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火娛播報

    就是告訴學生老師相信你能做好,給學生一定的信心,要給學生一定的心理暗示,讓學生覺得自己在老師心中是最棒的。塑造行為:當學生表現一個積極行為的時候要及時給與恰當的獎勵,有效及行為的時候可適當懲罰,最好就是不予理睬冷處理,因為懲罰只會讓學生知道不行該這樣做,當不能夠知道應該怎樣做,也就是說以獎勵為主,更要正確引導。還要有一個好的榜樣,為人師表

  • 2 # 派大星英語

    1. 說到教師的期待如何影響學生,就必須提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這是教育學非常重要的一條理論,如果運用得好,對孩子非常有幫助。

     

    第一、提出期望,要預設一種情境,就是給學生一種印象:他可以成為什麼的人,做成什麼樣的事。第二、對其進行讚賞,讚賞學生的優點與長處。第三、充分信任學生,在措辭上要給予信任,即使暫時遇到了困境,也要相信他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難,達成目標。教育學提出,學生是發展中的人,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對此,也應該適當地給學生提出一些目標定位,給學生制定一些“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學生必定是越來越優秀。

     

    2. 教師塑造學生的行為,可以從正面管教入手。

    如果學生行為習慣比較好,教育起來自然省心省力,需要大力塑造的學生基本上是行為習慣不太好的學生。有壞習慣的學生,比如沉迷於遊戲、抽菸等,這背後的原因是學生沒有跟這個世界建立起積極的聯結,就是沒有在學業等事上建立起成就感,轉而在一些消極的事上尋求精神寄託。發生這種事,給學生講道理很難有成效,叫他不要再打遊戲不要抽菸了,他腦子自動過濾掉了否定詞,效果很差。最好的辦法就引導他去學習,去運動,或者做一些其它有意義的事。在《放牛班的春天》裡,馬修老師就是透過音樂,把“壞孩子”引到正道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牛仔褲拍照片會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