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喜樂838

    所為聖人,不會生來就是聖人。聖人既使可能與前生前世有關,或者是帶有使命而來的,也會在不斷的學習進取,也會有一番番不平凡的經歷,也會比我們一般的普通人所經歷的磨難多得多大得多,對社會,對歷史的洞察力,也會比我們一般人強得多。佛祖當初求學修道,就學過幾十種外道的曲折經歷。佛祖如果沒有具足的求學而不斷的進取精力,和所付出的艱辛,他也不會大徹大悟而成為佛祖。

  • 2 # 開悟的演員

    首先,聖人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經常說古聖先賢,很多人認為聖人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大錯特錯,道德高尚只是賢人。聖人是超越凡俗的修行有成的人,所謂超凡入聖,成道後又教人超脫法門的人,這才是聖人。譬如,老子,釋迦牟尼,孔子等。

    其實孔聖人,不僅僅是教化眾生的教育家,同樣是修行有成的修行人,也就是說,儒家的善養浩然正氣同樣是修行法門。

    再譬如,王陽明從小立志要做聖人,他最後也算做到了,龍場悟道,創立陽明心學,既修行有成又有教化眾生。

    所以,要看學習什麼,學習品德往往只是停留在追求極致的人格,和超脫之路差不多算背道而馳吧,老子說,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也就是說只要有執,最多隻是賢人而已。而要做聖人,是要學習超脫法門,是要開悟,要去執,要超凡入聖的。

  • 3 # 如如不動214010485

    理論上可以但要現實達成非常困難。因為先天要具備容易共振的生理結構;後天肉體和精神要接受盡可能多的磨練以得到感悟;既便前二者都具備還要有個機緣,刻意去做幾乎是不可能得到的。但假如後天刻意去做還能做到的那就太偉大了,因為先天生理結構上不能比較或完全合拍,後天要強行做到,那可能要付出比先天合拍的人多十倍甚至幾十倍的代價。

  • 4 # 澤仁德喜

    “至”就是能做到,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僅限於書本學習,不能時時“不亦說乎”?要我堅持看半個小時書,就睡著了,哪有“不亦說乎”?除非看小說,看相聲,看電影,看到開心時,自然會“不亦說乎”!

    實則是,光學習是不夠的,學久了就會厭煩了,何以故?光是學習,往往限於理論,理論是抽象的,一定要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方才能有真正的體會,真正的感悟,所謂“實踐出真知”,當我們在實際人生中,從實踐中常常有所體會,常常有多感悟,常常有所收穫,常常有所智慧,自然會常常“不亦說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球場上,怎樣尊重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