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赤鏈蛇。
赤鏈蛇是蛇亞目遊蛇科鏈蛇屬的一種,是分佈於中國、日本、南韓、寮國、越南、俄羅斯的無毒蛇。在中國分佈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該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色相間。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但部分個體缺少紅紋。頰鱗常入眶。頭背黑色,鱗緣紅色,枕部有一“∧”形紅色斑,眶後有一黑紋向後達第7枚上唇鱗。背鱗平滑,或體後段的中央少數幾行微稜,19(17,20,21)—17(19)—15(17),福建崇安一標本中段行數為21。腹鱗雄188—224,雌184—222。別名紅四十八節、紅長蟲、紅斑蛇、紅花子、燥地火鏈、紅百節蛇、血三更、鏈子蛇、桑樹根等。身上散發腐魚腥臭味。
關於毒性:
通常被認為是無毒蛇(non-venomous)。
對於“無毒”(non-venomous)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它用來指那些不含毒液(傳統的對“毒液”此詞的綜合定義為:被一種特殊器官所傳輸的,一種特殊腺體產生的複雜的物質,一定劑量會對有機體產生危害,被用於制服、消化獵物或防衛)的蛇,也用來指那些生產可能包含蛇毒中常見毒素的口腔分泌物,但並沒有在其生存中扮演任何角色的蛇。因此,“無毒”(non-venomous)的種類完全可能從醫學角度上嚴重影響被咬者,而它們的口腔產物,不能在一個不同的術語系統中被認為是“無害的”(harmless)。這意味著以生物學角度嚴格意義說,“毒液”(venom)不能被解讀為在醫學上是必然危險的,而“有毒的(toxic)口腔分泌物”或“達氏腺分泌物”,同理地應不被解釋為是無害的。
可能是赤鏈蛇。
赤鏈蛇是蛇亞目遊蛇科鏈蛇屬的一種,是分佈於中國、日本、南韓、寮國、越南、俄羅斯的無毒蛇。在中國分佈的為赤鏈蛇指名亞種(Lycodon rufozonatus rufozonatus)。該亞種成體全長約1米左右,體背黑褐色與紅色相間。因具有51~87+12~30以上的紅色窄橫紋而得名,但部分個體缺少紅紋。頰鱗常入眶。頭背黑色,鱗緣紅色,枕部有一“∧”形紅色斑,眶後有一黑紋向後達第7枚上唇鱗。背鱗平滑,或體後段的中央少數幾行微稜,19(17,20,21)—17(19)—15(17),福建崇安一標本中段行數為21。腹鱗雄188—224,雌184—222。別名紅四十八節、紅長蟲、紅斑蛇、紅花子、燥地火鏈、紅百節蛇、血三更、鏈子蛇、桑樹根等。身上散發腐魚腥臭味。
關於毒性:
通常被認為是無毒蛇(non-venomous)。
對於“無毒”(non-venomous)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它用來指那些不含毒液(傳統的對“毒液”此詞的綜合定義為:被一種特殊器官所傳輸的,一種特殊腺體產生的複雜的物質,一定劑量會對有機體產生危害,被用於制服、消化獵物或防衛)的蛇,也用來指那些生產可能包含蛇毒中常見毒素的口腔分泌物,但並沒有在其生存中扮演任何角色的蛇。因此,“無毒”(non-venomous)的種類完全可能從醫學角度上嚴重影響被咬者,而它們的口腔產物,不能在一個不同的術語系統中被認為是“無害的”(harmless)。這意味著以生物學角度嚴格意義說,“毒液”(venom)不能被解讀為在醫學上是必然危險的,而“有毒的(toxic)口腔分泌物”或“達氏腺分泌物”,同理地應不被解釋為是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