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夕陽正濃迷你音樂匯

    我也有同感,覺得八九十年代的音樂比現在的音樂好聽、感人。那個年代思想統一,創作專一,充滿理想主義色彩,是純真年代。創作的歌都是音樂詩歌,動人心肺,Teana的旋律激盪靈魂,百聽不厭,所以經久不衰,永遠流傳不朽。現在的音樂確實不如以前的音樂,不是我們跟不上審美的時代,而是現在的創作者和歌手沒有八九十年代的匠人精神。現在的音樂普遍缺少優美動聽的旋律,有的音樂設有遵守應該遵守的輕重音和朗讀規律,歌詞直白粗俗,不合大眾口味。所以有人覺得音樂還是老的好聽。

  • 2 # Mic小咖啡

    音樂與成長過程中的重大事件緊密相連:與曾經經歷相關的歌曲更容易激發起懷舊的情緒,這些音樂可能成為某件事情的標記,一旦音樂響起,當時的情景、情緒甚至身體感覺都同時會被喚醒,更加深了樂曲的記憶,所以我們會覺得新歌沒有老歌好聽。

    這並不是說現在的歌一定就不好聽,而是在大腦發育期間聽到的旋律會“刻印”在神經系統中,而對我們的情緒有更大的影響力。

    不論是歌曲還是其他事情,15-25歲的記憶往往最為深刻,因而這個階段也被稱為“回憶高峰”。神經學家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是,在大腦最終達到成熟的“衝刺階段”,可能會對這時期接收到的資訊進行特別出色的編碼加工。

    樂曲引發的懷舊情緒與樂曲對情緒的喚起度、對於樂曲的熟悉程度緊密相關。當我們聽到一首歌時,首先接受刺激的是聽覺皮層,大腦將旋律、節奏這些資訊加工成一個整體。音樂還可能刺激初級運動皮層,這使得我們隨著音樂開始律動。這一系列的神經聯絡,隨著樂曲一次次的重複而建立起自動的聯絡。

    隨著年齡再增長,人們越來越喜歡更“高大上”的音樂型別,比如古典音樂和爵士樂,或者淳樸的音樂風格,比如鄉村音樂和藍調。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對音樂審美要求更高,也與文化素養甚至社會經濟地位有關,也就吸引了以這些為目標的中年人們。而鄉村音樂和藍調中舒緩的節奏,對細膩感情、懷舊情緒的徐徐道來,則反映了中年人另一方面的需求:穩定的家庭生活和養育後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房在父親名下,想贈予其孫子,要徵得其配偶和子女的同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