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米八的皮卡丘
-
2 # 閒雲野鶴72
清朝人的辮子有多髒?
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研究一個歷史問題,必須將問題放在一個大背景和參照系中,否則是木有意義的。
清朝人的的“髒辮”會比唐、宋、明朝的全發更髒嗎?我們現代人的短髮一定會比清朝人的辮子更乾淨嗎?清朝人的達官貴人,上流社會會和販夫走卒,商賈流民一樣髒嗎?顯然無論在整體上還是在個體上都很難比較。
1.沒有史料證明清朝人的辮子更髒。社會文明的發展雖然是曲折的,但總體上是前進的,上升的,古代社會,人們用於清洗頭髮的香波不外乎草木灰,皁角之類的純天然材料。清朝入關之初,髮式被稱為金錢鼠尾,寓意削平四夷,定鼎中原,就留後腦門一點點,甚至可以看做光頭,多爾袞的光頭比吊死煤山,以發覆面,無顏見列祖列宗的崇禎更髒?顯然我們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不夠,讓他倆一個月都不洗澡,看誰的更髒?
二.現代社會的短髮也不一定比清朝的先民的辮子乾淨,三十年前,農村老百姓一年四季難得洗一次澡,十天半月不洗頭司空見慣,有時候到水庫,小河裡遊個泳也叫洗澡。反觀達官貴人們“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的禮治,髒淨高低立判。
3.清朝先民的辮子也是有髒有淨,魯迅先生在《而已集》中寫道:弱不禁風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又在《藤野先生》中寫道:“清國留學生”的 速成班,頭頂上盤著大辮子,頂得學生制 帽的頂上高高聳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 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 可鑑,宛如小姑娘的髮髻一般,還要將脖 子扭幾扭。實在標緻極了”看來清國留學生的辮子是很乾淨的,甚至是飄著香味的。碼字不易,點贊轉發。
-
3 # 鳳鳴山讀書
辮子們為啥扎小辮還剃光半邊頭?不是為了好看,反而醜死了。但不這樣不行!為啥?原來長期呆在林子裡,沒有條件洗頭。頭癢得難受就搞出個這個!不信你試試一個月不洗頭。這就是辮子的由來。其實北方很多民族都扎小辮的。原因如上。
-
4 # 文舞雙全ty
清朝人留辮子,並不一直都是長辮子。在清兵剛入關的時候,留的辮子是“金錢鼠尾”。這樣的辮子只有一枚銅錢大,可以從銅錢孔中穿過去。隨著時間的發展,辮子的式樣有所變化。頭頂逐漸有了頭髮,辮子也粗了一些。原先是鼠尾,現在變成了豬尾巴。到了晚清的時候,常見的粗辮子才出現。
勞苦百姓,整日為了生計奔波,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打理自己的頭髮。在寒冬的時候,一個冬天不洗頭也是常事。冬天天氣嚴寒,想要洗頭,是件極為艱難的事情。到了盛夏的時候,氣溫身高。人們在洗澡的時候,會將頭髮打散,稍微清洗一下。那時候沒有洗髮水,很多人只是用水清洗一遍,就重新紮好。即便是這樣清洗,也難以做到一日一洗。有的懶漢在夏日也不洗頭,甚至是一輩子不洗。
-
5 # 愛妮品歷史
清宮劇盛行,觀看清宮劇的時候,清朝人的辮子最為矚目。清朝還沒建立的時候,他們就有留辮子的習慣。等到清兵入關,建立清朝之後,更是有留髮不留頭的法令。在這場政令下,有太多人因為沒有剃髮,導致人頭滾滾;也有很多人為了避免留辮子,遁入空門。
生活當中,兩天不洗頭,頭髮就會變得極為油膩。想一想清朝人的洗髮頻率,洗髮方式,就可以對他們的辮子有所想象。為了打理頭髮,他們家中常常會備一件東西-梳篦。篦子比梳子更密一些,空間更小一些。不僅可以梳下來頭皮屑,還能夠梳下來蝨子。想一想,就頭皮發麻。那種一輩子不洗頭的辮子,味道可以想象。根據外中國人描述,清朝人的辮子味道,老鼠聞了都害怕。
-
6 # 豫億探索發現
清朝的辮子有多髒,這個要從窮人和富人說起。
清朝人當官兒的有錢人一般都有自己的丫鬟幫忙打理或專門打理。上面抹一點頭油或者是防蚊蟲的。所以他們的辮子一般都不會很髒。
窮人的辮子就不好說了。因為那時候窮人沒吃的,他們只講究吃的能吃飽就行。每天為吃的發愁,哪有時間搭理辮子。久而久之他們的辮子慢慢越來越髒。
所以距離清朝的辮子到底有多長還真不好說。可能長得一般用幾盆水能洗乾淨就不錯了。所以說清朝人的辮子也到底有多髒,可能只有清朝人知道。
-
7 # 勇敢向前衝401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當官的,有錢人,肯定會經常收拾頭髮,自己整理衛生,但是對於窮苦百姓來說,一天天想的是怎麼樣把肚子填飽。沒有時間顧得上來,也沒有條件去好好清理。
-
8 # 蘭州歷史愛好者
這要看他的身份與地位了,難道皇帝,皇子,公子王孫,大人,老爺們的辮子也髒嗎?他們可是有專人伺候,精心打理的呀!要說是一般老百姓,販夫走卒,甚至流浪漢,乞丐,哪你想有多髒,就有多髒!
清朝入關後,逐漸推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強行讓漢族男子留滿洲辮子,穿滿洲馬褂,不惜為此流血衝突,極大地激起了漢族士人反抗!
然而,最終辮子終於在中華大地流行起來,它的髮式經歷了從金錢鼠尾到陰陽頭的演變。
從晚清保留下來的老照片看,上層人士辮子油頭可鑑,下層百姓蓬頭垢面,額頭也沒颳去,如同雞窩!長年不洗,沒功夫打理,辮子儼然成了藏汙納垢的所在!裡面一般的塵土,油汙不說,各種滋生病菌,寄生蟲應有盡有。魯迅文章中有形象描繪。
辛亥革命,剪辮風起,一些漢族遺老遺少,竟不願剪去,可恨可嘆!
-
9 # 一米七點七
英國有位傳教士叫安德魯,他親眼目睹了一箇中中國人清洗自己辮子的全過程,對方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說自己已經一年沒洗頭了,這次準備好好清理一下。就在他解開辮子的時刻,一股酸臭的味道撲鼻而來,頭髮裡的灰塵四處飛揚,還掉出了幾個小蟲子,傳教士看到這樣的情景,忍不住當場嘔吐。事後他回憶說,自己每當想起那個場面,就好幾天吃不下去飯。
-
10 # 楊紫姐姐
如今清宮劇非常受觀眾的歡迎,在這些電視劇中清朝的男子都留著一條非常長的辮子,這樣的髮型在歷朝歷代中都算的上最醜的,而滿清入關後卻強迫所有漢人剃髮,為了生存下去百姓都改變了自己的髮型,從此都留著這條辮子,清朝時期,有傳教士來到中國,他在書中真實記載了清朝人的辮子有多麼髒,就算相隔幾年還是能聞到辮子的臭味。
回覆列表
《孝經·開宗明義》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於孝道文化的遵循,已經達到了連頭髮都不能毀傷的程度。
雖然說,由於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天下人都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影響,但也並不是說古人就一輩子不修剪頭髮。古人同樣會修剪頭髮,只不過他們對待頭髮特別慎重,修剪之後的頭髮都會被收集起來不會亂扔,不會隨意毀傷掉罷了。
由此就引發了一個問題令人極為好奇,那就是古人蓄髮一輩子,尤其是清朝人梳成“辮子”之後,到底多久洗一次頭髮?那麼,清朝人的“辮子”髒不髒呢?
英國傳教士曾經在他的日記中記載了這一情形,說當清朝人鞭子解開之後,傳教士聞之已經欲吐。
古人在日常生活之間的規章制度是比較明確的,比如說,“沐”、“浴”、“洗”、“澡”,所代表的含義就是洗頭、洗身、洗足以及洗手。既然古人對沐浴方面有著較為明確的規定,那麼洗頭頻率方面也是如此。
清朝入關以後,施行“剃髮梳辮”的規章制度。如此一來,古人沿襲下來的束髮習慣陡然變成了梳辮,由此連帶著洗頭都變得“麻煩”了一些。因此,清朝人洗頭的頻率是要比以前的古人更長一些的。
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就對當時百姓的洗頭頻率做了側面描述。像賈府中的一些跟在賈寶玉身邊的丫鬟是一個月洗一次頭,洗頭的時候會加入雞蛋、皁角等物品,除此之外,還會用到篦子。
一方面,對於貧苦百姓來說水資源很珍貴。
另一方面,燒水的木柴也是一筆不小的資源。
因此,通常來說,貧苦百姓洗頭的話,少說也得間隔三個月以上,甚至能間隔長達一年之久。如此一來,經過夏天汗水的洗禮之後,加之不清洗的緣故,清朝人的辮子自然是極髒的。
另外,還有這麼一則軼事是關於清朝人洗頭的。說是晚清時期,英國傳教士麥羅德遊歷中國之後,在日記中記載了河北、河南等地區的農村人基本上一年到頭都不梳洗,只在夏季的時候會到河裡清理自己的辮子。
由此可見,清朝人的辮子,尤其是那些平民百姓的辮子有多髒了。
說到這裡,便又產生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歷朝歷代中,古人洗頭的頻率是不是同樣很長?古人的頭髮和清朝的辮子是不是一樣很髒?
這一點,我們以從史料中的一些文字記載來探尋一二。
自先秦時代以來,古人就對頭髮看的極為重要。因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原因,他們對於剪頭髮是極為排斥的。
比如說,在漢朝以前的社會,就一種叫做髡刑的刑罰,意思就是把犯人的頭髮全部剃掉。
或許對於現在人來說什麼都算不上,但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恥辱。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對於頭髮的重視程度。另外,和清朝人梳辮子不一樣,在以前的社會中,古人都是束髮戴冠的。也就是說,在洗頭方面,理論上清朝以前的人會稍微“方便”一點。
在《漢書》中對此方面有所記載:“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也就是說,在漢朝時期,官員們每隔五天就要休息一天。在這一天不僅是休息的時候,也是規定的洗頭洗浴時間。
不過,這些史料中記載的制度針對的是朝廷官員,並沒有針對平民百姓。因此,便可以推測一下,清朝以前平民百姓洗頭的頻率怕是少說也得一月一次,甚至和清朝百姓一樣,三月一次、一年一次洗頭也不是沒有可能。
對於現在人來說,三個月洗一次頭,甚至是一年洗一次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古代,這種事情就比較常見了。
那麼問題來了,古人一年一次洗頭就是間隔時間最久的記錄了嗎?
事實上,對於古人來說,在某些特殊的時期是不能洗頭的。也就是說,古人洗頭的頻率有時候並非一年一次這麼簡單。
常言說道,“死者為重”,這一點在古代封建社會體現的淋漓盡致。在西周時期,禮制建設就受到了重視,尤其是在喪葬習俗方面,禮制更是嚴苛。比如說,在守孝期間,不能洗沐的時間都有所規定。
《禮記·喪服四制》中就明確的記載了這方面的制度,制度規定在守喪期間,不能洗沐的規定期限是三個月。然而這只是關於守喪期不能洗沐的規定,並非是守喪期限的規定。
因此,大多數人為了遵循禮制,為了表明自己的“孝心”,硬是堅持了三年不洗沐。比如說,《新唐書·柳公綽傳》記載:“居喪毀慕,三年不澡沐。”
由此可見,古人在特殊時期是不洗頭的。要知道,一年不洗頭的話,就已經髒到常人難以忍受的程度了,三年不洗的話,結果如何真的是難以想象。當然了,若是給古人不洗頭的時間間隔列一個記錄,那麼三年也不是最長的那一個。
在《新唐書·紀王慎傳》中記載,紀王慎之女“始八歲,聞慎有疾……免喪,絕膏沐者二十年。”若是記錄真實不虛的話,那麼二十年不洗沐的事情,確實太過匪夷所思了一些。當然了,這也體現了喪期對於古人來說有多重要。
不過,拋開以上“至孝”之人為了遵循禮法而數年不洗沐的事情不說,歷史上還有一些名人本身就是懶得去洗頭的。比如說,歷史上因毀掉《廣陵散》而大名鼎鼎的嵇康。
他就是因為“性復疏懶”而經常頭面一個半月不洗。宋代李流謙也將嵇康當作榜樣,說自己“性懶如嵇康,不沐已三歲”。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古人十天半月不洗沐的傳統可以說是由來已久。歷史上有名有姓的人物尚且如此,那麼生活更加貧困艱難的百姓要多久洗沐一次,便可想而知了。
因此,和清朝人的“髒”辮子相比,以前的古人的頭髮在平時估計也乾淨不到哪去。這一點,我覺得應該是封建社會制度下,百姓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導致的。
結語:
1895年,晚清內部悄然開始出現一股“剪辮”之風。1903年之後,一些去往海外留洋的“剪辮”學生歸來行於市上時,眾人已經見怪不怪。到了1904年的時候,這一股“剪辮”之風已經吹到了官兵身上。
到了1910年之後,京城禁衛軍開始剪辮,此後,這一股風氣迅速蔓延全國,上至內閣總理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徹底剪掉了滿清的留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