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駱駝草的吟唱
-
2 # 家家家家樂
在這偉大的時代其實一直在誕生著偉大的作品,湧現了一批又一批各行各業傑出的人物,推動這整個時代的發展,明珠萬千,群星璀璨,相比之前是獨樹一幟,沒有那麼明顯罷了!
-
3 # 朱八戒CC
社會發展的過於超前,節奏過快,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當今時代的物慾橫流,急功近利,任何行業都是商業化,名利化,文學創作也是一樣。大多數的文學作家都是坐在書房,從書本上尋找資料和素材,再憑著自己的虛構和幻想,綜合在一起很快就形成一本書。沒有鮮明的個性,沒有獨到的思想內容。也就不能在讀者的心目之中產生共鳴和影響。這樣的出版物再多,也只是產生文化垃圾,談不上文學作品四個字。
真正的文學作者應該象前輩作家走向鄉村城市,深生活之中,從實踐當中尋找自己所要寫作的素材,以自己人生的坎坷經歷作為靈感,用自己的心血去書寫。這樣的內容才適合社會現實,接近人民的生活,有血有肉有靈魂,有模有樣有情感。這樣才能與讀者產生互動效應,引起社會的關注和讀者的重視。
偉大的作品來自於作者的使命感,是一個作者的鐵肩擔道義,妙筆寫文章,也是作者所在時代的縮影。只有作品能夠閃爍著思想的光輝,凝集著思想的智慧,具有不朽的生命力,才顯示出作品的偉大之處。
當今偉大的時代所誕生的偉大作品,有代表性的應該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這部作品所反映的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社會上所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尤其是八十年代的新一代,他們走向社會的勵志向上,開拓創新,大有作為,成為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這其中的創業史所經歷的艱辛、困苦、磨難、曲折,他們所走過的歷程,也就是改革初期摸著石頭過河的縮影。全書謳歌當時時代的精神,改革者敢為天下先的風範。全書一百餘萬字三卷的發表,引來了三億讀者強烈的共鳴和反響,轟動全國。路遙也因為《平凡的世界》,被評為改革開放先鋒人物。
當然也並不是提倡文學作者都去做苦行僧,只是反對脫離實際而閉門造車,成天坐在書房而養尊處優。
當今偉大的時代所產生的優秀作品有很多,如陳忠實的巜白鹿原》、餘華的《活著》、賈平凹的《廢都》、莫言的《紅高粱》等,但我總覺得這些作品與《平凡的世界》相比較,略有遜色。
-
4 # 孟子湖畔一居士
改革開放40多年了,中國已步入小康社會,人民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物質生活充裕的同時,文化生活的不同步,精神食糧的匱乏,西方文化的入侵,金錢至上的道德觀嚴重侵蝕著人們的靈魂。作家隊伍中為什麼人的問題沒有解決好,幾十年出不了傳世之作,更沒有誕生所謂偉大的作家就不足為奇了。在作家隊伍中,普遍存在著這樣幾種傾向:
一、價值取向。文學藝術工作者首先是為工農大眾服務的,作品要謳歌時代、謳歌時代湧現出的英雄模範人物,偏離這條主線就不會被大眾接受,最終會被人民拋棄。
二、金錢至上讓文藝作品充滿了銅臭氣。縱觀最近幾十年來的作品,作家努力的方向就是迎合西方某些人的口味,作品的創作也是本著西方這獎那獎而去,在他們眼裡,獲得西方人的承認,拿到大獎就能做到名利雙收。
三、功利主義,浮躁,不深入人民群眾中,靠坐在家裡道聽途說,閉門造車博得眼球。作家想寫出人民大眾歡迎的作品,必須深入到人民群眾中,融入到改革開放的洪流中,象當年魏巍、穆青等偉大的作家那樣,深入前線,深入農村,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只有真正汲取了勞動人民的營養,才能寫出不朽的作品。
四、網路的發達,多媒體時代給作家提供了更多創作空間,同時也讓大眾的閱讀更加多元化。隨著人們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精神食糧質量的要求也更高,這就要求作家跟上時代的步伐,提高政治素養,轉變觀念,給讀者提供高質量的精神食糧。否則,將會落得最終被大眾拋棄的可悲下場!
-
5 # 笑笑不笑生
“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偉大的作品從來都是作者所在時代的濃縮,是社會現像激發作者的良知與靈感,並最終激起讀者或觀眾共鳴的產物。
偉大作品的誕生必是在能激發作者靈感的時代,可以是亂世,亦可是盛世。亂世容易激發作者對豪強的憎惡、憤恨與鞭笞和對底層人民的悲憫、同情與褒揚;盛世則能激發作者對穩安定祥和的社會生活的描寫與享受,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欣賞與與讚美。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作品誕生,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兩漢文章、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新文化運動以來的新體詩、雜文與小說,當代的影視作品......至於書法、繪畫、歌舞與音樂等作品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則綿延千年,經久不衰。
文學藝術作品在不同時代呈現不同的體裁與風貌,一方面是歷史程序的產物,另一方面欣賞人的價值取向則決定了主流文學與藝術的發展形式。得不到讀者與觀眾認可的作品只能招致用腳投票的慘局。試想唐朝人人都在學詩寫詩讀詩,精煉的詩歌必是主流文學作品取向,若有人不合時宜的大談漢文章的花麗詞藻,乃至寫下長篇牘駢文,真正會有人欣賞嗎?
得不到欣賞,支援和發揚的文學和藝術終將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當下,是資訊量爆炸、藝術多元化的時代。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形式,表現方式和載體也是多元化,調動了人的全部感官功能。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渠道已不囿於圖書、戲劇、音樂等傳統媒介,影視作品和現代科技特效在其中的應用則引導人們取向於更為直觀的多媒體,加上現代生活的快節奏,以傳統媒介為栽體的作品由於受到時空限制淡出了人們生活視野。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社會主流已趨向於視覺與聽覺作品,文學,藝術等傳統作品由於受眾群體萎縮,社會聚焦效應下降,因而不再成為人們的首選。
再加上商品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使人人更傾向於首先追求滿足物質享受和視覺快感,在物質沒滿足前追求精神生活從來都是奢侈品。
一部好的作品,得不到讀者和受眾的共鳴,作者只會備受打擊和被埋沒,乃至更弦改轍去寫媚俗作品。
還有,好的文學藝術作品功成未必在當代。偉大優秀的作品必然是經歷過歷史的檢驗,才被後世所推崇。唐詩宋詞中的優秀篇章,哪個不是靠後人的推崇就名揚天下的?
偉大的時代必有偉大的作品,只是創作形式和載體變了。誰能說幾十年乃至百年後,後人不把影視作品與唐詩宋詞並列彪炳千秋呢?
-
6 # 溪水潺潺123
先說兩個原因。
一個原因是物以稀為貴的道理。現在資訊爆炸魚目混珠魚龍混雜,因而出類拔萃的偉大產品識別難度加大了。不過“金鱗豈是池中物,一遇風雲便化龍”。靜待時機即可。
另一個原因是文哲方面如果“百尺杆頭更進一步”的話,難度加大了。
所謂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飽暖思淫慾,飢寒起盜心。以前能夠接受教育的人,尤其是1949年之前,在社會上的比例是很少的。大多數民眾都忙於賺錢養家餬口。只有那些衣食無憂的知識分子才會有閒情逸致去寫詩作詞搞文學創作的。因此整個社會產生的作品少。與人民大眾的距離也遠。當時的作品可以說是真正的曲高和寡,鶴立雞群,超凡脫俗。再經過時代的沉澱錘鍊流傳到現在的,可謂稱得上是偉大的經典作品。
但是時間推進到21世紀前後,情況發生了天壤之別。偉大的時代來了。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人們開始追求精神食糧。全民義務教育以及大學擴招的政策,導致整體國民素質教育水平大大提高。再加上電子資訊科技的飛躍發展,造成了各種資訊層出不窮眼花繚亂,這其中就包括著大量文學作品,各類文章,詩詞什麼的。幾乎是全民皆文。中央電視臺甚至舉辦中國詩詞大會來以助其興。產生的各種作品,水平雖參差不齊,但整體普遍地提高了。以前是萬綠叢中一點紅的鳳毛麟角,現在是萬綠叢中片片紅的滿園春色。這其中肯定不乏優秀甚至偉大的作品。只不過因為水漲船高的道理,偉大的作品高度與水平面的距離不像之前那麼突出了。當然也不是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而且即使作品偉大,尚需要經過時間的沉澱和凝練檢驗,現在的時長也不可能夠。雖然不至於說蓋棺才能定論,但總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檢驗偉大與否的。
上面說的即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接著提一下,我們在社會人文方面的偉大的作品的產生將是非常難的,但也是可能的。因為經過中華文明歷代[夏商周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來的文化的累積發展,其中文學譬如詩詞、儒家哲學等方面啊,已臻完美。我們想在這上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話,需要非常大的開拓和努力。不過讓人欣喜的是,我們現在能夠突飛猛進,做出重大突破的領域,最大可能是在自然科學技術這一方面。譬如現在的清華北大等高校,華為,阿里巴巴等公司,憑藉各自的科研資金實力,正在這些方面做深層的耕耘。
文字稍長。
-
7 # 園丁清淵居士
這要怎麼看什麼是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
文藝旗手江青同志親自指導的《紅燈記》等八個樣板戲不是很好的文藝作品嗎?
浩然寫的《金光大道》、《豔陽天》、《沸騰的群山》等都是大部頭的長篇小說,謳歌了那個時代,是高產作家,因為小說寫的太好,大多改編成了電影,蕭長春、高大全是我童年的偶像。
郭沫若曾經當眾給江青寫過一首詩。詩是這樣的——
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你善於活學活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你奮不顧身地在文藝戰線上陷陣衝鋒/使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
文革一結束,老先生就寫出了《水調歌頭》,慶祝粉碎四人幫,一時廣為流傳。
郭老是文藝、文學為政治服務的典範。解放後,郭老創作的作品,淺顯易懂,朗朗上口,帶頭堅持文學為工農兵服務的正確路線。
浩然的小說和電影,八個樣板戲伴我度過了童年時光。
-
8 # 第十四頁
這個問題發問者已經回答自己了。
我們來看:偉大的時代沒有偉大的作品,說明偉大的作品產生於偉大的時代;但偉大的作品沒有出現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只能說明這不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沒有偉大作品出現。
發問者其實是認為這不是個偉大的時代。
那偉大的作品一定產生於偉大的時代?大家熟知的《荷馬史詩》又是那個時代的呢?原來它出現在古希臘氏族制時期,公元前12世紀末,希臘半島的阿凱亞人與小亞細亞的特洛伊人打了一場為期10年的戰爭,大戰結束,小亞細亞地區產生了不少歌頌戰爭中氏族部落英雄的短歌及傳說。
請注意:是歌頌氏族部落英雄。按照提問者丈量偉大時代的尺寸,請問氏族制時期算不算偉大時代?
這些短歌、傳說通過行吟詩人代代相傳,到了公元前9至8世紀時才由瞎子荷馬添油加醋,從而基本形成了具有完整故事情節的兩部史詩 。
在氏族制社會偉大條件下,荷馬史詩寫定。
偉大的文學作品及其它形式的偉大藝術非一露頭就是偉大的,荷馬史詩那麼多人折騰幾百年當時也不是偉大作品。
偉大作品是後來的人根據他所處社會條件下的總規則、總定義所下的定義,說不定過上幾十個世紀不知道又是個什麼“大”
在社會形態變革期、一種新的價值認同產生時、或者說一種新的思潮與舊的思維方式決定誰騎在誰的頭上時,這個時候是最有希望看到過若干年被稱作偉大作品的時候。
比如西方14世紀時的文化運動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在這一時期,我們認識了但丁、彼得拉克、喬萬尼.薄伽丘初期3好漢;還認識了莎士比亞、拉伯雷、塞萬提斯及這些人的作品。
在資本意識形成期,我們領略了巴爾扎克、福樓拜、薩克雷、勃朗特姐妹等一干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及他們的作品。
什麼是偉大時代呢?發問者已經做出了判斷我們看不到偉大作品的原因發問者也做了解答。不過,我們還有一位“偉大”作家,聽說這個人得過諾獎,這個人應算偉大作家,還有這個人的作品,也算是“偉大”作品。
這個高帽戴的早不早?
-
9 # 一起學情商
文學和藝術屬於慢文化形態
當前的時代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但節奏太快。今天還流行的文化,明天也許就被拋之腦後了。
以前的文化是一代人影響著下一代人,而如今卻是當代人被下一代人所影響,迎合年輕人的思想,所謂要“迎合”就成了沒思想的一代人。所以大家都隨波逐流,沒有人堅持真理。
文學和藝術的創作,有時需要在一種非常壓抑的環境當中,才能創作出具有穿透力的精品。
你比如魯迅,他所處的環境太壓抑,這時候他的筆就是刀。
你比如司馬遷,他因為被皇帝弄的身體殘疾,最終才寫出了《史記》。
你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路遙是那個時代經受過苦難的一代人,所以他寫起來才可以感同身受,作品才具有穿透力。
當然,不是說非要去自虐什麼的,這只是打個比方。
還有,我們有時候為什麼要樹立好的價值觀。
李白的那個時代是非常崇尚詩歌文學的時代,所以大家都以寫好文章、詩詞為最高價值觀,那麼產生的結果是什麼呢?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麼多人寫詩歌作文章,總有一兩個出類拔萃的吧。
而我們這個時代呢?好象大家除了賺錢就沒什麼其他的價值觀了,一切以賺錢為主,試問這種功利的情況下能出好作品嗎?
當然,賺錢是最起碼的,因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嘛。
但,在經濟基礎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發展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
-
10 # 天馬909張冰河
經典傑殊的文學作品,是伴隨偉大時代,激盪的重大變革應運而生的,這是現場直播的現實文化現象。但是,也有先史文學,後史文學和遺留文學現象。
一;先史文學作品,產生於社會變革前夕。視覺敏銳,洞查力強的作者,對社會明潮暗湧做出理性的判斷,預感性的奮筆抒情。如孔明,未山茅廬便知三分天下。毛澤東從南昌起義,湖南農民暴動開始,便料定共產黨紅軍必勝。後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而證實。
二;現實文學,如土改時期丁玲的《太陽照在桑杆河上》,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趙樹理的《小二黑結婚,白毛女》,魯迅的短文等等,都屬於記實性的現實文學。
三;後史文學,是社會變革後期的追記文學,如《紅樓夢》等四大名著。二戰後的《戰爭與和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母親,安哪卡列妮哪》蘇聯的文學名著。還有古羅馬奴隸暴動的《斯巴達克斯》等等都屬於後史文學作品。
四;遺留文學!是許多文學作品,幾百年後被人們發現認可的。
只要是代表先進文明的偉大時代,決不會被歷史淹沒,也一定會有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流傳於世。
一己之見。供參考!
回覆列表
一部偉大的作品(包括文學藝術)首先是膾炙人口符合於大眾的審美觀念,被廣泛普及並一定會源源流長的,所以它就必須要存在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就要求它在讀者普遍認可的基礎上,還必須要經受住現實的論證和歷史的考驗來證明其是不是符合社會現實,是不是在真理的基礎之上完成並經受住歷史的考驗,才能證明其是否偉大。
一:偉大的優秀的作品必須來源於作者對生活實踐的真實體驗。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關於文學作品是否是優秀和偉大的早就在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論證過:
“中國的革命的文學藝術家,有出息的文學藝術家,必須到群眾中去,必須長期地無條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農兵群眾中去,到火熱的鬥爭中去,到唯一的最廣大最豐富的源泉中去,觀察、體驗、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階級,一切群眾,一切生動的生活形式和鬥爭形式,一切文學和藝術的原始材料,然後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否則你的勞動就沒有物件,你就只能做魯迅在他的遺囑裡所諄諄囑咐他的兒子千萬不可做的那種空頭文學家,或空頭藝術家。”
同時毛主席還講過認識或者是理論是否是真理性存在的問題:“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靠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新民主主義論》
“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實踐論》
二:按道理來講,越是急劇的社會變革就越是能夠產生出優秀的社會理論和文學藝術作品來,但是為什麼沒有產生出來呢?1: 現時代的所有文化基因還沒有徹底的統一和積累, 思想和認識還無法徹底的進行沉澱和總結。不可否認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地確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也是一個正在永珍更新、欣欣向榮的時代。但是我們也要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處的時代,由於對社會經濟架構的重新調整和重新佈置,加快經濟社會的向前發展和跨越。越是這個時代人們思想意識就越是活躍,也越是能體會和領悟到存在於社會現象之中的各種問題和矛盾相互間的衝突和作用,更能彰顯出人性中的善良與邪惡,美好與醜陋。
按道理在這樣非常激烈的社會氛圍之中,優秀的社會理論和文學作品及其他藝術作品應該是層出不窮才對,但是由於我們把自己的思想意識只是集中在了怎麼樣的發展經濟和利用經濟,而沒有很好的積累和總結這其中所產生出的政治意識和文化意識,所以就不可能創作出有深度內容的文化藝術作品。
2: 社會理論和文學藝術作品創作的立足點出了問題,物質和精神無法和諧。但是我們也要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處的時代,由於對社會經濟架構的重新調整和重新佈置,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我們不但會發生重大的社會變革,而且也會牽扯到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一個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觀念發生急劇變化和衝突的時代。
正是由於這種變化在某種程上過於強調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追求,使人們沉迷於物質世界的享受,從而導致人們放鬆了自己對精神世界的培養和進步,從而造成精神上的匱乏和思想上的貧困,限制了人們探索世界和認識世界的精神動力。
因此如果說現在還是有一些人在不斷地進行社會理論或者是文學藝術作品的創作,那也都是為了經濟而經濟服務的,為了利益而利益服務的,是沒有一點兒深度和廣度的,又何來的偉大的作品呢?
3:只有積極的深入生活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發現生活和認識生活中存在的真理,才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來。偉大的、優秀的作品都是誕生在作者深入生活、體驗生活、總結生活,併力求最真實地再現生活的基礎之上的,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好的作品。
而現實中卻是很多的創作者都是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在學習西方社會文化的元素上,要向西方的文化元素基因看齊和靠攏,所以就完全地忽視了本民族國情的存在和發展,忽視了本民族人民的切身感受和體驗,用一些一知半解的西方文化思想意識不是無病呻呤,就是閉門造車,靠自己的臆想和猜測再加上混亂的推理進行創作。這樣做的結果當然是產生不出什麼好的作品的,更不能產生出偉大的優秀的作品。
最後我再次以毛主席論什麼才是文學創作的基礎來總結一下這個問題。“文藝工作者要學習社會,這就是說,要研究社會上的各個階級,研究它們相互關係和各自狀況,研究它們的面貌和它們的心理。只有把這些弄清楚了,我們的文藝才能有豐富的內容和正確的方向。”《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