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滸傳》一百二十回版本來看,梁山招安後,先後奉朝廷之命征討大遼、河北田虎、淮西王慶、江南方臘,通常合稱為“徵四寇”。那麼,為何徵前三寇梁山好漢無一人戰死,而唯獨征討方臘時卻死傷大半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徵田虎、王慶的情節在全書的第91回至第110回,這20回的行文筆法與其他章回大相徑庭,文采跟前70回相比更是猶如雲泥之別。前70迴文採飛揚,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欲罷不能。而徵田虎、王慶的情節卻讓人昏昏欲睡,味同嚼蠟,斷然不是施耐庵原筆。至於究竟是誰加進去的,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眾說紛壇。
有很多蛛絲馬跡可以有力的證明,徵田虎和王慶的情節是後人橫插進去的。比如宋江征討方臘後班師回朝,給宋徽宗上了一道表文,其中有幾句:全忠秉義,護國保民。幽州城鏖戰遼兵,清溪洞力擒方臘。這個情節出自全書的第119回,此時徵四寇已經全部結束,這個表文相當於宋江的工作總結。整個表文中,隻字未提征討田虎和王慶的事蹟,假如原筆中果真有此20回,如此大功,宋江會在工作總結中一字不提?可見,徵田虎和王慶的這20迴文字,的的確確是後人在原文的基礎上橫插一腳。
那麼現在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既然這20回是後人加進去的,那麼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力求做到神不知鬼不覺的不留痕跡,承繼好前文,銜接好下文——徵方臘之前,必須保證108條好漢無一人陣亡,否則到了原筆的後20回怎麼辦?給他吃起死回生之藥或者讓陣亡的好漢再死一次??豈不就貽笑大方了嘛!
施耐庵作為一個漢人,對異族入侵深惡痛絕,南宋更是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下滅亡,崖山海戰數十萬軍民齊跳海,大好河山慘遭荼毒。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每一個漢人士大夫的恥辱,心懷強烈民族情懷的施耐庵自然也不例外。
他將這種亡國的恥辱和仇恨之情傾注在《水滸傳》之中,徵遼除了攻打大Boss遇到困難之外,其他一律都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事實上,北宋與遼國的交鋒,一直處於下風,施耐庵此舉,說難聽點也算意淫吧,所以他絕不會在徵遼時讓任何一個好漢陣亡。
再者,從行文佈局上來看,梁山好漢面對的終極Boss,毫無疑問是江南的方臘。在征討方臘之前,不宜使108將有所殘損,保證108將的完整性,這樣更能渲染梁山好漢的悲壯和忠勇。
以《水滸傳》一百二十回版本來看,梁山招安後,先後奉朝廷之命征討大遼、河北田虎、淮西王慶、江南方臘,通常合稱為“徵四寇”。那麼,為何徵前三寇梁山好漢無一人戰死,而唯獨征討方臘時卻死傷大半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徵田虎、王慶是後人加上去的徵田虎、王慶的情節在全書的第91回至第110回,這20回的行文筆法與其他章回大相徑庭,文采跟前70回相比更是猶如雲泥之別。前70迴文採飛揚,情節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欲罷不能。而徵田虎、王慶的情節卻讓人昏昏欲睡,味同嚼蠟,斷然不是施耐庵原筆。至於究竟是誰加進去的,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眾說紛壇。
有很多蛛絲馬跡可以有力的證明,徵田虎和王慶的情節是後人橫插進去的。比如宋江征討方臘後班師回朝,給宋徽宗上了一道表文,其中有幾句:全忠秉義,護國保民。幽州城鏖戰遼兵,清溪洞力擒方臘。這個情節出自全書的第119回,此時徵四寇已經全部結束,這個表文相當於宋江的工作總結。整個表文中,隻字未提征討田虎和王慶的事蹟,假如原筆中果真有此20回,如此大功,宋江會在工作總結中一字不提?可見,徵田虎和王慶的這20迴文字,的的確確是後人在原文的基礎上橫插一腳。
那麼現在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既然這20回是後人加進去的,那麼他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力求做到神不知鬼不覺的不留痕跡,承繼好前文,銜接好下文——徵方臘之前,必須保證108條好漢無一人陣亡,否則到了原筆的後20回怎麼辦?給他吃起死回生之藥或者讓陣亡的好漢再死一次??豈不就貽笑大方了嘛!
徵遼時為什麼沒有好漢陣亡?施耐庵作為一個漢人,對異族入侵深惡痛絕,南宋更是在蒙古大軍的鐵蹄下滅亡,崖山海戰數十萬軍民齊跳海,大好河山慘遭荼毒。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這是每一個漢人士大夫的恥辱,心懷強烈民族情懷的施耐庵自然也不例外。
他將這種亡國的恥辱和仇恨之情傾注在《水滸傳》之中,徵遼除了攻打大Boss遇到困難之外,其他一律都是勢如破竹,摧枯拉朽。事實上,北宋與遼國的交鋒,一直處於下風,施耐庵此舉,說難聽點也算意淫吧,所以他絕不會在徵遼時讓任何一個好漢陣亡。
再者,從行文佈局上來看,梁山好漢面對的終極Boss,毫無疑問是江南的方臘。在征討方臘之前,不宜使108將有所殘損,保證108將的完整性,這樣更能渲染梁山好漢的悲壯和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