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鄉下看得不少平日裡對父母極盡淡漠死後厚葬的,與母親談起來都極認同: 與其死後燒錢走形式做樣子,還不如生前好好待奉父母。
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想一想當你工作成立家庭後就算天天記掛著父母儘量陪父母哪抵得上兒時父母對自己的陪伴,算算父母的年歲,就算健康,餘生其實也已很短,多陪父母聊聊天,陪他玩,陪他吃,心裡記掛不如立即行動。
至於怎麼做,我覺得可以參照先賢的一些方式方法。
如《弟子規》中就有: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靜聽。
父母責,須順承。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嚐。
晝夜侍,不離床。
等等……
儒道思想應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需鄭重拾起,辨證活用。願天下兒女孝順,父母安康,頤養天年。
相處多久不知道,但肯定會越來越少的,
所以要好好珍惜和父母相處的每一天,
多陪伴,多傾聽,多做事
以前在鄉下看得不少平日裡對父母極盡淡漠死後厚葬的,與母親談起來都極認同: 與其死後燒錢走形式做樣子,還不如生前好好待奉父母。
人生最痛苦的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想一想當你工作成立家庭後就算天天記掛著父母儘量陪父母哪抵得上兒時父母對自己的陪伴,算算父母的年歲,就算健康,餘生其實也已很短,多陪父母聊聊天,陪他玩,陪他吃,心裡記掛不如立即行動。
至於怎麼做,我覺得可以參照先賢的一些方式方法。
如《弟子規》中就有:
父母呼,應勿緩。
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靜聽。
父母責,須順承。
親所好,力為具。
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
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親有過,諫使更。
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
號泣隨,撻無怨。
親有疾,藥先嚐。
晝夜侍,不離床。
等等……
儒道思想應是我們的精神家園,需鄭重拾起,辨證活用。願天下兒女孝順,父母安康,頤養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