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可分三層,每層四句。
第一層,詩人面對“金樽美酒”、“玉盤珍羞”這樣精美的食饌,卻因心中充滿著難以排解的煩惱,“停杯投箸”,無法下嚥,他“拔劍擊柱”(諸本均作“四顧”,一作“擊柱”,誤)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鮑照《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化出,卻有青勝於藍之妙。“停杯投箸”比“對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長嘆息”更能深沉地表現無所適從之感,與下文“多岐路”遙相呼應。
第二層緊承上層詩意,對“行路難”作正面描寫,寫出“四顧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說明自己的仕進道路受到阻塞,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明人朱諫說:“黃河與太行,水陸之要衝,天下之達道也。將欲渡黃河與?則冰塞而不可渡;將欲登太行與?則雪滿而不可登。”(《李詩選注》卷二)確實,本詩以水陸之道途難行喻奸佞當道,世路艱難,寓意很清楚。後二句,用兩則典故藉著歷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實,表達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願望。“閒來”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濱磻溪垂釣,事見《水經注》卷十七;“忽復”句,用伊尹典,據《宋書·符瑞志上》載:伊尹未遇商湯以前曾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後來被商湯重用。
第三層,連用四個三字句,反覆詠歎“行路難”,節奏短促,聲調低抑,唱出無窮憂慮和焦灼不安的心聲,迴應上文“擊柱心茫然”的詩句。畢竟詩人對未來還存有一線希望,因此,最後二句筆鋒一轉,檃括宗愨的話,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終有一天能乘風破浪,衝開險阻,遠渡滄海,實現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詩醇》以為本詩“尚未決志於去也”,因而推斷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寶三年初離長安之時。細繹全詩思路,這種說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詩篇幅雖然不長,卻具有長詩氣勢即跳蕩、波瀾起伏的特色。經過巧妙的藝術構思,詩人將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鬱和奮發,急遽地迭相交替、變換,再間以長短句,適當運用感嘆詞,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詩人情感迭變的心理歷程,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複雜心態。
全詩可分三層,每層四句。
第一層,詩人面對“金樽美酒”、“玉盤珍羞”這樣精美的食饌,卻因心中充滿著難以排解的煩惱,“停杯投箸”,無法下嚥,他“拔劍擊柱”(諸本均作“四顧”,一作“擊柱”,誤)心意茫然。“停杯”二句,自鮑照《擬行路難》(其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化出,卻有青勝於藍之妙。“停杯投箸”比“對案”更具形象性,“心茫然”比“長嘆息”更能深沉地表現無所適從之感,與下文“多岐路”遙相呼應。
第二層緊承上層詩意,對“行路難”作正面描寫,寫出“四顧茫然”的政治原因。前二句,用“冰塞川”、“雪滿山”作比喻,說明自己的仕進道路受到阻塞,濟世安民的理想無法實現。明人朱諫說:“黃河與太行,水陸之要衝,天下之達道也。將欲渡黃河與?則冰塞而不可渡;將欲登太行與?則雪滿而不可登。”(《李詩選注》卷二)確實,本詩以水陸之道途難行喻奸佞當道,世路艱難,寓意很清楚。後二句,用兩則典故藉著歷史人物忽受重用的事實,表達了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願望。“閒來”句,用姜尚典,姜尚未遇周文王以前曾在渭水濱磻溪垂釣,事見《水經注》卷十七;“忽復”句,用伊尹典,據《宋書·符瑞志上》載:伊尹未遇商湯以前曾夢見自己乘船在日月旁經過,後來被商湯重用。
第三層,連用四個三字句,反覆詠歎“行路難”,節奏短促,聲調低抑,唱出無窮憂慮和焦灼不安的心聲,迴應上文“擊柱心茫然”的詩句。畢竟詩人對未來還存有一線希望,因此,最後二句筆鋒一轉,檃括宗愨的話,表述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終有一天能乘風破浪,衝開險阻,遠渡滄海,實現自己宏大的理想。《唐宋詩醇》以為本詩“尚未決志於去也”,因而推斷它作於“被放之初”,即是天寶三年初離長安之時。細繹全詩思路,這種說法是合乎情理的。
本詩篇幅雖然不長,卻具有長詩氣勢即跳蕩、波瀾起伏的特色。經過巧妙的藝術構思,詩人將自己的失望和希望,抑鬱和奮發,急遽地迭相交替、變換,再間以長短句,適當運用感嘆詞,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詩人情感迭變的心理歷程,他的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複雜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