和至簡的漢語日常用語幾乎改了一篇、棄用和變複雜。因此有一種判斷是不是古漢語的簡單方法:因各種原因,你已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只要你口音還在,現在用回肯定能表達得出,比如:屙(拉),著(穿),食(吃,吃字唐朝才出現,應以食為準),飲(喝),喝(吼),行(走),走(跑),企(站),幾多(多少),文(塊),幾時(什麼時候),姣(騷),斟(倒),晏(中午或遲),箸(筷子),翼(翅膀),肶(腿)未曾(還沒有),尋日(昨天),啖(口),驚(害怕),得閒(有空),面(臉),衫(衣服),睇(瞧),隔籬(隔壁),抵(值),舊時(以前),後生(年輕),渠(他),諗(想),畀(給),攰(累),揀(選擇),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歸(回家),樽(瓶),卒之(終於),等等,你要是用得越多古語來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詞,不會岐義為準,證明你的語言越接近古漢語(比如北方話把“你吃了沒有”的吃改為食,就會聽成“你死了沒有”,這就叫岐義)。—— 在這還不要求你按漢語的語言習慣使用。比如:望( 看),從唐詩宋詞中可以睇到出現十個望字還未出現一個看字,因此漢語的習慣以使用望字為主,而北方話不單沒有這習慣,還直接廢了望字(前面提到的幾多和多少亦是一樣的情況,把幾多廢了);在這還不要求你使回所有的單音詞,比如: 識(認識),知(知道),明(明白),椅(椅子,幾乎所有加子字的詞都是多餘的),頸(頸部,把身體各器官加多一個字幾乎都是多餘的),等等。北方話實際上就是雙音詞的海洋,近五千年來漢語都是一音一義,不用兩個音表一個義。

    精心設計(每一個動作一個音)就是講北方話要使用宋朝之前所有的日常用語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語,就必須學會講白話(粵語),這是唯一的方法,只有白話才能完全表達宋之前四千多年裡所有的日常用語,只有白話才能表達九調六聲(北方話是四聲四調)的古漢語(所謂的平上去入的古漢語,用白話一讀就明明白白,平就是最外面的嘴脣發聲,上就是舌頭處發出,去就是舌頭和聲帶的中間發音,入就是最後面的聲帶發聲。北方話去音已減半,入聲更是完全消失),雖然這是多麼簡單的漢字,輪不到你不服、逞強和發怒。

    高曉鬆曾說:“唐詩就是用粵語寫的”

    我們的詩人元帥陳毅也說道:“千年唐音聽粵腔”。

    清代音韻學家陳澧在《廣州音論》雲:“廣州方音合乎隋唐韻書切語,為他方所不及者約有數端”。

    明朝大文豪朱熹曾和弟子在討論雅言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四方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蓋彼中地尚中正,自洛中脊來,只是太邊南去,故有些熱。若閩浙則皆邊東角矣,閩浙聲音尤不正”。前一句就是說粵語最契合雅言(廣中人就是廣府人),“自洛中脊來”就是說珠三角的人來自中原。

    漢字音表義證明了他們的研究是對的。四大發明多數是假的,中國真正的偉大古發明是創造了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 白話。(音標義資訊量太大,因此研究漢字音標義可以產生語言、歷史幾十個博士)

    在這裡再解釋一下“自洛中脊來”。現在有些人借蘇東坡、韓愈等人的話來汙衊粵語,其實蘇、韓等人被貶的地方在當時根本就不是白話區,在宋之前白話人由於太少(幾十萬秦人可以想象在當時的原始森林的環境還剩多少?不過少極都比當時的土著多得多,當時整個嶺南只不過是區區十多萬土著,並且被打走東西兩向),只是龜縮在桂平至廣州的西江兩岸據點(貴港在當時只不過相當於山海關),根本無力擴充套件,連海邊都沒有到達。直到宋末才迎來大規模的中原移民,走梅關古道進廣東(不同於秦時走靈渠),然後在珠三角休養生息,經過明朝人口澎漲後在清初沿江而上才填平西江兩岸的平原和向沿海延伸,後到的客家人、福建人得到小平地和丘陵。因此你來到粵西(當然包括廣西)問當地的白話人,95%的白話人都是來自珠三角,而不是從其它地方來。這就是“自洛中脊來”。

    宋朝之後中國受到各種北方少數民族的佔領和統治,中原語音(白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時把口語叫白話,簡化後寫成書面語就叫文言文,這就是所謂的文對白),很明顯不是漢語了。因距離中原太遠,不受到影響,逃難到兩廣的漢人得以把漢語儲存下來,這是幸運。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的張維為教授所說:“日本人一佔領東北就強制推行日語,企圖從根子上奴化下一代,讓你幾代之後竟不知自己是何人種”,所以我 們一定要警惕,不要被別人滅了語言。中學課文法國作家哥德寫的《最後的一課》,裡面描述了學校就要改用另一種語言上課,學生是多麼悲哀,最後有句話這樣說:“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滅對方的語言”,這句話就包含著講什麼語言就是什麼民族的意思。為了不讓漢族從地球消失,請大家一定要轉發。

  • 3 # 蛋蛋的二蛋哥

    粵語不能對應漢字,閩南語也不能。主要因為他們更好的保留了古代雅言的發音,再加上近代東南沿海經濟比較強勢,所以,從語言上也更不妥協。

    目前流行的普通話,是雜交之後產生的語言體系,許多古發音為了匹配白話漢字,都做了調整,不像粵語、閩南語發音,保留了許多古雅言發音。

    北京在古中國地處邊陲,動不動就被外族襲擾,這個佔領一下、那個佔領一下,其實從語言上來說,本就很難固化。

    不像東南半壁,古代就封閉,打不過大不了納貢稱臣,中原人又因為蠻夷之別,沒事不願意遷居過去。

    不過,通過不斷的戰亂,中原地區許多人也被迫移民嶺南,再加上宋儒家文化的傳播,當地人也要考狀元,慢慢的古越人也都學會了中原雅言。

    反而,北中國,卻慢慢忘記了中原雅言,從粗鄙的地方白話裡,造出瞭如今的普通話。

    普通話,顧名思義,就是普通,發音簡單,各族雜處才容易學習,方便交流。

    多麼有趣啊,之前周代的雅言,也就是孔子講學時期的官話,竟然成了東南一隅的小語種。那時候上不得檯面的北方白話,卻成了目前的主流普通話(官話)。

    看來,簡單的,就是流行的;顛撲不滅。

    粵語是古中國中原地區的雅言,普通話是少數民族與中原雅言的雜交變種。多少也損失了許多,變化了許多,但粵語更中原、中國、歷史更悠久。

  • 4 # ZBLiu

    粵語怎麼就不能對應漢字了?粵語片裡的中文字幕寫的不都是漢字嗎?有一部分“廣東字”,那是廣東人用來書寫粵語特有的字的,這些字也都是漢字,它們的構造也還是遵守漢字“六書”規則的。別處也有這種情況的,比如上海一帶就有不少吳語詞。比如,上海話的“癟三”,這個詞的語源說法不一,但都說不是漢語。不過因為長期使用,已經不覺得那是這個地方的方言詞了。

    說“粵語與漢語是什麼關係”,一句話就證明了言者不懂語言學,不懂中國語言史。本來中國南方是百越人生存的地方,但是這句話說的是兩千多年前的事了,到吳越爭霸那時候,百越族已經被趕出這塊土地,這一大片土地已經被漢族佔有了。那時候還留存一首《越人歌》,已經無人能懂,找了楚人才翻譯成漢語。從兩千多年前起,嶺南話已經是漢語方言了。還有人指出,從麗水往南,口音裡就帶不少閩粵口音——不是源於同一音系的話,是沒辦法“夾帶口音”的。

    說“粵語不是漢語”的,一定不是廣東人,因為廣東人認為粵語才是最正宗的漢語,是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中國古漢語的。這話其實並不全對。不過說明了廣東人很反感被人說是百越人。

  • 5 # 貳人餘

    首先這是個偽命題,因為粵語是能對應漢字的。可以這樣理解:粵語和普通話,都歸屬於漢語,是漢語旗下的分公司,都能與漢語對應。

  • 6 # ZSAWDM

    不同意粵語不能對應漢字。母語為粵語且受國內教育程度較高者都可以用粵語對應漢字讀書讀報,用粵語讀唐詩比用普通話更有韻味,用粵語朗誦《木蘭詩》比唱還好聽。

    粵語與漢語的關係:粵語是古時候由南遷的中原漢人(客家人)帶到嶺南一帶的正宗的古漢語,是漢語的一個重要分支。

  • 7 # 野釣達人2020

    因為普通話就是北京話卻不是正宗漢語發音,北京話經過北方遊牧民族的洗禮已經不是純正漢語發音,正宗漢語發音只存在南方地區

  • 8 # 碧伶居士

    誰說粵語不能對應漢字?你聽不懂不能胡說?比如北京話說的“回頭再聊”,粵語說就是“返來再傾”,粵語是半文言的說法,保留的傳統文化更多,我是北京人,但我尊重粵語。

  • 9 # 大大讓我來巡海

    因為當年敲定國語時,以孫中山先生講的粵語未能最終得到認可,而選擇了東北話作為國語。而因為不是國語,只是地方方言,所以就沒有系統的將每個讀音確立到文字上了。

    其實也不單單是廣東話是這樣,其他方言都會有這種現象。

  • 10 # 不想吃草的牛

    說的都太複雜,為啥要對應呢。所有方言都不能一一對應的。求同存異,這樣才好交流啊。私下裡說一點俚語也沒啥要緊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如何看待歷朝歷代被討厭的秦始皇與曹操,被現代史學家們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