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蔚州先正

    首先,更正題主一點小錯誤,秦皇魏武,並不是歷朝歷代都被討厭,也非所有人都討厭。

    無論西晉陳壽著《三國志·魏武本紀》還是北宋司馬光主持編撰《資治通鑑》,其實都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元明清的時候,奸臣“白臉曹操”的形象才開始深入人心,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更是徹底釘死了曹操。

    秦始皇其實也是如此,《史記·秦始皇本紀》對於秦始皇的記載,也很客觀。唐朝時候詩仙李白更是歌頌始皇帝“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其實,統治者們不會討厭秦皇魏武,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如此,百姓也不會去討厭兩人,因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古代人民,能夠吃飽喝足活下去,已經謝天謝地,至於是姓劉的還是姓李的坐了龍庭,與他們無關。

    真正討厭,而且給我們造成“秦皇漢武歷來都被討厭”假象的人,是宋元明清的儒家弟子。準確地說,是代表地主階級利益或者早期資產階級利益的鄉紳集團,最著名者,莫過於東林黨。

    秦始皇重法家,為統一文化而焚書坑儒,觸犯了儒家利益;曹操身為漢臣,挾天子以令諸侯,也與儒家主張不符,所以,他們才會拼命抹黑二人。恰恰那個時候,掌控話語權的,就是這些人,甚至可以說他們是掌握部分後世話語權的人,畢竟修史的,也是文人。而我們看到的,只是他們想讓我們看到的,春秋筆法罷了。

    崔杼弒其君,連斬三位史官一字不改。太史伯四兄弟,歷史上,也僅此一家而已。

  • 2 # 城鄉結合部的說書人

    這個情況我覺得是良性的!這是新時代文史研究,普及的進步,也是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崩塌的佐證。因為:

    擔當生前事啊,何計身後評!

    一百人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曹操吧?

    既然這樣,曹操就不應該只有一個白臉的形象!

    近代以來,曹操的形象多有平反,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後,更是明顯,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新中國成立以後,曹操的評價的轉變可謂巨大。這是新時代文史研究,普及的進步,也是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崩塌的佐證。

    無論在朝在野,曹操都逐步擺脫了文學作品帶給他的泥汙,傳統的呆板的偏頗的白臉曹操,更為豐滿複雜,更具人性,也更合情合理,合於史實。

    包括歷史學在內的所有知識廣泛傳播和普及,對於個人、社會、民族和國家來說,都具有深遠影響和深刻意義。從這點來看,建國後的教育普及利在當代,功在千秋。每個社會都有其一套執行邏輯和秩序,有其言論自由,更有其言論底線,所以心裡明白,做明白人,行明白事,就足矣。這樣做的人越來越多,這個社會就會長足進步。

    白臉的曹操也是眼前飛揚鮮活的面容,有血有肉有才華!

    有興趣的可以看我在“曹操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下面的回答:https://m.zjurl.cn/answer/6828819579620294925/?app=news_article&app_id=13&share_ansid=6828819579620294925

  • 3 # 江湖夜雨孤影行

    秦始皇與曹操被討厭都是由於他們的一些作為不符合在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

    為什麼秦始皇會討厭儒生?

    一、儒生務虛不務實

    秦始皇受法家思想影響很深,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法家人物。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為了能夠更好地治理帝國,他還是向包括儒家在內的諸子百家作出了妥協與讓步,設立“博士”一職,以集思廣益、隨時備詢。據史料記載,秦始皇當時所設立的博士有七十位。而在七十位博士中,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八世孫孔鮒以及淳于越等儒家學者赫然在列,可見儒家的代表席位不少,甚至很有可能是當時最大的在野黨。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準備登泰山舉行封禪儀式。但因封禪儀式十分繁瑣,所以秦始皇便召集過去魯地的儒生七十名,到泰山下商議祭祀天地的封禪之事。

    但令秦始皇始料不及的是,對於封禪儀式,這些儒生竟然各有不同的主張。他們議論了老半天,也拿不出一個統一的意見,甚至有的儒生還提出秦始皇應該學習古代君王封禪的儀式,登山時應該用蒲草裹住車輪,以不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掃地祭祀時應該用草編的席子等不切實際、十分無聊的意見。

    祭祀使用草編的席子還好辦,但登山不傷害土石草木怎麼可能?儒生們這種務虛不務實,食古不化過於迂腐的的想法令秦始皇不勝其煩,認為眾儒生所說的很難實際採用,於是貶退儒生,下令開通車道,從泰山南麓直上頂峰。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陽宮擺設酒宴,七十位博士上前獻酒頌祝壽辭。僕射周青臣趁機拍馬屁,為秦始皇歌功頌德,令秦始皇十分高興。不過,秦始皇剛想開心大笑,但還沒笑出聲呢,儒生淳于越就來掃興,說:“我聽說殷朝、周朝統治天下達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功臣,給自己當作輔佐。如今陛下擁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卻是平民百姓,一旦出現象齊國田常、晉國六卿之類謀殺君主的臣子,沒有輔佐,靠誰來救援呢?凡事不師法古人而能長久的,還沒有聽說過。剛才周青臣又當面阿諛,以致加重陛下的過失,這不是忠臣。”

    淳于越的這番話不僅掃興,而且還很有問題。

    其一、關於實行分封制還是實行郡縣制的問題,在大秦帝國成立之初就已經有定論。淳于越此時舊事重提,是以古非今、不知時務;

    其二、傳說中的五帝時期以及後來的夏、商、周時期的制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每個朝代的具體情況都有所不同,所以與時俱進才是應有之義。而淳于越等儒生脫離實際,一味強調效法古人,不能與時俱進,過於迂腐;

    其三、秦帝國兼併六國,完成天下一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和重大進步,其所處的情況與之前的歷史情況明顯不同。淳于越等儒生看不到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和進步性,說秦帝國應該效法古人治理國家的制度,實行分封制,顯然是崇古非今,在開歷史的倒車。

    秦始皇並非一開始就討厭儒生 在大秦帝國成立之初,秦始皇對儒生的態度還算不錯。並且秦始皇並非討厭所有的儒生。秦始皇真正所討厭的,是那些崇古非今或迂腐不堪的腐儒。

    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下令“焚書”的第二年,方士盧生、侯生自知無法幫秦始皇找到神仙和長生不老藥,騙局無法繼續下去,害怕被秦始皇治罪,於是密謀逃亡。可恨的是,盧生與侯生在逃亡之際,還不忘多方詆譭秦始皇。這令秦始皇惱怒異常,下令追查盧生與侯生的下落並捉拿妖言惑眾、蠱惑人心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全部坑殺在首都咸陽城外,以儆效尤。這就是所謂的“坑儒”。

    經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後,孔鮒、淳于越等儒生基本上已不再為秦帝國服務了。

    秦始皇的功績

    一、統一六國,建立了第一個封建國家。

    二、專制集權統治的建立,實行郡縣制。

    三、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四、奪取河套地區,防禦匈奴,修建萬里長城。

    五、向越族地區開發,溝通水系。

    六、修建交通。

    七、土地私有制的出現。

    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對曹操的評價。

    三國時期

    孫權評價曹操:其惟殺伐小為過差,離間人骨肉以為酷耳,御將自古少有.

    劉備評價曹操:“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

    周瑜評價曹操:“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陳琳評價曹操:“操贅閹遺醜,本無令德,僄狡鋒俠,好亂樂禍。幕府董統鷹揚,埽夷凶逆,續遇董卓侵官暴國”

    《曹瞞傳》評價曹操:太祖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

    《三國志(注)》評價曹操: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

    裴松之寫過:“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三國志(注)》”

    元稹評價曹操:“曹瞞篡亂從此始”—《董逃行》

    陸機:“曹氏雖功濟諸華,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辯亡論》

    隋唐

    唐玄宗常自比“阿瞞”。

    唐太宗說曹操是: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

    劉知幾評價曹操:“罪百田常,禍千王莽。”—《史通·探賾》

    洪邁評價曹操:“曹操為漢鬼蜮,君子所不道”—《容齋隨筆》

    司馬光評價曹操:以魏武之暴戾強伉,其蓄無君之心久矣。乃至沒身不敢廢漢而自立,豈其志不欲哉?猶畏名義而自抑也。—《資治通鑑》

    明清

    王夫之評價曹操:“曹操父見殺而興兵報之,是也;阬殺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徧屠城邑,則慘毒不仁,惡滔天矣。.......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術也,非道也。”—《讀通鑑論》

    顧炎武評價曹賊:“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於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於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

    李宗吾:“三國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長,全在心黑:他殺呂伯奢,殺孔融,殺楊修,殺董承伏完,又殺皇后皇子,悍然不顧,並且明目張膽地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心子之黑,真是達於極點了。—《厚黑學》”

    魯迅說:曹操至少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詞: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易中天:曹操是可愛的奸雄,他的奸與雄統一於雄。

    無論是秦始皇還是曹操,肯定他們的歷史功績是我們正視歷史、客觀對待歷史事件的體現。歷史是教科書,歷史是清醒劑。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值得我們倍加珍惜、倍加愛護。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愛護我們的歷史,去尊重我們的歷史。

  • 4 # 親一

    首先,我不明白題主這個歷朝歷代秦始皇和曹操被討厭是如何得來的!是題主自以為的吧

    我們先分開看下這兩位,先說秦始皇吧:

    秦始皇自從《史記》開始就不停的被抹黑,事實證明太史公是成功的,那麼從何時開始民間傳說開始抹黑秦始皇的呢?大家先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知道秦始皇殘暴不仁的?是從那個孟姜女苦長城開始的吧!尤其是這個故事還出現在小學課本上

    事實是孟姜女的傳說早於秦始皇出生前300年,故事出自於《左傳》齊國將軍杞梁戰死的事件那個時候女主角還叫著杞梁妻,到了西漢,劉向《說苑.立節篇》就加上了杞梁妻哭到了城牆的記載,只是哭到的是齊國的城牆,到了唐朝末年,詩僧貫休寫了一首《杞梁妻》的詩,硬生生的把這個發生在齊國的事情按在了秦始皇的頭上,唯一不同的是那個時候故事的女主角還是叫著杞梁妻不是叫孟姜女,再後來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女主角就變成了孟姜女了,貫休已是唐末,所以女主角變成孟姜女也是宋元時期了,所以普通老百姓開始覺得秦始皇是暴君也始於宋元時期

    再說說曹操吧,曹操的名聲比秦始皇好些,至少曹操的下個朝代為其立傳的時候沒有可以去抹黑,這點上個人覺得陳壽比太史公好多了。

    司馬氏得權來自於曹氏的禪讓,西晉從司馬宣王到文皇帝和武皇帝都在人家曹氏手下當差,奪了人家江山再抹黑人家是不地道,所以至少西晉之後再到宋元時期,無論是讀書人都沒有對曹操特意的貶低,而民間的各種話本如《三國志平話》成書也在宋元時期,所以《三國演義》也基本上延續了《三國志平話》中的傳說,故事

    但是《三國演義》也並沒有刻意的去黑曹操,描寫曹操的各項事紀也基本屬實,沒有拔高也沒見貶低,雖然羅貫中受大環境影響,尊劉貶曹,但是《三國演義》寫的曹操也是有血有肉的,而且到了近代,魯迅先生評價曹操也是很中肯的。

    總的來說,歷朝歷代這個說法是很過份的,尤其是孟德

  • 5 # 胖哥侃歷史

    歷朝歷代都討厭秦始皇和曹操,是出於封建社會的統治需要。

    秦始皇因焚書坑儒一件事得罪了天下的儒生,在後世人人都讀儒家經典,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的封建社會,自然就不會留下什麼好名聲了。而曹操雖然從未篡漢,但他的兒子曹丕篡漢自立後,還是給曹操追認了個“魏武帝”的名號。這樣的曹操當然不會被封建朝廷所青睞,於是民間尊劉抑曹的風向就更加明顯,直到《三國演義》問世,曹操的百鍊奸雄形象就再也正不過來了。

    而現代社會沒有這麼多顧忌,所以評價會中肯很多。

    中國現在能擁有如此廣袤的領土,都有秦始皇的功勞。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做出了一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那就是統一度量衡,車同軌,人同文。讓天下百姓說一種語言,用一種文字。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歐洲,其實也可以算得上是一整塊大陸,並且歷史上是有統一的大帝國出現的,但他們沒有統一文字和語言,於是乎成千上百個城邦征戰不休,直到現代還分成這麼多國家。由此可見秦始皇的功績有多麼偉大,影響多麼深遠。

  • 6 # 大王愛讀書

    一、兩人風評不佳有兩個原因:

    (一)真正讀史的人還是少數,民間很多評價是以訛傳訛,不全面的。

    (二)兩人本身的作為存在不符合儒家傳統倫理的地方,所以為人詬病。

    秦始皇焚書坑儒,在讀書人中就不會有好名聲。再加上晚年苛政,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以暴君的形象存在。

    二、真正瞭解歷史的人,自然會對始皇和曹操的畢生功過有全面瞭解,客觀地評價。

    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馬車寬度,對於全國的財貨流通、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條件。

    修建萬里長城,修建靈渠。

    秦始皇當之無愧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二)曹操,起步於漢末亂世,對內消滅二袁、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中國北方,奠定魏政權的基礎。在此過程中,展現出高超的軍事才能和戰略才能。

    曹操還實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比如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等,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在此過程中,表現出高超的執政能力。

    曹操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表現出自己的廣闊胸懷,和當時社會的一些情景,展示出很高的文學造詣。

    曹操是當之無愧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三、人無完人,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要建立在充分了解一生功過的基礎上。

    管仲在私德上也有缺點,但孔子對管仲評價很高。“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是客觀的態度。

  • 7 # 昭明離行

    先解釋為什麼歷朝歷代會討厭秦始皇和曹操。那是站在儒家的角度。

    (儒家在漢朝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思想,一直持續到清朝)

    秦始皇推崇法家,焚書坑儒,政策嚴苛,而且秦朝二世而亡,自然就成為了儒家的反面教材。這就是不推行仁政的下場,所以法家的那一套在治國上是不行的,在治國還是得看儒家。但是其實,中國古代歷朝歷代都是外儒內法。

    至於曹操,這也一樣是站在儒家的立場。儒家強調禮,強調正統。曹操雖還自稱漢臣,但“挾天子以令諸侯”,在儒家眼中這是不守臣道。在儒家的眼中,就算皇帝年幼、無能,你也需要認真輔佐,就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注:這裡的儒家不是先秦儒家,《孟子》中寫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中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這表明君臣之間應該是平等地位的,並非後世儒家三綱中的臣為君綱那樣。)

    現代史學家評價秦始皇和曹操,是站在辯證唯物的角度來看待,他們都是值得肯定的。

    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古代2000來制度的基礎。書同文、車同軌構建起的文化認同是如今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部分。

    曹操統一北方,穩定局勢,興修水利,推行屯田,九品中正,唯才是舉,打壓豪強,保護小農,而且曹操的文化水平一樣很高,寫下了《短歌行》、《觀滄海》、《蒿里行》等等著名詩篇。

  • 8 # 佐伊的星辰大海

    歷史的評價是社會產物,其中不同時代對歷史的不同解讀正是反映了當代的社會心理甚至是評價人當時的心理。但,我以為現如今史學家對秦始皇和曹操的評價是有史以來最客觀和公正的。這二位君主在世時,於國家和民族作出了突出貢獻,給後代子孫留下了發展和擴大的國家版圖,在制度上進行變革發展進步,促進了生產力和社會發展水平,無論是封建制度發展的哪一階段,這一定都是優秀的統治者。然而,當然他們為了推行這些改革,也不得不惜民力、對政敵採取嚴酷的鎮壓手段、以此來排除發展道路上的萬難,也得罪了作為既得利益者的貴族或士大夫集團們。

    總而言之,正是因為這些強有力的君主成就了於國於民的千秋功業,卻也得罪了擁有話語權的筆桿子們,這些筆桿子將損害了自身利益的君主當作反面教材和典型,甚至惡意汙衊誇大事實,以警後世。

    現如今史學家作為21世紀的現代人,用發展和客觀的眼光看問題,主張我們評價歷史必須打破封建觀念,實事求是評價功過是非,對發展生產、改善民生、令百姓豐衣足食、令國家發展統一的英雄領袖,理應充分肯定其歷史貢獻。

    因此,無論是釋出求賢令唯才是舉的曹操,還是不拘門戶之見廣納六國英才的秦始皇,都因此得到了現代史學家為其翻案,推翻歷史上對他們不實攻擊。

    當然,人非聖賢均有功過,曹操和秦始皇自己的猜疑和暴虐人格確實是過錯;但從整個中國歷史發展長河來看,二位君主功德無量,肯定他們的功績才是正視歷史、尊重歷史和以史為鑑的正確做法。

  • 9 # 熊大讀書手札

    這問題問的,跟你經歷過各個朝代一樣……

    首先說曹操,曹操的學界形象分成兩個階段,一是宋朝以前,基本是正面的。是貴族政治向寒門政治轉型過程的推手,雖然轉型失敗,曹丕向貴族政治妥協,推出九品中正制,最後導致門閥的出現,但是他不拘出身,在寒門中選拔人才,對有才者是很大的激勵。二是宋朝以後,尤其是司馬光做《資治通鑑》時,幼主在位,學界開始對比霍光和曹操,霍光專權而還政,曹操脅天子而篡漢,於是霍光的評價上升而曹操的形象下降。曹操的民間形象也隨之改變,在戲曲中逐漸從紅臉變成白臉!所以說,歷朝歷代都被討厭是不對的!

    至於秦始皇,更是無稽之談,就連焚書坑儒坑的是儒生還是方士都有爭議,他也是在歷史轉折點的一個人物,在他之前,是基於血緣關係的分封制度,在他之後,是基於功勞能力的郡縣制度,帝國由此產生了。

    這兩個人,都是歷史轉折時期,推動歷史發展的關鍵人物,有爭議和不滿,都是正常的。但是他他們釘到歷史的恥辱柱上的,您是頭一個!

  • 10 # 知足常樂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對大中華有著不可磨滅的大功德。車同軌,書同文,衡同度,廢分封立郡縣,實行中央集權,自此中華實現大一統,可謂功蓋三皇德比五帝,善莫大焉。

    至於被病詬的施暴政、焚書坑儒,修長城,勞民傷財等。所謂亂世用重典,正是當時治理國家長治久安的最好策略。難不成任由舊諸侯作亂復辟,朽書生惑眾亂政?修長城雖有些急功近利,可也是利國利民之事,可非不可否也。

    曹孟德之罪,無非“挾天子以令諸侯”爾。觀時世,大勢所趨,上上策為何不用?曹操軍紀嚴明,愛才若渴,軍眾將廣,進退有度,定中原以安天下,不愧一世梟雄也。

    縱觀歷史,不可人云亦云,以我之見,兩位古人當為人傑。功過是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能佔史上一席,不枉此生足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在老闆那裡說你壞話,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