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wo自己504

    首先,漢語裡有些句子可以沒有主語。

    有的是不需要有,因為主語很明確(吃了嗎?吃了。);有的是不方便有,因為主語不容易確定(如:有人不見了。)或是不方便(避諱)指明主語(死了嗎?)。這種現象,書面語有之,口語尤甚。這裡不贅述。你可以理解為在句首存在一個“空語位”,有的是能填補上主語的,有的是不能填補上主語的。

    其次,分析你舉的兩個例句:

    明天——下——雨:狀——謂——賓

    “明天”是時間狀語,“下雨”是謂語。

    有人認為,“明天”是重點,是被陳述的物件,而“下雨”是用來陳述“明天”的。所以按照“陳述——被陳述”的語義關係,“明天”應該分析為主語。(當然題主並沒有犯這個問題。)這是不對的。

    “明天”只是說明“下雨”的時間狀態,並不是專門要被“下雨”拿來陳述的。“明天下雨”應該一般性地回答“未來幾天天氣這麼樣?”,而不應該有意識地專門回答“明天怎麼樣?”。“明天”或許可以在語義上被視為一個話題,但不適合在語法上被分析為一個主語。(試比較:①明天下雨。②明天是下雨的。前者是狀語,後者是主語。)

    地上——有——東西:主——謂——賓

    最後,語言的功能有“資訊傳遞”和“人際交往”。語言作為交際工具,只要能夠適當地傳情達意,就可以發揮它的作用,實現它的功能。我們探究語義、分析語法,只是為了更好地為語言的交流服務,而不是反過來去限制語言的交流。況且,所謂的語言“規則”,也都是從言語“事實”當中抽象、概括和歸納總結出來的。如果一種語言的事實大規模、成系統地發生改變,那麼語言的規則(如語法規則等)也要相應地做出改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怎麼過年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