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聊時政
-
2 # 稻花香裡豐收年
我認為是昏君,當然也是個暴君。判斷一國之君的明智與昏庸,應該以人為本。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這個國君還能算不昏嗎?
楊廣飽讀詩書,難道他不知《禮記中庸》所述的“愛民如子”,能殘暴的對待百姓,不就是昏了頭嘛,不懂有壓迫就有反抗的國君,不就是昏君麼。不懂《左傳》所述的“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就是昏君麼。
史書記載楊廣”美資儀,少聰慧”。當太子之前,又是謙謙君子,又是英武驍將。登基後,判若兩人,大肆殺戮,大徵兵役徭役,窮兵黷武,民眾苦不堪言。楊廣仍然恣意妄為,嚴重的神經質。晚年的楊廣似乎已經看到自取滅亡的結局。他常常對著鏡子說:我項上的這顆人頭,誰會把它砍掉呢?近年,有不少人為他平反,認為是唐朝的筆桿子黑楊廣。用資料說話,楊廣即位時,在父親的苦心經營下隋朝的人口大約是900萬戶,約4600萬人,而到了唐初(隋朝末年),人口只有180萬戶左右,約900萬人左右,人口也減少了3700萬,這3000多萬的人沒了,還能算汙衊楊廣這個暴君嗎?
4.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西巡張掖)
-
3 # 胖胖弓的歷史課
隋煬帝有卓越的貢獻,又有明顯的缺點
隋煬帝胸懷鴻鵲之志,頗有作為,在各領域做出突出貢獻。
政治上:定江南,徵突厥,服土谷渾,減輕刑法,改革吏制,營建東都,開鑿大運河,修築長城等措施,鞏固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
經濟上,免租稅,大赦天下,推行均田制,提高男丁服役年齡,廢奴婢、部曲之稅,減輕農民負擔,修建含嘉倉、洛口倉,在江南括戶,打擊豪族勢力,增加財政收入,遷富商於兩都,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文化上,興建學校,提倡儒學,重用有才氣的人,整理書籍,注重文藝發展,吸吸收西域音樂,創九部樂,創進士科,完善科舉制。
在處理民族關係上,推行“混一戎夏”的民族政策,兩次撫慰流求,發展與奚、鞋鞠等民族的友好關係。
對外關係方面,與日本、波斯、西域各國進行友好交往,通過一系列政策,把隋朝推向了極盛的繁榮局面。
但是,隋煬帝“視億兆如草芥”,不顧人民死活,濫用民力,大興土木,草營人命,又把國家變成一個人間地獄,拒於納諫,三徵高麗,“役死者太半”,導致隋末農民戰爭爆發。
可見,隋場帝確實是一個功過兼有而且極為明顯的君王,如何對他進行功過衡量和歷史定位並非易事。
-
4 # 識途馬文化
說到隋煬帝我們想到的往往是殺父噬兄下江南享受,最近又有很多人為他平反,但是客觀來說隋煬帝是有功績的,並不能看做一個昏君,但是說他是千古一帝同樣不客觀,如果真的是千古一帝大隋王朝又怎麼會短命而亡呢?!事實上,我們把隋煬帝看做暴君而不是昏君應該是比較客觀的。
首先來說,隋煬帝一直夢想成為千古一帝,所以他做了很多對中華民族長久來看都是相當有利的事,比如修築大運河就是其中之一,直到現在京杭運河仍然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再比如,修馳道,通臺灣,派人去西域等等都具有極大的意義!甚至包括造成隋王朝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隋煬帝最大的貢獻是他對於制度的建設,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科舉制,科舉制可以說影響了隋朝之後中國到清朝的歷史,包括今天我們進行公務員考試,其實仍然是借鑑了很多科舉考試的成果。
所以我們說隋煬帝是一個昏君是不恰當的,但是我們簡單地把他歸於千古一帝,更是不可取的,如果真的如此,隋朝就不會短命而亡了確切地說,正是因為隋煬帝他的一系列做法,才導致了大隋王朝的滅亡
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提出了仁政的學說,荀子更是直接指出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所以作為統治者,要愛惜民力,但是隋煬帝並沒有做到愛惜民力,相反,他的暴虐最終造成了國家民力的喪失,最終忍無可忍的百姓才發起了隋末農民戰爭,並最終推翻了隋王朝的殘暴統治。
首先,隋煬帝修築大運河,這固然是他的功績但是大運河的修築卻使得隋王朝的百姓賦稅,其增很多人因為修築大運河而死亡在修築的前線。修築運河,使得進行農業生產的百姓數量受到影響,不僅是人口的喪失,更是影響到了農業生產。
之後隋煬帝又遠征高句麗這次遠征可以說是相當有必要的,但是在遠征過程中,隋煬帝並沒有認識到這次遠征的巨大困難,最終造成了遠征的失敗喪失軍隊數十萬國力耗盡引發了隋末農民戰爭。
科舉制的實行一個方面使庶族地主得以參政,擴大了統治基礎但是這也嚴重損害到了關隴地主集團的利益最終造成了集團的分裂影響了隋朝的統治其實這個問題在唐朝時期也是很嚴重的,唐朝後期朋黨之爭也是科舉考試的官員與士族官員之爭。
綜上所述,隋王朝是由於隋煬帝過度損害民力,造成了國家動盪,遠征高句麗進一步激化了矛盾,而科舉制實行造成了原有統治集團分裂造成的。隋煬帝算不上昏君,但卻是一個暴君。
-
5 # 波波野史
第一,隋煬帝從來都是一個昏君,他只是在歷史上被認為是暴君而已。歷史從來都是後者勝利者對前者的粉末,尤其是唐朝的歷史,基本上除了吹噓唐太宗的偉業,基本上對於唐史的可信度一般。那麼,對楊廣的判斷也就含有大量的失實成分所在。有唐以來,全國戶籍人口都沒能達到隋朝全盛時期,而全盛時期恰恰在楊廣時期。
第二,那麼隋煬帝是個暴君嗎?從他的當時情況來分析,他是。因為他勞民傷財,因為他窮兵竇武。但是他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或者動機卻影響了後世很多。例如最常在歷史書上所說的,京杭大運河。這運河從北京延伸到杭州,貫穿中國當時最為富饒的華北平原與長三角地區,極大的促進了沿河的經濟發展。甚至在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其次,是科舉制度在隋煬帝時期被確立。這一舉措,使得天下寒士有了更多的機會,削弱了士族權勢。這制度徹底改變了中國古代的用人制度,甚至還影響力之後一千多年的人才選拔,就是今天的高考,也是參考了許多科舉制。
第三,就是楊廣派兵攻打琉球,也就是臺灣,征服琉球,使得琉球第一次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之內。
-
6 # 北疆同心
試回答本問題:隋煬帝楊廣的確是個昏君,但卻並不是一點兒作為都沒有。要說隋煬帝的最大作為是什麼?那就要數那條溝通了南北漕運的大運河了!
說到起這條大運河,有人會說:這不是隋煬帝楊廣為了去江都遊玩,才不惜耗費民力、財力修建的嗎?怎麼能說這是隋煬帝的作為呢!
這種說法並沒有錯,隋煬帝修建運河的動機當然會有為出巡南方,提供一條便捷通路的打算。不過,這條運河的更為重要的價值還是漕運!由於運河溝通了南北水系,從而得以使南方的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洛陽和長安。
然而,隋煬帝為了修建這條大運河,竟全然不顧百姓的生死!在修建運河時不知累死了多少民伕。可以說這條運河,是由百姓的血汗澆鑄成的,隋煬帝的殘暴無道,在修建運河時暴露無遺!不過,大運河的貫通,的確保障了首都的糧食供給。民以食為天,只要手中有糧,就能心中不慌。
根據史載:大運河貫通後,隋朝京城附近的糧倉儲存的糧食,直至隋朝滅亡仍有積存。由此可見,假如不是隋煬帝好大喜功,貿然連續發動三次討伐高句麗的戰爭,或許隋朝不會突然暴斃!
因此,也可以說隋煬帝楊廣修建大運河的行為,是弊在當時而利在千秋。以後在唐、宋、元、明直至清朝前期,大運河都曾發揮過不可替代的經濟價值和南糧北運,確保京城糧食安全的價值。直至晚清時代,修建鐵路通了火車之後,大運河的價值才有所降低。
如果把隋煬帝修建大運河的行為,與歷史上的王朝相比較,或許只有秦始皇修長城可與之相提並論了!而秦始皇修建的長城,在秦朝滅亡之後,也曾經長期發揮過不可替代的國防價值,為中原王朝抵抗來自塞北遊牧騎兵的入侵,提供了一定的緩衝庇護作用。由此可見,秦始皇修長城與隋煬帝修運河一樣,也同樣是弊在當時而利在千秋。
綜上所述:隋煬帝楊廣的確是個昏君,但卻也並不是一點作為也沒有。而修建大運河,就是其少數作為中的一個。
-
7 # 太極權
隋煬帝在位期間,將科舉制度(科舉制萌芽於魏晉南北朝正式歸為國家政策,對後世有重大影響,此後歷代均以科舉而選拔人才,隋唐大運河是世界史上最長的運河。
隋煬帝即位後幾乎每年徵發重役。仁壽四年十一月,他為了開掘長塹拱衛洛陽,調發今山西、河南幾十萬農民;次年營建東都洛陽,每月役使丁男多達兩百萬人;自大業元年至六年,開發了各段運河,先後調發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諸郡的農民和士兵三百多萬人;大業三年和四年在榆林(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以東修長城,兩次調發男丁一百二十萬,役死者過半。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擾動的農民不下一千萬人次,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大業七年(611年),大運河建成後,隋煬帝隨後於大業八年(612年),募集30萬人的作戰軍隊攻打高句麗。高句麗全國亦撼動,隋軍都認為易如反掌,結果在遼東城和平壤城傷亡慘重,大敗而歸。次年再度發兵圍攻遼東城,但國內楊玄感叛變,隋煬帝不得不中返平亂。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發兵進攻高句麗,高句麗王高元不敵,只有投降,隋煬帝便班師回朝,耗盡國力,民間烽火遍地,不久滅亡。
隋煬帝除了在位施政及功過飽受爭議之外,他還是隋唐兩代代表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風廣闊,既有千軍萬馬出征時的雄偉,又能描寫夕陽下長江寧靜的江景;在他帝王生涯的最後,彷彿意識到自己帝王運盡,詩風轉變為寂寥多感,主以抒情詩為主。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唐太宗能開創大唐盛世的根基在隋煬帝時期就完成了,運河的開通造福了南北方,加緊了經濟文化交流。史書記載隋煬帝是一個昏庸的皇帝,這些主要是他得罪了當時的關隴集團,故意抹黑他的。真實的隋煬帝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建功立業,他是一個勤勞的皇帝,國家的滅亡根本責任不在他,是關隴集團統治內部出了問題,另外是一個氣數的問題,秦朝和隋朝都是經歷了幾百年的大分裂,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王朝不管你怎麼努力都有滅亡的危險。
總之隋煬帝其實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他留下的科舉,留下的運河,都造福了後人。
-
8 # 獨唱者
隋煬帝楊廣並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這種貼標籤的做法對於隋煬帝是極其不公平的。楊廣即位之後,對於國政有恢巨集的抱負,並努力付諸實現。他在位期間修建大運河,營造東都洛陽城,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推動大建設,推動科舉,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措施總體來說利大於弊,功大於過,但是確實用民過重、急功近利,導致民變而被推翻。隋朝雖然二世而亡,但是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隋煬帝楊廣做的幾件大事對於整個中華民族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修大運河,意義重大,貫通南北,便利文化商業科技農業交流,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時,交通的便利使得部隊調動更為便利和迅速,國家政權對於南北方的控制也就更為穩固,隋以後的朝代都較為穩定,南北方統一,時間也普遍比較長,大運河可謂是功不可沒。
二、修東都洛陽,主要目的是加強對於東方的統治,使國家的政權更靠近中心。隋文帝出身於關隴貴族,他選的首都自然也是關中的核心長安。長安是中國地理上的中心,但是中國的人口和經濟主要在東部一帶,以今天為例,騰衝漠河一線以東的人口占中國總人口90%以上,而以西只有10%都不到的人口,可以看出這對於加強東部管理的意義是何等重大。修洛陽城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太過於奢靡,過於浪費人力物力。
三、下江南。隋朝之前是有名的南北朝,南北分裂了近三百年,南方和北方文化、農業、經濟、生活習慣等差異變得非常大。雖然隋朝武力征服了南方,但是南方在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認可隋朝的統治,甚至發生過大規模的叛亂,而隋朝初期手握實權的更多是關隴貴族,政策上更傾向於北方,忽視南方,加劇了南北方的對立。隋煬帝正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江南的,效果其實也是不錯的,展示了隋朝的國威,減免南方的稅賦,安撫南方的百姓,但是建造的龍舟過於奢侈,整個巡遊過程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對國家經濟影響很大,尤其是後兩次下江南,真的就是禍國殃民了。
-
9 # 張言好書畫
可以明確的告知問題提問者,隋煬帝不是個昏君,而是個有大作為的暴君!
隋煬帝的功績主要有:1、平定南陳,結束了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戰亂紛爭,令分裂了近二百年中國重新實現大一統,後來李淵叛隋建立唐朝,幾代後唐朝統治者便出現政策錯誤,唐玄宗時出現安史之亂淪入藩鎮割據,兵連禍結的悲慘局面,唐朝滅亡後,歷經了五代十國的慘痛遭遇,民不聊生近兩百年,直到北宋初年才又恢復統一的局面。
2、最先開鑿了世界第一長的南北大運河,弊在當代,功在千秋,直到現在大運河還在起重要作用。3、開疆擴土五萬裡,隋煬帝曾親自帶兵收復西域,因此隋朝有“過於秦漢”和唐宋的遼闊疆域。4、最先倡行進士科,創立了影響中國千餘年的科舉制度。
5、頒佈了“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熱情接待外國使團,並積極對外派出使者,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華夏文明與外界的交流。(6)隋煬帝東征西討,令四夷臣服,執政時期萬國來朝,一千五百餘年來中中國人的“天朝大國”自豪意識自此而始!
隋煬帝的過主要是同秦始皇差不多,有一統天下的偉大功績,也有過分使用民力導致民間疾苦的暴政!1、營造東都洛陽,開鑿南北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這些工程調發男丁竟高達200多萬,造成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情況。2、隋煬帝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最多時兵力高達一百一十三萬人,卻都無功而返!徵調來運輸軍事物資的民夫更是不計其數,連年征戰不息,使得民不聊生,饑民遍野。隋唐演義裡十八路諸侯,六十四路煙塵紛紛造反,最後推翻隋朝,李唐得而代之!
後世說隋煬帝弒父辱妹等都是李唐抹黑他的說法,實際上隋煬帝只有蕭後等少數幾個妃子,而李世民則是有後宮佳麗三千,並且納蕭後,納楊廣女兒,納弟弟李元吉遺孀,納武媚娘等劣跡,相比之下楊廣並不是好色之徒!
總起來說隋煬帝是個暴君,並不昏君!他有一統天下,開疆拓土大功,開鑿大運河的大功,也有徵伐不斷,過分使用天下勞力的過失,導致隋朝快速被推翻而滅亡!
-
10 # 文史好望角
提起隋煬帝,我認為,他是集政績突出和暴政突出於一身的帝王!
先說他的功績:
1.平南陳,一統天下,結束了將近四百多年的戰亂。
2.開鑿貫通南北的,長達兩千公里的大運河,促進了南北交融。
3.徵高麗,打吐谷渾,東征西討,開疆拓土五萬裡,擴大了行政版圖。
4.開創科舉,改變了過去舉薦,世襲等用人辦法,這個破冰之舉,對後世意義重大。
5.制定了很多對外開放的政策,暢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強了華夏與世界的交流。
另外,隋煬帝的詩文造詣也很高,有《春江花月夜二首》《飲馬長城窟行》《悲秋詩》等幾十篇詩作留傳後世。
第一,建東都洛陽,開運河,造龍舟,動用勞動力200多萬,勞民傷財,但出發點為是為了個人享受。(比如:坐龍舟,過運河,去揚州看瓊花)只能說這是“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第二,四處征戰,重賦厚役,造成民不聊生,饑民遍野,埋下了滅亡的禍根。
帝王也吃五穀雜糧,食人間煙火,不可能達到潔如碧玉,毫無瑕疵,是與非,功和過,還要客觀看待,才不失公允。
回覆列表
一、功:
1、平定南陳,一統天下,結束了自三國以來近四百年的戰亂局面,令分裂了近二百年的九州重鑄為一體,更讓中原百姓從三四百年之久的戰亂時代中脫離出來。直到李淵叛隋而代之,建立唐朝,而幾代後唐朝統治者便出現政策錯誤,導致中國從唐中葉起就淪入藩鎮割據,兵連禍結的悲慘局面,唐帝國崩塌後,中原百姓又歷經了五代十國的慘痛遭遇,民不聊生近兩百年,直到北宋初年才又恢復統一的局面。
2、最先開鑿了世界第一長的南北大運河,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3、開疆擴土五萬裡,建立了“過於秦漢”和唐宋的遼闊疆域。
4、最先倡行進士科,創立了影響中國後世千餘載的科舉制度,為中國古代選拔人才開創了一條明路。
5、頒佈了“無隔夷夏”的開放政策,熱情接待外國使團,並積極對外派出使者,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和華夏文明與外界的交流。
6、東征西討,令四夷臣服。大隋在楊廣執政時期萬國來朝,中原百姓一千五百餘年來的“天朝上國”意識自此而始,之後更成為每一位中中國人心底的驕傲,並進一步演化為如今已然穩固濃郁的民族自豪感。
二、過
1、首先是營造東都洛陽,隨後又下令開鑿南北大運河,造龍舟等各種船數萬艘。這些工程調發男丁竟高達200多萬,造成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情況。
2、在軍事方面,隋煬帝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皆是無功而返。最多的兵力竟然高達一百一十三萬人,徵調來運輸軍事物資的民夫更是不計其。由於連年征戰,使得民不聊生,饑民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