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方說歷史1990
-
2 # 挖哩個瓜
影片《甲午風雲》以中日甲午戰爭為背景講述故事。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北韓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
這部電影將甲午戰爭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事件展現在我的面前,以簡潔形象的方式訴說了甲午戰爭的前因後果。當時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危險就在身邊,不作認真準備,戰爭爆發後極力奉行“避戰自保”的方針,貽誤戰機,如平壤之戰,威海衛之戰的慘敗。
影片的劇情高潮在海戰中,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鬥,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後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日軍本艦,發出“撞沉‘吉野’ ”的戰鬥號令……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演員李默然相當成功地塑造了英雄鄧世昌,他那敦厚偉岸的外形,剛毅深沉的氣質,以及純熟而富於激情的演技,使這個歷史上傑出的愛國志士形象高大而醒目地聳立在銀幕上。尤其是鄧世昌遭到貶斥後彈撥琵琶曲“十面埋伏”抒發胸臆的深沉悲憤,迴腸蕩氣。轉載自豆瓣 作者:我快樂我幸福
從半個世紀前的中國電影技術水平來看,1962年出品的《甲午風雲》絕對稱得上大片鉅製。時至今日再看這部震動無數華人的老電影,仍有震撼人心之感。當然時代使然的關係,《甲午風雲》電影中有大量的細節刻畫是嚴重失實的。所以《甲午風雲》改叫《鄧世昌演義》或許更加精準些,因為影片著力刻畫了鄧世昌這位不負生前身後名的民族英雄,又難免誇大了他在甲午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相比之下,職位遠高於鄧世昌、在戰爭中分量更重的北洋大臣和管帶們都成了跑龍套的背景板。與此同時,人物臉譜化程度、京戲的配樂也很符那個時代剛剛把故事從戲曲舞臺搬上銀幕的特質。《甲午風雲》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戲曲風十足的配樂,尤其是刻畫鄧世昌降職後獨自在房間裡憂國憂民、彈奏琵琶曲《十面埋伏》的時候,激昂緊張的音樂將晚清社會重大變革、國家積貧積弱、北洋將士報國無門的憂憤、對朝廷前景黯淡的苦悶進階表達了出來。該場戲鄧世昌並無一句臺詞,但是在超強的琵琶彈奏配樂的襯托下,其偉岸的民族英雄形象立即深入人心,堪稱絕妙!最後一根琴絃掣斷,一切戛然而止。這極富中國風的樂曲突然終結,讓觀眾耳內反而一陣嗡嗡,心中充滿了對深愛的祖國面臨存亡危機的憂愁與苦悶。激昂的琵琶曲在片頭以及片尾鄧世昌壯烈殉國的時候都有出現,前後呼應,昇華了整部電影的主題,達到了最後的高潮。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