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作家王守軍
-
2 # 趙露—嶺秀紅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自然不可能有另外一個人可以完全的理解你。但是人總是渴望有另外一個人可以同頻對話,這真是一件比登月球還難的事。這也只能成為一個美好的願望,佛家說終有一天你會習慣孤獨或者說喜歡孤獨的狀態。
-
3 # 華年1979
我曾經給我的兒子寫過一句話:不能享受孤獨,就不配擁有高貴。
其實,孤獨是一個人的本質,孤獨不是寂寞,不是百無聊賴,而是和自己在一起,不帶任何功利性地和自己相處。靜靜地去感受生命本源自然生髮而出的愛、歡喜以及最深處的慈悲。
生命是透過我們每一個具體的人去顯現它的慈悲、它的愛的。同時,這整個過程應該是歡喜的。所以,愛是人類活著的主題,以一顆慈悲心關照眾生,扶持眾生,療人疾苦於無可奈何之境,不就是“更高階的哲人”所應該擔當的事情嗎?
我中華民族的聖人先哲孔子有說:“我們總不和飛鳥走獸一起生活吧。我不是人類的一分子又是什麼呢?如果天下太平,我才不會去求改變呢。”
按《論語·微子》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我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個高階的哲人應該有兼濟天下的胸懷,應該有以學識為人民服務的自覺。當然,我只是說“應該”。如果願意獨善其身而不問世事,也無可厚非。
-
4 # 踹爾
我來修改一下這句話:“在歐洲”更高階的哲人“都”獨處著,並非愛孤獨,因他在周圍找不到同類。在中國更高階的哲人都共聚一堂,並非都愛湊熱鬧,因他們異類相吸,皆為一個目標“華夏”!有人肯定說我在給“老、莊、孫”吹法螺。但是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我說的很客觀。相信有人會明白我說的客觀在那。子曰“有朋自遠方,而不亦樂乎。”沒錯,我沒有打錯,孔子說的確實沒有來。孔子意思是說,如果我們智慧相投,自然如皎月當空一樣,千里之外知者自知莞爾一笑,而不亦樂乎。
首先,尼采是其所處時代的主流思想的叛逆者,他批判基督教神學,批判現代理性。這注定了他孤獨的命運。
其次,孤獨是人生的本質現象,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只是對於哲人,他對自己的那份孤獨認識得更為清晰、感觸更為深切。
身邊有些人,從小到大一直感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內心裝著對答案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