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敘述中有描寫,“風翳淨盡,澄碧如洗”,真是一個無風無雲的好天氣。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處,作者一步一景,描寫生動,娓娓道來。雖是簡筆,也各有特色。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嶽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寫會仙台,“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如歷歷在目。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餘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踏勘地貌、景觀所表現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之景。先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此種現象,後來有人解釋,山西乾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溼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種分析是科學的,徐霞客觀察細緻、準確,卻沒有作深入的解釋,略感遺憾。山北還有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臺”。兩山一派青色,跟恆山做伴。還有“西亙”的龍山,“支峰東連”。這樣就把恆山的地理位置寫清楚了,整個山系一目瞭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竟然一時找不到下山的路徑。“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覆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這才找到上山時的原路。下山也在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飛石窟。查《徐霞客遊記》,此後還有幾句,記由懸空寺危崖,至渾源州西關,遊恆山歷時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結束。此節選選的是十一日登恆山主峰的日記。
簡單的說就是
第一段:出發時的時間天氣.
第二段:在登頂的過程中從望仙台到會仙台的旅遊過程.
第三段:登頂後看到的崩崖,雜樹,渾源州城,龍泉山,五臺山,龍山.
第四段:下山時從西峰到飛石窟.
第一段略寫出發的時間和天氣情況。敘述中有描寫,“風翳淨盡,澄碧如洗”,真是一個無風無雲的好天氣。
第二段詳寫上山登頂的經過。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離都寫得極為詳盡。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風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宮、飛石窟、北嶽殿、會仙台等處,作者一步一景,描寫生動,娓娓道來。雖是簡筆,也各有特色。如:寫松,則“松影篩陰”;寫北嶽殿,是“上負絕壁,下臨官廨,殿下雲級插天……”;寫會仙台,“臺中像群仙,環列無隙”。景物的形象,活現於筆下,讀後如歷歷在目。登頂的經過寫得最詳。寫其險峻,“兩崖斷處,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絕頂,猶傑然天半”;寫其難攀,“滿山短樹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鉤衣刺領,攀踐輒斷折,用力雖勤,若墮洪濤,汩汩不能出”,可見登頂之不易。然而,“餘益鼓勇上,久之棘盡,始登其頂”。一位地理學家、旅行家為親歷祖國山河,踏勘地貌、景觀所表現的精神,由此可見。
第三段寫登頂後遠眺所見之景。先寫了山北的特點:“是山土山無樹,石山則有。北向俱石,故樹皆在北。”此種現象,後來有人解釋,山西乾旱少雨,山南向陽多蒸發,雖土山也少有樹;山北是陰坡,化雪時間長,又少蒸發,所以較溼潤,雖然多石,也長了許多樹木。這種分析是科學的,徐霞客觀察細緻、準確,卻沒有作深入的解釋,略感遺憾。山北還有渾源城,一筆帶過。向南看,“南惟龍泉”;向西看,“西惟五臺”。兩山一派青色,跟恆山做伴。還有“西亙”的龍山,“支峰東連”。這樣就把恆山的地理位置寫清楚了,整個山系一目瞭然。
第四段寫從西峰下山,至飛石窟的情況。上山難,下山更難。竟然一時找不到下山的路徑。“忽回首東顧,有一人飄搖於上,因覆上其處問之,指東南松柏間,望而趨,乃上時寢宮後危崖頂。”這才找到上山時的原路。下山也在觀察,發現先前從山頂遠望松柏林,“如蒜葉草莖,至此則合抱參天,虎風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視角不同,距離不同,所見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飛石窟。查《徐霞客遊記》,此後還有幾句,記由懸空寺危崖,至渾源州西關,遊恆山歷時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結束。此節選選的是十一日登恆山主峰的日記。
簡單的說就是
第一段:出發時的時間天氣.
第二段:在登頂的過程中從望仙台到會仙台的旅遊過程.
第三段:登頂後看到的崩崖,雜樹,渾源州城,龍泉山,五臺山,龍山.
第四段:下山時從西峰到飛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