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布魯斯佛燦
-
2 # 愛鏟史的貓
導語:學生時期或許最害怕的就是背課文,而這裡面最為困難的就是文言文。因為文言文不同於我們的白話文那麼易懂,不僅要背還要理解,簡直是要了命了。而秦漢時期作為漢文學起步階段,距今歷史又那麼悠久,雖然秦始皇漢武帝屬於官僚階層,說的話肯定就是官話,官話相對於鄉間方言自然容易懂,可是,這不代表我們能聽懂,因為他們的是上古漢語發音,和我們現在漢語發音完全不同。
都是漢語,但是不同時期的漢語還真的不一定相同。所以那些整天要穿越回古代的朋友們要慎重了,因為你穿越回去不一定能和人交流。
語言是隨著歷史發展而發展的,中國歷史悠久,那麼這個漢語自然也是經歷不同的發展過程的,所以現代人還真不一定能夠聽懂古代人說啥。很多人從學生時代到出來,自然以為古代人說話都是滿口之乎者也的,搖頭晃腦。其實不是,古代人也一般不說文言文,也是白話文。只有在書寫重要書信或者材料時,才用文言文。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上學遇到的都是文言文,因為它們被記錄,自然就是文言文了。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都是白話文,那麼應該意思差不多才是呀,怎麼就不能聽懂了呢?這還得從漢語的發音過程來說:
從歷史來看,漢語發音經過三個階段的發展,分別是: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
從西周到漢朝的漢語發音是為上古音。西周到漢朝,中華大地上主要是以紛繁複雜的局面為主,秦始皇統一天下卻只有二世就忘了,所以中華大地上這一段歷史時期各族人民的語言可謂是五花八門。而漢語發音在這段時間稱為上古音階段,上古音階段的漢語和我們現在的漢語可謂是天差地別,所以題主所說的秦始皇和漢武帝說話,我們自然是聽不懂的。
南北朝到唐朝時期,是為中古音到南北朝時期以至唐朝,中華大地上面的漢語發音基本有了初步的形狀,民族融合所促進的影響也進一步使得人們的語言有了相通之處。這一時期,客家話和贛話成為主流,所以說客家話或者贛話的朋友可以考慮穿越回這段時期,至少話能聽懂一些。
結語語言除去官方話系,不同地方的方言還是存在很大差異,就算到了現代,一個北方人和粵語地區的人交流基本也是雞同鴨講差不多,所以要想要研究語言,勢必是從當時的社會環境出發,方能不失真實。
-
3 # 歷史趣舍
語言不是溝通的唯一障礙,秦國和六國都自認為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同宋明時期的國,性質迥然不同,那時的國是天子給親屬和臣下的封國,特別是天子的子孫能得到很大的封國,漢代仍然有封國。所以當時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是文明文化基本一致的共天下的關係,各國語言文字禮儀祭祀大同小異,是華夏民族內部事物。
當時的六國分佈:趙國主要在河北,山西;魏國主要在河南;南韓主要在河南山西;燕國主要在河北,北京,天津,遼寧;齊國主要在山東,江蘇;楚國主要在貴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春申君的封地,但現在的上海那時候還沒衝出來)浙江;秦國一直在擴張,初期在陝西,後來甘肅四川寧夏這些地方都被其納入版圖,後來滅六國,還打到了廣州那邊。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初並天下時,“地東至海暨北韓,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即東至大海,西至甘肅,北至鄂爾多斯,南至越南中部。
秦國的國家組織能力,秦的貨幣文字度量衡以及軍事手工業在列國中是最先進的。統一後推廣到全中國。大一統思想,封建專制體制持續了二千多年。秦國信奉法家,強調功利主義,不象儒家那麼迂闊、務虛。所以在經濟、科技、軍事、國家建設都走在列國的前面。秦修的都江堰、鄭國渠、靈渠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傑作。秦代大規模的工程建設,長城、秦始皇陵、阿房宮、秦直道等等只有秦朝能完成。
秦在語言文字上的統一是同一文化體系內的改良。不要把秦統一文字說得那麼可怕,實際上當時各國的語言文字,大部分都是一樣的,只有少量異體字。各中國人員往來交流根本不存在語言障礙,否則無法解釋戰國時期辯士各國遊說,孔子周遊列國,不曾有過翻譯同行,秦的統一隻是將少數異體字統一。其次秦國的文化也是博採眾長,秦國創造的小篆在漢代繼續使用,而列國的字型卻再無流傳。
-
4 # 雪也是水
你放心,應該聽不懂!
現在的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話為標準語音的。
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北方多次經過民族融合,語音也是經過多次變化才成為今天這個樣子。現在的語音跟秦皇漢武之時的語音相差還是有些大的!
再者,清代著名語言學家錢大昕提出“古無舌上音”,即沒有“知”、“徹”、“澄”、“娘”這組舌上音聲母。舌上音是從“端”、“透”、“定”、“泥”聲母演化而來。
舉個例子,古代人將底(di)字讀成裡(li)音,你在沒見到字之前怎麼聽得明白?
-
5 # 璨若朗星
確實是聽不懂。
因為先秦時期不但寫的是文言文,就連說話都是文言文。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文言文跟口語的差別不斷加大,文言文最終才成為了讀書人的專用。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學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
如果想要聽明白秦始皇、漢武帝他們當時說的話,我們可能需要帶個翻譯。
-
6 # 強朋友
對於嶺南人來說都聽不懂,說就說那時的人遷移到嶺南後保留那時古漢語很多發音。可畢竟是跟原來的嶺南人的發音互相影響著的,很多都變化許多了。五十年互不接觸方言都變化了,何況二千多年前的方言?
-
7 # 辛福先
秦漢時的語言,現代普通人絕對聽不懂,無異鳥語。
朗讀《論語》你聽得懂嗎!廣東人說話,北方人聽得懂嗎!就連前清朝庭上,皇帝與臣子的對話,普通人聽得懂嗎!
方塊字確實厲害,無它,與歐洲無異,至少三十國並存。也不可能五千年博大精深。
就算把秦皇漢武的口語用方塊字記錄下來,也大致看得明白。但用語音說話,現代人還是絕對聽不懂!
古時交通不便,山川阻隔,人際交流十分困難,十里不同音是普遍現象。就是現在陝西咸陽人與江蘇沛縣人,都用本地方言對談
絕對聽不懂。
何況兩千多年,語音能無變化?語序能無變化?甚至有些語法都不盡相同。
所以現代人絕對聽不懂秦皇漢武說的秦腔漢話!
-
8 # 胖胖弓的歷史課
古人說話現代人能否聽懂,要分時代來看:
秦漢以前國家尚未一統,語言紛雜,肯定聽不懂;漢晉語言接近現在的客家話;隋唐語言接近贛州話;宋代語言接近吳方言;元以後基本沒問題,元末的小說,裡面的白話就是現在平時老百姓的話,發音接近現在的河南;清朝就與現在基本一樣了。
-
9 # 盧子默
古代定都於那裡一般都會普及當地語言俗稱官話。就是官方語言。所以根據地秦代和漢代的定都地點我們可以知道他們說的應該就是當地話。所以能聽懂當地話的話。。就自然聽得懂秦始皇。漢武帝的話
-
10 # 愛玩的河馬
不能,古代漢語發音經過了三個時期的變化,分別是:西周到漢朝的上古音,南北朝到唐朝的中古音,宋朝到清朝的近古音。發音的巨大差距主要是來自於古人的遷徙和民族的融合!
回覆列表
秦始皇,漢武帝時期的人說話現代人是聽不懂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 古人的詞彙和語法和現代不同。大家先做個測試。在秦、漢朝離我們現在最近的是漢末三國時期,你可以讓別人把諸葛亮的《出師表》用普通話給你念一遍,看你能聽懂多少。《出師表》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文言文,可在漢未三國時期,文言文就相當於我們今天寫的白話作文。如果聽《出師表》有難度,那東漢以前的文章就更不好理解了。
② 各地方言不同。現在已經距秦、漢近2000年了,通訊資訊已是很普及了,如果家裡有各地方方言電視臺,你可以聽聽別的地方臺方言,看看能聽懂多少,如果用別的方言來讀《出師表》你又能聽懂多少?估計跟聽外語差不多了吧!
③ 現代的國語發音與秦漢不同。我們現在所說的普通話發音是國家建國後,以北京灤平縣地方方言語音為標準作為“國語"推廣起來的,實際上就是“清朝官話“。清朝時期,在北京做官的南方漢人官員較多,時間長了形成了獨特的滿(東北)腔吳(江蘇)音。現在國語普通話發音就是滿腔吳音灤調。所以我們一般聽東北方言比其它地方方言好懂一些。
④ 現在書寫的漢字是建國後繁體字簡化的。58年後才有羅馬拼音,老舊拼音我們不認識,發音估計也有輕微差別。再一個古時各個朝代建都地不同,官方通用語言也會不同。
總之,結合以上幾點,我認為假如讓我們聽秦漢的語言,就好比現在一個外中國人操著某一地區的方言讀著用繁體字書寫的《出師表》,我不知道大家是否能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