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執筆法有很多種,我用圖片來說一下吧:

    此外,還有下列款式:

    下面是我本人的執筆法:

    以上這些執筆法,各有優缺點和侷限性,需要根據書寫什麼字型,寫多大字,選擇合適的。

    所謂“把筆無定法”,並不是隨便怎麼拿都行,而是把各種各樣的執筆法要領,全都瞭解和使用一下,然後,靈活採用。究竟哪一種更適合自己所需,必須經過書寫對比實驗才能知道。

  • 2 # 古滕魯木

    關於書法執筆的方法,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的觀點和描述,但也不乏共通性的認知。正如“宋四家(蘇、黃、米、蔡)”之首的蘇東坡所云,執筆無定法,乃指實掌虛為要。近人沈尹默亦言:“掌不但要虛,還得豎起來。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而然地懸起。肘腕並起,腕才能夠靈話運用。

    執筆之法,有單鉤,雙鉤,撥鐙,攝管,捻管之說。具體內容,筆者試作一一淺釋。

    首先說單鉤。它是執筆法指法名稱,以食指鉤筆管與拇指形成鉗制狀,餘指皆墊於筆管後方。因只以一食指主鉤,故稱“單鉤”。清代朱履貞《學書捷要》稱:“單鉤者食指、中指參差不齊,食指鉤向大指,中指鉤向名指,此是單鉤。”世傳蘇東坡作書用此法,微偃其筆。

    與“單鉤”相對應的,就叫“雙鉤”。它也是書法執筆法的指法名稱。北宋四大家之一的黃庭堅論書:“凡學字時,先當雙鉤,用兩指相疊,戚筆壓無名指。高提筆,令腕隨己意左右。”以食指與中指上節、中節之間相疊,鉤住筆管,稱為“雙鉤”。

    其三說的是“撥鐙”法。撥鐙法,歷來有二種不同的詮釋。其一運筆說,《書苑菁華》引晚唐林韞《撥鐙序》語:“鐙,馬鐙也,蓋以筆管著中指、名指尖,令圓活易轉動;筆管直,則虎口間空圓如馬鐙也。足踏馬鐙淺,則易運轉。手執筆管亦欲其淺,則易於撥動矣。推、拖、撚(nian上聲,同捻)、拽,訣盡於此。”其二執筆說,《桃源手聽》引北宋錢若水語:“古之善書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壓、鉤、格、抵,用筆雙鉤,則點畫遒勁而盡妙矣,謂之撥鐙法。”上述為“撥鐙法”二識之異。

    攝管之說,鮮見書林,亦鮮見按此法執筆而書者。此法大意是說,書者欲三指攝管,端頂掌中,拇指、食指與中指形成鉗制狀,管抵中指尖節,立式而書。

    所說“捻管”法,是指書者在書寫過程中,如遇撇尾、捺腳,或轉或折處,將中指、無名指、小指松馳,主用拇指、食指捻動筆管,以期調鋒,達到書寫效果。筆者認為,此法與“攝管”法一樣不足取,而“擫、壓、鉤、格、抵”五指執筆法,方為大道之法。

    愚才疏學淺,掛一漏萬,信言謬論,期方家正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節自駕琅勃拉邦,有什麼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