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豫而安2020
-
2 # 飛榮學史
東漢從光武帝立國到漢獻帝亡國,共傳14帝,其中活的最長的三位是光武帝(63歲)、獻帝(54歲)、明帝(48歲),章、和、安、順、桓、靈6帝去世時在27歲至36歲之間,殤、嬰、衝、質、少5帝去世時不滿15歲。安、質、桓、靈4帝的父親都不是上任皇帝,他們是從劉姓王爺的兒子中挑選出來的。從和帝起,後面11帝繼承帝位時都不到15歲,其中9位病死,質帝被樑冀毒殺,少帝被董卓毒殺。從這一系列資料中,我們可以分析出為什麼東漢娃娃皇帝多。
1.其家族遺傳上可能有問題。2.因為少年繼位,成天擔驚受怕,心理壓力太大而致病(漢獻帝應該是比較想得開,才活了那麼久)。3.在後宮荒淫無度而致病。4.被宦官、外戚、大臣殺死而謊稱病死。東漢中後期皇帝去世得早,但皇后一般都活得久,成了皇太后、太皇太后,臨朝稱制,並藉助外戚勢力掌控朝政。幾個長大成年的皇帝,又藉助宦官的勢力壓制外戚。為了穩固到手的權利,繼續掌握朝政,當上一個皇帝死後,掌權的外戚或宦官、或者他們勾結在一起,即使老皇帝已經絕後,沒有幼子來繼位,他們也不可能挑選成年的劉姓王爺來做皇帝,那樣他們可能無法掌控局面。
總結起來,東漢娃娃皇帝多的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父皇死得早,兒子沒長大;二是掌權者不挑選成年的當皇帝。 -
3 # 阿果ag
喜歡翻看歷史的人,會發現東漢末年時期有個怪現象,就是小孩子(孺子嬰)當皇帝的很多,難道是這幫孩子天資聰穎,生下來就會執政嗎?那是痴人說夢。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主要有三個以下原因:
一,當時宦官當政
東漢末年與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閹宦之亂最嚴重的朝代,也就是太監亂政。比如:明朝魏忠賢、秦朝趙高、明朝王振、明朝劉瑾、清朝李蓮英、東漢張讓、唐朝李輔國、北宋童貫、清朝安德海、唐朝高力士。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十大亂政太監。生理上的閹割之痛導致心理上的變態,這些亂政者大多是奸臣,是導致王朝覆滅的不安定因素。
東漢末年,並非帝王早死或晚生,當時也有年長的皇子,主要是年幼的孩子好操控。一旦讓懂事的皇子繼位,先被殺頭的就是這幫太監。
二,外戚專權
當時立太子更注重的是孃家的實力,而非文武全才。孃家執掌重兵,那就很可能會將來執掌天下,甚至連皇帝都得忍氣吞聲,不敢得罪外戚,否則會有滅頂之災。比如:竇憲專權
1.漢章帝駕崩,權利交給漢和帝(10歲)。
2.尚書檯轉交給皇帝,請皇帝裁決是否賑災。
3.皇帝決定賑災,並讓外朝官提建議。
4.外朝官們提的建議,全部交由尚書檯。
5.尚書令及下屬官員擬好策略。
6.皇帝看尚書檯提議,最後決定如何賑災,由誰執行。
7.尚書檯轉告外朝官,有他執行。
整個一個“外戚—宦官—外戚—宦官…”這樣的迴圈,持續外戚與宦官的鬥爭,皇帝只能和宦官綁在一起。
三,諸侯爭霸
諸侯爭霸,導致天下大亂,比如:東漢末年,劉辯當皇帝,卻被董卓廢了,令立劉協為太子,挾天子以令諸侯。由此看來,天子是諸侯王手中的牌,哪個對自己有利,就用那個。天子隨時都可能被廢或被殺。
娃娃皇帝有:
1.漢和帝劉肇(9歲) 2.漢殤帝劉隆(3個月) 3.漢安帝劉祜(12歲) 4.漢順帝劉保(10歲)5漢衝帝劉炳(不足2歲) 6.漢質帝劉纘(7歲)7.漢恆帝劉志(14歲) 8.靈帝劉巨集(11歲) 9.漢少帝劉辯(13歲) 10.漢獻帝劉協(8歲)
總結:娃娃皇帝多,是因為皇帝沒實力,導致太監亂政。皇帝年幼、特殊的權利結構、宗法血親政治等因素促成外戚專權,皇帝被迫與宦官聯合對付外戚,宦官自然成為紅利收益者,和皇帝共享利益。利益的驅使,駕崩一個皇帝就扶持一個小皇帝,重演流程。這樣的制度只能加速朝代的滅亡。
-
4 # 記錄歷史人生
漢朝的滅亡:漢朝(前206—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那麼漢朝又是為什麼會滅亡呢? 一、外戚、宦官亂政 東漢初期,光武帝、明帝、章帝時政治較為清明,對外戚與宦官有所抑制。章帝之後從和帝起,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互相爭鬥,攫取權力與財富,致使政治日益黑暗。而這種黑暗政治同封建王朝家天下的一些固有弊端是分不開的。 第一個原因,是東漢加強中央集權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劉秀加強皇權的這種措施,在東漢初年確實起到了明顯的作用。然而,到了東漢中期,卻發生了一種微妙的權力轉移。尚書檯職微權重,既擁有實際權力,又便於皇帝控制。而尚書檯既然便利於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於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於宦官的控制。不論是外戚,還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書事”、“錄尚書事”的頭銜,就能指揮、控制尚書檯,而一旦控制了尚書檯,就等於把國家政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說,中央職能部門職微權重的這種安排,給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權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是外戚宦官專權的階級基礎。 豪強地主的勢力到東漢中期更為發展。他們在經濟上搶佔土地,爭奪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爭奪權利。東漢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將,名門大族,他們是豪強地主上層的代表。東漢的外戚,主要有“馬、竇、鄧、樑”四大家族。東漢明帝的馬皇后,是大功臣馬援的女兒;章帝的竇皇后,是大功臣竇融的曾孫女;和帝的鄧皇后,是功臣鄧禹的孫女;順帝的樑皇后,是功臣樑統的後代。這四大家族,集功臣與外戚於一身,勢力非常強大。除了馬皇后一門,能夠自我謙抑之外,其餘的幾家,都是專橫跋扈,顯赫一時。宦官一般出身低微,目不識丁,為一般人所不齒。然而一旦掌權之後,宦官也開始兼併土地,上升為地主階級。我們說,宦官並不一定都是壞人,宦官中也時有出類拔萃者,修《史記》的太史公,發明造紙術的蔡侯,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都在青史上留有好名。宦官雖然不都是壞人,但是,宦官政治卻一定是黑暗的。這是因為:第一,宦官身受腐刑,性情上變態,對社會、對正常人存在著仇視心理;第二,宦官沒有後代,因此也就不受道德觀念的絲毫約束;第三,宦官出身低微,目不識丁,沒有文化素養;第四,宦官只懂得送往迎來,阿諛奉承,而沒有任何政治經驗。 東漢時期,宦官在政治上與外戚爭奪,在經濟上也瘋狂地擴張,他們霸佔土地,強取民財,略取民女,胡作非為,民憤極大。宦官上升為豪強地主,但不為上層豪門及清流所看重,乃是豪強地主下層的政治代表。 二、娃娃皇帝太多 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年十歲,安帝即位時年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順帝死後衝帝即位時只兩歲,到三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八歲,到九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十五歲。桓帝之後的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仍是個娃娃。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這樣迴圈往復,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不見天日。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拼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也在實際上一起完蛋了。 三、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黃巾起義對東漢政權的打擊,其實是很有限的,因為中央並未派大規模軍隊去剿殺,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為了維護本土本鄉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又很快發展為私人武裝,使得原來的國家正規軍也逐漸私人化,中央政權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進京,就可以廢立皇帝,恰恰說明的這一點。劉協的登基其實就是東漢的滅亡,他後來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徵性的皇帝,實際是高階囚犯。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幾十萬農民組織成三十六“方”。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和弟子祕密約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由於叛徒告密,提前於當年二月起義。 起義迅速攻佔河北許多郡縣,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人民紛紛起義響應。起義軍包圍洛陽,屢次打敗東漢官軍。起義軍頭包黃色頭巾,故稱“黃巾軍”。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鬥,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鬥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
5 # DL阿貴
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歷12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佔總數的四分之三,並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這成為除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外,東漢政治的又一大怪胎。
東漢自光武中興到漢獻帝被廢,歷12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佔總數的四分之三,並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這成為除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外,東漢政治的又一大怪胎。
秦國統一中國後,秦王嬴政自認為“德高三皇,功蓋五帝”,因而取兩者之尊稱“皇帝”,並由此確立整套與皇帝相關的制度,其中皇位繼承製度是其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為了萬世一系地將自己的寶座傳給自己的子孫,以“奉宗廟之重,終無窮之祚”,自稱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也。
秦雖歷二世而亡,但秦始皇開創的皇位繼承製度卻保留下來,到東漢時已日臻完善。這種皇位繼承製度,使儲君的範圍集中在當今皇帝的子嗣當中,選擇餘地較小,一旦皇帝早逝,出現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極大,東漢就是最典型的代表。東漢除光武帝(劉秀)、明帝(劉莊)、獻帝(劉協)外,其餘都未滿36歲而亡。
其中,除去安、質、桓三帝以劉氏宗族身份即位外,其餘都遵從“父傳子,家天下”的繼承原則。皇帝們雖然嬪妃較多、結婚早,但由於身體發育尚未成熟,過度縱慾,無疑會影響自身的健康,使後代多體質孱弱而夭折,如果涉及宮廷爭寵、廢立,再加上古時醫療技術的落後,其中能成人的皇子本來就不多,皇儲的選擇範圍就更小了。
東漢先帝死時都早,所以能存活下來的皇子必然年齡偏幼,但只要先皇有子嗣卻是非立不可,東漢多幼帝,這是封建制度終其一生無法治癒的痼疾。
後宮干政的毒瘤
太后臨朝稱制,其權力與皇帝相等,東漢“臨朝者六後”,這種情況下,太后們在選擇嗣君時大多“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有些太后為了滿足自身的權欲,還廢長立幼,如原和帝之後鄧太后,以長子劉勝有痼疾為由不立,而偏立少子劉隆,其生時才百餘日,剛立不久就夭折,後又立劉牿,也才12歲。
一太后竟兩立幼帝,把持朝政達16年之久。東漢後宮干政的局面是漢朝時皇后制度乃至後宮制度不成熟的一個典型縮影,這也是封建地主階級對完善後宮制度不斷探索的結果,對以後不斷完善後宮制度起了深遠的影響。
-
6 # 若淺話史
【我是浮生若淺,很高興和您一起探討!】
東漢早期的皇帝,即位時的年紀都還算正常,漢明帝即位時已近而立之年,在此之前他當了十幾年太子,跟在光武帝身邊學習治國理政;漢章帝劉炟十九歲時即位,養母明德馬皇后是個賢德之人,於漢章帝初登皇位有不小的輔助之功。
再者,東漢皇帝們的身體都不太好,或是本就體質不太行,又或是縱情聲色,導致身體虧損,很多都英年早逝。而英年早逝帶來的弊端就是繼承人還未能長大,皇權旁落,繼承人的執政治國能力嚴重下降。周而復始,產生惡性迴圈。
“娃娃皇帝”的出現,意味著東漢王朝的命數正在走下坡,外戚、宦官等各方勢力瓜分皇權,終是江河日下,無法挽回頹敗的局面。
-
7 # 唐人小九
東漢傳八世。
在東漢的這些皇帝中,未滿16歲繼位的有九人。
在和帝之下,皇帝都為幼年繼位。
究其原因,除了當時醫療水平落後的客官原因外,還和當時的官僚體制有關。
東漢光武帝雖然奪得帝位,但是當時的世家大族還把持著國家的一部分權利。
皇帝為了籠絡士族,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聯姻。
和皇帝短命不同的是,他們的母后或者皇后卻都命長。
外戚掌權,當然想立一個好掌握的人當皇帝,皇帝成年後,想執政,只能依靠身邊宦官。
外戚和宦官輪流執政,權力在雙方輪流把持。雖然各自利益不同,但是雙方想要掌權就得換個聽話的皇帝,所以年齡小,需要人輔佐的人來做皇帝是最好了。
-
8 # 雲海林飛
東漢自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至公元220年漢獻帝被曹丕所廢,歷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滿16歲即位的皇帝竟多達9人,佔總數的四分之三,並且自和帝之下,皇帝均為幼年即位,其中最小的是漢和帝的小兒子漢殤帝劉隆,即位時剛滿月,在位八個月後就得病而死。這成為除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外,東漢政治的又一大怪胎。
我覺得東漢後期經常出現娃娃皇帝,這與前任皇帝普遍短命有很大關聯。繼任皇帝年幼不得不依靠太后外戚輔佐,造成外戚專權。當皇帝稍年長後,不甘心做傀儡,就會慢慢培養與他比較親近的宦官勢力以制衡外戚勢力。沒想到新皇帝又英年早逝,皇子又是年幼繼位,如此形成惡性迴圈,政局動盪。
-
9 # 橡皮尺
東漢後期皇帝貪圖享樂,把身體都掏空了因此短命,加上年齡不大香火不旺導致青黃不接,加上荒政,政局不穩朝廷動盪。所以經常出現娃娃皇帝
回覆列表
縱觀東漢歷史,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東漢的娃娃皇帝很多,東漢一共12個皇帝,就有九個是幼年繼位的,這是為什麼呢?我覺得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東漢的皇帝都比較短命。東漢的皇帝除了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活了64歲和他的兒子漢明帝活了48歲之外,其餘的皇帝竟然沒有活過40歲的,皇帝不長壽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皇帝死的時候沒有兒子,或者兒子沒有長大成人。
漢章帝死的時候31歲,他的兒子漢和帝繼位的時候只有10歲,而漢和帝死的時候,繼位的是吧不滿週歲的漢殤帝。
第二就是皇帝雖然不長命但是他們的皇后都比他們久。皇帝死的早,最可能掌握權力的就是他們的皇后未來的太后,出於自身利益的需要,她們更願意擁立年幼好控制的孩子繼位來方便她們能長期掌握權力。
漢和帝死後年長的皇子被皇后鄧氏說有痼疾,給放棄掉,立的是才百日的幼子劉隆。這也是後期娃娃皇帝產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