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冉佳

    我看還是錢的的問題,如果人民幣太多使用不完,富裕到抓把撒把的程度,是我我還是要購買一套中畫幅數碼相機,高畫質,大畫質,何樂而不為呢?

    愛攝影,喜歡著攝影,誰不想擁有更先進的利器呀?因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更多的攝影人是手裡沒錢,沒有多餘的錢,否則,一定會買一套中畫幅器材,追求攝影。徠卡,愛攝影愛得深的人肯定想擁有,只是因為錢的問題買不起而已。另外,中畫幅器材與之配套的鏡頭群不是很豐富,難以達到攝影人許多要求,這是短板。

    因為貴,因為有短板,中畫幅器材的發展與銷量滯後,更多的人是買不起,望而卻步,無奈之下,只好改投它門。

    權衡之下,佳能,尼康,索尼等全畫幅135mm數碼相機盛行開來,成為攝影的主流市場與攝影大軍,1萬以上3萬以下的相機,普通大眾還基本玩得起,特別是佳能系的,鏡頭群十分豐富,高中低檔應有盡有,打開了人們愛好攝影的大市場,至少半壁江山的份額。其次是尼康,索尼分食著攝影市場。未來,攝影的主流市場依然是全畫幅當道與流行,其畫質與畫素及各方面效能已經成熟,服務於普通大眾,大眾有需求,器材的發展與銷量更會越來越完美。

    百年來,中畫幅相機一直是以貴族的身份投放攝影市場,普通人士消費不起,從而遠離市場,脫離更多攝影人的視線,成為廣大攝影人沒有記憶的好產品一一永遠的貴族。

  • 2 # 巫說

    剛剛完成了一次全幅-中畫幅-全幅輪迴,我分享下個人感受吧。

    1、全幅中畫幅換機經歷:

    前些日子貪戀富士中畫幅的畫質,我把索尼a73滅門,入了富士中畫幅gfx50r一機一鏡,使用了大約兩個月時間,終於還是出掉了富士中畫幅,再入索尼a7r3。

    2、中畫幅的優點與劣勢:

    優點:畫質真好,層次豐富,質感細膩,全幅機確實只能望其項背,尤其配合原廠鏡頭,真香。

    劣勢:①對焦一般,抓拍基本會糊,適合風景或者靜態人像。如果轉接手動頭,峰值對焦準確性不足,要放大了細細對才行。而富士的對焦,在中畫幅裡還算最好的。②防抖一般,機身沒防抖,暗光很容易糊片。③機身偏大,gfx50r是最小的中畫幅了,但是比索尼a7系列還是大了一大圈。雖然不算重,但是一大坨,這個看個人喜好吧。④鏡頭偏少,這是最關鍵的,鏡頭群不豐富,鏡頭是攝影創作的核心工具,沒有鏡頭,有些題材你就是拍不了,中畫幅的鏡頭,原廠貴副廠少,鏡頭群不豐富。先說原廠價格高,最便宜的價格都在七八千,新出的最入門的50/3.5原價近八千,特價降到4500,其他頭在8000到兩萬之間,而這麼貴的鏡頭光圈最大隻能做到2.8。再說副廠少,我跟某國內光學廠開發人員溝通過,希望他們差異化開發一些中畫幅鏡頭,但他們告訴我,中畫幅市場保有量太少,富士可能不到萬臺,工廠設計開模生產銷售,賣貴了沒市場,賣便宜了虧本,所以從市場角度,不如開發市場保有量巨大的全幅鏡頭。

    3、個人體會

    每個攝友心裡都會想到過:更大的畫幅,更牛的鏡頭。中畫幅應該是每個攝影愛好者的都想體驗的,用了兩個月中畫幅,其間各種研究各種折騰轉接各種購買配件各種題材拍攝,帶給我很多震撼和欣喜,也帶給我很多困擾,我發現我有些陷入到器材的誤區裡,沒法舒舒服服安安靜靜的拍照了,在經歷了陣痛後,我做了個艱難的決定,出掉幾乎全新的機器鏡頭,重回全畫幅懷抱,而且就選市場保有量最大,最大眾化的機器。所以回到索尼後,入手了國內第一批騰龍的70-180 f2.8鏡頭,真香。

    不在器材上糾結的意義就是可以把更多經歷投入攝影本身。

  • 3 # ZBLiu

    這個問題其實只是把兩個不同的畫幅系列攪到一起弄出來的誤會。

    全畫幅,是指的膠片機年代的135相機的“底大”,它是24X36mm;中畫幅,是指的膠片機年代的120相機的“底大”,它是60X60mm或60X45mm。

    在膠片機年代,相機存在多個系列,多見的就是對應135、120和620膠捲的。135系列的就是徠卡、康泰時之類,這類相機常常配置高品質鏡頭或可置換鏡頭,一般比較貴。120的基本是旁軸相機,多數是襞腔式,鏡頭通常結構相對簡單,因為它們拍出來的照片俗稱“2吋”,不放大也可以看看了,所以普通使用者多數選用這一類。620是早期柯達方匣子用的,焦距10.5cm,拍出來照片接近4吋。

    在中國,50年代還是120的祿來相機當道,徠卡、康泰時比較貴,用的人少。後來到70年代單反就漸漸上了位。再晚一點數碼的出來了,因為研製感測器的代價與面積相關,當然也跟產品的售價相關,所以最初的感測器尺寸有小到1/2.7吋的,它的對角線長度只及24X36mm的一小半;把它和24X36mm大小的感測器放在一起顯示,只能縮在一個角落。因此,很長時期內,攝影迷嚮往的就是感測器尺寸能趕上膠片機年代的135膠捲的畫幅。於是這樣大小的感測器就稱為全畫幅。在這個過程中,鏡頭製造也有了很大進展,由於鏡片從材質到工藝都有很大突破,可換鏡頭漸漸地成為普通使用者買得起的東西了。於是,本來只是高階使用者能有的可換鏡頭的機型成了市場熱門的主流品種了。

    而120底片的機器60X60mm並沒有到最大值,還有個60X90mm,所以只能叫中畫幅。而既然做成中畫幅的成本要高得多,那麼它也就乾脆走專業高階的路子,機身結構和鏡頭品質也相應的向高階靠攏。於是,中畫幅的機器就是高價精品,非專業使用者也就不必問津了。

    全畫幅的“全”和中畫幅的“中”,不是一家人,不說一家話

  • 4 # Jeep謳歌

    回答這個問題時,首先要搞清楚數碼相機的CMOS的尺寸大小對影象質量或者拍攝有什麼影響?我們都知道一般的數碼單反相機都有一個從殘幅到全畫幅的發展過程,而全畫幅單反相機的出現,曾讓一眾攝影愛好者歡呼雀躍,但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知道數碼圖片照片是由畫素組成,而每一個畫素又都由CMOS上對應著的一個感應單元產生。隨著技術的發展,CMOS的整合度越來越高,畫素也越來越高。許多攝影愛好者也以畫素高低來判定相機的好壞,但這其實是個誤區。在CMOS尺寸固定的情況下,畫素越高,也就意味著單個畫素的面積越小,而單個像素面積的減少一方面容易形成相鄰感測器單元之間的干擾,也降低了感測器採集訊號的質量。所以,畫素數量及單個感測器單元的面積,這兩個對數碼相機都十分重要的是指標其實是一對不可兼得的悖論引數,無法調和。那此事無解了麼?非也,解決的方法一是提升軟體,二就是在硬體方面提高CMOS的尺寸,這就是全畫幅相機的意義。有了這些認識,我們也就明白了中畫幅甚至大畫幅相機的優勢了。但中畫幅及大畫幅相機的缺點也更加突出,體積、重量都要明顯增大,攜帶不便。而攜行方便又是攝影人所看重的,也因此造成了其市場小,產量低,價格高昂,反過來進一步影響市場了。

  • 5 # nangonglinz

    底大一級壓死人。中畫幅感測器面積大,畫素相同的情況下,中畫幅單個像素面積就更大。單個像素面積大,意味著大光比情況下,高光部分能容忍更多光,弱光部分能接收更多光線。換句話說,寬容度高,記錄更多細節,自然就更清晰銳利。

    這裡說下手機成像辣雞的原因,就是因為手機這種微型CMOS還做成高畫素,那麼單個像素面積小的可憐!光線好且光比不大的時候,光線剛剛好裝滿,不會溢位,這就是光線好的時候手機拍照畫質也還不錯的原因。但是,現實生活中各種弱光,暗光,大光比情況都存在。所以,手機寬容度不行,暗部畫質糊成一片。

    中畫幅因為底大,還可以保證畫質情況下做高畫素。比如中畫幅裡的全幅的CMOS尺寸面積2160平方毫米,中畫幅裡的殘幅面積是1452,全幅是864,半幅是370,奧巴m43面積是225等等。

    中畫幅做成一億畫素,也就相當於全幅的四千萬畫素的密度。

    因為中畫幅價格貴,體積更大不便攜,對焦速度和操控都沒全幅做的好。也就是說,中畫幅除了畫質比全幅好一些,其它都不如全幅實用。除非很在乎畫質的,而且還要有錢人才會花十幾萬甚至幾十萬去折騰中畫幅。而日常工作攝影全幅也足夠勝任了,不過未來中畫幅也會越來越親民的,價格會慢慢降低,操控體積也會控制得不錯。比如富士的gfx系列中畫幅,價格和體積都還不錯。

  • 6 # 天誠小攝

    首先要從相機的歷史說起,如果有注意過相機最早的樣子往往是一個大盒子,和一張大底片,每次換張底片都要蒙在黑布裡,這個巨大的體積便攜能力太弱了。

    在說說135格式,相機的發展重要一環必須要提到徠卡,徠卡照相機誕生的初期並未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當時的膠片粒子較粗,畫面尺寸又較小,放大效果不是很好,另外,膠捲的安裝也很不方便。儘管如此,徠卡照相機因其小巧、方便等一系列優點,仍然顯示出了小型照相機的強大生命力,這裡關鍵詞是小巧,隨後康泰時相機的出現開始在小型相機的發展上起到了主推作用,隨後柯達公司也釋出小型相機及135型膠捲,隨後數年進行改革,由於徠卡的輕巧便攜很快135格式的膠捲的得到了普及,而使用135膠捲的相機都稱為135相機,也就是現在說的全畫幅。

    那我們發現相機的發展主要是考慮到便攜性,曾經135非常流行,因為相機的結構簡單,鏡頭光圈也不會太大,再加上是手動體積上控制起來很容易。

    隨著光學技術越來越好,鏡頭開發自動對焦技術等等鏡頭體積和重量不斷攀升,135便攜的優勢也在不斷縮小,可以說目前依然是徠卡還保持著理想的鏡身比例。

    目前市場上的主力機型是aps-c相機和m43相機,相信隨著未開coms的突破與進步,aps-c和m43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 7 # 閃電牧馬人

    為什麼中畫幅畫質更好,反而全畫幅相機去一直是器材主流?

    哪類相機能成為攝影器材的主流主要看這幾方面的需求,市場接受度,相機類別分消費型,半專業型,專業型,消費型的相機如傻瓜機,手機相機等,半專業型分為一小部分全幅相機,大部分半幅相機,4/3型相機等。準專業型為大部分全幅相機,專業型如中畫幅相機等,這其中消費型相機與手機形成了激烈的競爭基本上走向衰弱,半專業型在價格在處在消費型與全幅相機之間,說價效比不是很明顯,在功能上比消費型好不了多少,價格又不比全幅優勢很多,而全幅在功能上好於半專業型相機,價格又高不了太多,況且操控性上又好於半專業型相機,鏡頭群的豐富,最重要的一點價效比高。這些優勢使全幅相機成為了攝影主流器材。相對全幅相機,中畫幅相機雖然畫質普遍好於全幅相機但是操控難度高,機身與鏡頭普遍過於昂貴,體積大攜帶不方便,除了專業影棚外,在外使用要用專業且沉重的三腳架支撐,所以中畫幅相機除了專業人士使用外連攝影愛好者使用的都不多,更不要說普及了!

  • 8 # 閒雲孤鶴538

    中畫幅最大的劣勢還是價格問題,單機起步就三萬以上,鏡頭更是貴得離譜,一套下來輕輕鬆鬆十萬八萬,這與全畫幅幾千元就能入門來比,根本不是大多人可以承受的。況且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講,即便是商業拍攝,全畫幅已經足夠用,並且與之配套的鏡頭系統可謂龐大,其他配件也相當成熟。

  • 9 # 黃德澤30

    中畫幅相機畫素超高,畫質優秀,放大數十倍甚至數百倍依然銳度清晰,畫質無損,是拍攝大型廣告及特殊要求的風光、人像、靜物等攝影題材的首選。中畫幅相機的缺點不僅是機身較重且售價極高,攜帶不便,在拍攝現場必須以高品質腳架支撐,因此不適合一般性攝影者使用。對於一般性專業攝影,35mm全畫幅相機畫質和放大質量已然很好,無論是對畫質的較高要求和便攜性的抓拍能力,都已能勝任,此外從經濟承受能力而言也是較具價效比。因此絕大多數情況下,35mm全畫幅相機永遠都是廣大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的首選。

  • 10 # 費肚腩

    中畫幅真的好,好到爆,但是貴,而且大多數人沒有中畫幅的適用場景,只能孤芳自賞。我已經改玩視訊了,視訊也就到全畫幅可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入手一部華為手機,價格在3500元左右,而且要拍照續航都要好,哪一款機型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