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抖音號Lx2019510
-
2 # 芷漢衣兮文化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戴叔倫的《塞上曲二首·其二》,這首詩是戴叔倫的其中一首邊塞詩。
戴叔倫是唐朝中期的人,出生不錯,父親和祖父都是隱士,他算是出生於隱士世家的一個才子,而能夠成為隱士的家庭,書香教育自然都不會少,戴叔倫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但是在元載歲暮年間,為躲避永王戰亂。他到了江西,因為沒有錢,所以開始尋找仕途,大曆元年,被當時的戶部尚書相中了,在他的下面當幕僚,後來一路升官,當過不錯的地方官吏,但是在貞元五年辭官後,在回鄉途中死在了清遠峽,具體怎麼死的。咱也不敢說,咱也問不到啊。
他的生卒年不可考,但是他的前半生被隱士家庭的教育影響,因此,在創作山水田園詩的風格自成一派,後半生因為入仕和戰亂的原因,有一些愛國詩和邊塞詩的創作。這首《塞上曲二首·其二》和前人的述志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至於時代特徵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注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這首詩的作者是戴叔倫。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字次公,金壇城西南窯村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詩人,出生在一個隱士家庭。祖父戴修譽,父親戴昚用,都是終生隱居不仕計程車人。戴叔倫年少時拜著名的學者蕭穎士為師,他博聞強記,聰慧過人,“諸子百家過目不忘”,是蕭門弟子中出類拔萃的學生。至德元載(756年)歲暮,為避永王兵亂,25歲的戴叔倫隨親族搭商船逃難到江西鄱陽。在人生地疏的異鄉,家計窘迫,於是他開始探尋仕途。 大曆元年(766年),戴叔倫得到戶部尚書充諸道鹽鐵使劉晏賞識,在其幕下任職。大曆三年,由劉晏推薦,任湖南轉運留後。此後,曾任涪州督賦、撫州刺史,以及廣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經略使。他在任期間,政績卓著,是個出色的地方官吏。貞元五年(789年)四月,他上表辭官歸隱,六月十三日在返鄉途中客死清遠峽(今四川成都北)。第二年返葬於金壇小南門外縣城南郊。明萬曆46年(1618年),金壇知縣張翰中為疏通城內漕河,將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門面粉廠南圍牆前),並親自題立“詩伯夜臺”墓碑,即“大詩人之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