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故事的小青蛙啦啦啦啦

    古代鹽商本就家境殷實,只需拖關係花錢便能購買鹽引,也就是販鹽許可證,接著便開始壟斷整個負責區域的鹽業,價格多少即使不能全憑自己定,但卻也是手段繁多,壓低賣價致使小商販破產,再提高賣價賺取暴利。這便是壟斷的好處。

  • 2 # 不可思議的歷史

    古代的鹽都是官府控制的,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有錢的鹽商呢?

    主體是官鹽,但有官府的代辦,類似於今天拿個政府營業執照的商戶。古代鹽業利潤豐厚,私鹽和官商勾結也在所難免,自然會催生一批富有鹽商。

    鹽是日常用品,但不是每個地方都可以產鹽,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製鹽的。 由於鹽的問題關係到國計民生,包括國家收入和社會穩定等問題。唐中期之後,基本形成了”引票“的鹽專賣制度,就是商家付出一定的代價從政府那裡獲得運銷鹽的權利。鹽稅在國家收入裡一直都佔很大部分,有時候出於籌備戰爭的需要,就會向鹽商大量徵收鹽稅或要求提供軍需物資,而這些都會被鹽商轉嫁到百姓身上,百姓被迫吃高價鹽(加上打擊私鹽的力度比較大),而鹽商毫無損傷。再加上部分官商勾結的話,鹽的販賣基本壟斷,也不難理解為什麼有有錢的鹽商了。

  • 3 # 九州歷史

    中國歷史上,鹽一直很貴,西漢賈誼著《鹽鐵論》,將鹽擺在首位;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領袖是私鹽販子。但鹽之所以貴,並不是因為成本高。

    清朝道光年間,兩淮地區生產的食鹽每斤只有二三文,賣到漢口就是四五十文,偏遠地區甚至八九十文,百姓“以稻一石易鹽一包而猶不足”,“民膏血盡竭於鹽”,貧困農家甚至一個月“不知鹽味”。鹽商們自然大發其財,把控兩淮地區食鹽銷售的徽商,代表人物江廣達商號老闆江春,乾隆六下江南,都由其領銜接駕,可見生意之盛。

    1832年,能臣陶澍在淮北廢除“綱鹽法”,改為“票鹽制”。陶澍採用霹靂手段,甚至不惜抄沒家產,連“鮑有恆”商號都在劫難逃。鮑家任兩淮鹽業首總,家族有不少人在朝廷為官。

    實行“票鹽制”,簡單來說,鹽不再專賣,鹽商們也無法壟斷,食鹽銷售實現市場化,從生產到銷售不再有盤根錯節的關係。公元1850年,兩江總督陸建瀛在淮南改綱為票;又過了14年,兩浙鹽業開始施行“票鹽制”。

    鹽商有多富呢?從公元1671年到公元1804年的100多年間,兩淮鹽商共計捐銀3930多萬兩、米21萬多石、谷近33萬石,這個龐大的數字佔到了清政府國庫年收入的一半以上。而“票鹽制”推行以後,全國再也沒有出現過大富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花瓜稜罐年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