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物物互聯夢動者

    當前,“物聯網”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彙,不少資訊行業、工業巨頭都將物理網定為重點發展物件,這其中也包括電信運營商。多年之前,全球的電信運營商就開始發力部署商用物聯網(NB-IoT和eMTC),於M2M應用之上構建自有的平臺服務,意在打造各自的物聯網商業模式,為全球的數字化升級給自己搶一個戰略跑道。

    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有著獨有的優勢:擁有廣泛覆蓋的基礎網路設施,具有天然的“聯接”能力,不需要鉅額投入就能夠連線各類物理/資訊系統,此外運營商廣泛的政企資源則意味著物聯網後續商業化推廣的巨大潛能。

    不過,要想在物聯網領域獨樹一幟並不容易。

    一方面,除了運營商之外,入場的物聯網“玩家”均有各自的優勢:1、網際網路企業、雲端計算企業能夠提供優質的雲端計算/儲存服務,在分析工具和人工智慧方面具有領先優勢;2、軟體服務公司、系統整合開發商往往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對應用系統可以提供從規劃開發到運營優化的一體化服務。3、垂直領域的行業巨頭(或行業平臺),在專業領域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熟識行業痛點和市場需求,他們在深度應用中專業優勢明顯。

    另一方面,物聯網的聯接將呈現“社交化”的發展趨勢,不同場景下的差異化特性和需求會越來越明顯。以通訊需求的差異為例:1、工業自動化類別的應用,需要對生產線進行實時操控,所以必須嚴格把控資料傳送的時延;2、後分析預測的應用則可以把資料先暫存在邊緣網路中,當網路不繁忙時,再集中將資料傳送到雲端;3、低功耗的裝置,要儘可能地減少通訊資料量,縮短傳遞的資料包長度;4、對於企業的重要資產、金融計費終端、安保類裝置等等,則需要健壯的網路安全保護和端到端的網路隧道服務;5、對於低資訊量且終端冗餘的環境檢測資料,網路則可以適當地放低質量保證,個別終端的“訊號”丟失也能夠被應用接受。

    物聯網的兩個特徵

    豐富的物聯網應用場景、各異的資訊化需求,對網路運營、軟體工業、系統整合乃至整個資訊領域都提起了挑戰。各路實力企業紛紛入局,亦在行業、企業之間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競合關係”(相互之間即存在競爭,又需要密切合作)。現如今,每一位“玩家”都還在探索階段,不過物聯網的整體輪廓已經漸漸清晰。

    1) 開放的資訊巨系統

    物聯網是現有資訊科技的深度融合。物聯網應用其實並不是新鮮事物,比如2000年在日本開始普及的ETC電子收費系統(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運營商很早就開始推廣的M2M((Machine-to-Machine))系統解決方案,這些都是典型的物聯網應用模式;在工業自動化系統中,工業匯流排就是區域性的物聯網,聯接了大量的感測器、控制器(PLC)和執行器,使得生產資料形成了“採集-計算-操控”的資訊迴路,實現工業系統的自動化生產。

    雖然很多物聯網系統已經落地為成熟的商業應用,但它們往往都是一個個資訊孤島。以往物聯網應用的“不聯網(不接入公有網路)”、資料的“異構性(系統之間的資料格式不通用)”、軟體架構的“緊耦合(沒有開放的資訊介面)”,致使應用之間難以形成聯動,相互間無法借用能力而創建出新的應用。而且單個應用往往一體化整合各類功能,自身也難以優化和調整。

    物聯網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各類裝置和系統的“聯網”(主要指連線公有網路),從而在各類資訊系統和終端(包括個人終端和物聯網終端)之間形成自由、廣泛、高效的資訊互動。未來的物聯網就是一張用於“機器社交”的資訊網路。

    廣義來說,物聯網並不僅僅是指“網”,而是指現有資訊科技的創新性融合,是包括各類資訊科技(感測、連線、計算、儲存及軟體)的集合體。傳統的資訊科技,在無物聯網中重新進行系統化組合,從而構成新的應用,並創造新的商業價值。

    之所以各路資訊領域巨頭都開始佈局物聯網,就是因為物聯網的構建需要資訊科技領域的“全員參與”,才能形成完整的物聯網生態。由此也能看出,在物聯網發展的初期階段,將是一個逐步開放,漸進合作的過程。

    2) 深度嵌入專業領域

    建設物聯網的目標,是成為資訊化基礎工具,幫助各行業(技術)升級轉型。

    例如在工業領域,原本的自動化生產系統已經具有了相當高的複雜性和精密度,但依附於機械裝置上的資訊控制系統是“自然封閉”的,大量嵌入式器件模組並沒有預留對外的訊號介面。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感測資訊,在自動化系統內流轉和計算使用,也在系統中“稍縱即逝”的消亡。外部系統既無法知道自動化系統運作時的健康狀態,也無法根據產量情況調整生產進度(控制自動化系統執行),甚至改變生產計劃。

    工業物聯網(CPS)的設計目的,就是設想通過物聯網方式連線嵌入式系統和各類行業資訊系統,實現多個應用軟體對多個硬體裝置進行聯合監測、控制的行業生態系統。這樣的生態系統,使得專業系統、上下游商家、跨領域行業之間能夠開放互動各自的生產資訊,不僅方便企業對資產進行運營維護,還更有益於生產企業制定並實施排產計劃。

    各行業產業升級的本質是技術創新,是在資訊科技融合升級的基礎上,再將傳統行業技術和資訊科技進行融合升級,從而實現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在各行業資訊化的後階段,以資訊科技作為聯接橋樑,跨領域的技術融合也會變得更加頻繁和便捷,從而產生更多新穎的生產方式和商業模式。

    運營商發展物聯網的四個方面

    可以預見,各類資訊科技將匯聚在物聯網中,並使得各行業的技術和能力被數字化對映,成為未來新興技術和應用的組成元素。物聯網將是一個巨大的資訊化系統,能夠連線到海量的產品、服務、應用。

    業內已經達成一個共識:對於未來物聯網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沒有某一類企業能夠完全主導物聯網的發展,只能在物聯網的版圖之中成為一塊“拼圖”,這包括了電信運營商。筆者以為,要在物聯網領域脫穎而出,電信運營商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 商業合作,成為拼圖人(中間人)

    物聯網發展的初期,每一家涉足的企業都處於探索尋路的階段,他們往往迫切地需要尋找“靠譜”的合作伙伴(例如傳統行業的企業需要尋找資訊行業的企業),並通過商業/技術合作來完成物聯網領域的佈局。

    運營商的傳統優勢就在於一直為各類行業客戶提供網路連線能力,這使得運營商天生具備了打通“商業聯接”的潛力。對於企業之間的陌生關係,運營商往往更容易獲得雙方信任,併成為兩者(甚至多方)達成合作的“中間人”。在國內,運營商都擁有著覆蓋全國的政商營銷體系、健壯的市場渠道和良好的商業合作關係,這意味著運營商除了提供連線能力外,還可以進一步提供系列化的物聯網服務,幫助有拓新意願的企業進行資源整合、促進技術合作、加強商業部署,成為物聯網生態中的核心聯接點。

    國內外運營商都已開始著力發展自有的物聯網平臺(物聯網PAAS平臺的一種型別:CMP連線管理平臺),幫助企業實現應用系統的開發、終端的執行連線、資產的監控管理。但整體上(特別是國內),運營商的物聯網平臺還是圍繞流量、連線來搭建的,從“PAAS(Platform-as-a-Service)”的本意出發,提供資訊化服務(Service)的比重還不夠高,甚至沒有。作為平臺服務的基礎,持續強化連線能力無可厚非,但提供數字化戰略規劃、資訊科技諮詢、成本管理方案、系統設計開發等一系列“增值”服務才是運營商立足物聯網市場的根本。

    2) 豐富連線,強項補短

    網路連線能力一直是運營商的優勢,但“網”已呈現多型的發展趨勢。除了低功耗廣域技術(LPWA,Low Power Wide Area)之外,近距的無線網路也在不斷革新發展,逐漸形成邊緣網路的行業生態。智慧終端能夠配備各種通訊介面,採用不同通訊方式進行聯網。運營商的蜂窩通訊將成為物聯網連線的一個部分,而且可能僅僅是一“小”部分。GSMA預計:到2025年全球將會有270億物聯網連線,其中約70%為短距離連線。此外,長距連線中的LPWA連線數預計將達到30億個,而非授權頻譜的連線將佔據其中的近一半(約40%以上)。

    所以,在原有的蜂窩技術之外進行通訊技術補缺,是運營商強化連線服務需要完成的功課。一些國外運營商已經開始在多種通訊技術上進行部署。南韓的SK電信早在2016年上半年就完成了全國範圍的LoRa網路部署,今年法國Orange也完成了2017年的目標:完成LoRaWAN網路全國覆蓋;在室內和短距通訊方面,運營商目前主要還是在WiFi部署上發力,為個人終端提供接入服務,例如德國電信在全德11000處公眾活動地點設有收費的WiFi接入點,AT&T則在國內免費提供了數千個無限制的WiFi熱點。

    顯然,蜂窩連線始終是運營商不可動搖的核心能力,運營商在其它通訊技術上的投入實際比重都很小。但在物聯網時代,各色的應用需要其它連線方式的補充,一定程度的佈局其它通訊領域,是運營商完善自身連線服務的必要手段。

    3) 合作多贏,增加拼圖

    既然沒有哪一類企業能夠滲透到物聯網的所有產業環節,那合作和併購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具有“中間人”潛質的運營商,易於聯合其它企業組成戰略聯盟,從而參與制訂產業資訊化標準(這裡不是指資訊產業,而是至其它傳統型別產業),構建行業生態圈。運營商還可以進一步通過物聯網平臺,對接各專業型別的資訊化系統,集中各類優質資源和技術能力,從而構建出完整的物聯網服務體系。

    除了合作,投資和併購也可以納入運營商的發展戰略,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增加自身的物聯網業務版圖。例如在2015年,法國初創企業Sigfox(專注於開發低功耗蜂窩網)獲得了1.15億的高額投資,在眾多投資者中就多家運營商企業的身影(西班牙電信Telefonica、日本NTT集團和南韓SK Telecom)。

    運營商可以通過合作、投資、併購來拓展自身的業務覆蓋面,整合上下游環節,從而增加手中的物聯網拼圖數量。

    4) 技術創新,增厚實力

    物聯網作為資訊基礎設施,支撐著各行業的技術創新,其自身也需要不斷地進行技術升級。邊緣網路/邊緣計算、AI和大資料分析、分散式計算/儲存、智慧化感測等等這些資訊科技需要不斷突破和進化,並和各種行業應用深度適配和融合,才能夠有效推進各領域的變革發展。

    在提供連線能力之外,一方面運營商應該深入參與到物聯網應用構建的各個環節,產品整體設計、制定整合方案、軟體開發運營。另一方面,只有參與到應用層面的創新,才能在物聯網時代進入到物聯網價值鏈上游,進駐利潤和價值高地。不少國內外運營商在創新方面已開始進行全面部署,例如AT&T的Domain 2.0計劃,通過重構運營模式,全員的軟體培訓來轉型為一家軟體公司。國內運營商,則通過成立各行業領域的專業服務公司,意欲在To B市場中開疆拓土。

    從現狀來看,不論是軟體工業領域還是實體行業領域,運營商依然存在不小短板。由於長期依賴於裝置廠家提供硬體裝置和系統建維服務,運營商的軟體開發實力已存在明顯的短板,使其在未來“軟體定義一切”的商業競爭環境中處於下風。此外,由於在實體行業的合作中一直以提供連線服務和資料流量為主,運營商的服務團隊對行業領域的認知不足,缺少能夠深度服務實體企業的行業專家,這會嚴重影響運營商服務質量的提升。

    在以需求驅動的物聯網商業環境中,運營商需要將外部優質的市場資源和技術資源,通過自身的技術創新轉化為自有的平臺能力,在技術面提升競爭力,並在商業合作中創造更多價值。

    總結:以終為始、推動變革

    在運營商發力的四個方面中,前三個方面是為最後一個方面鋪墊的。在物聯網領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主要會集中於技術、商業創新,以及企業在內外部形成創新的機制和生態。對運營商來說,不論是搭建平臺、增強合作、投資收購,還是培養軟體團隊、開拓垂直領域,持續創新應該成為運營商最終的發展目標。而要構建能夠“持續創新”的企業運作模式,則需要運營商轉變原有的運營思路,下定決心,投入資源在新興領域(包括物聯網領域)堅持探索和時間,落實整個行業的轉型。

  • 2 # 學之漁

    首要加快技術研發,突破產業瓶頸。以掌握原理實現突破性技術創新為目標,把握技術發展方向,圍繞應用和產業急需,明確發展重點,加強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慧化感測器的研發與產業化,著力突破物聯網核心晶片、軟體、儀器儀表等基礎共性技術,加快感測器網路、智慧終端、大資料處理、智慧分析、服務整合等關鍵技術研發創新,推進物聯網與新一代行動通訊、雲端計算、下一代網際網路、衛星通訊等技術的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創新資源,形成一批物聯網技術研發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促進應用單位與相關技術、產品和服務提供商的合作,加強協同攻關,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麥快收割了,美軍燒燬2萬公頃麥田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