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坐看雲起時
-
2 # w懶散閒人
朋友的公婆都八十多了,一兒一女,除兒子還在上班,女兒女婿兒媳都退休了,老頭有退休工資老婆沒有,老頭是醫院的長客,怕死的那種經常120急救住院已持續近十年,老兩口一心想要兒女伺候,堅決不去養老院,子女又各有自己的生活寧願出錢請保姆也不去同住,這樣保姆跑馬燈似的更換,老人動不動打電話給子女這裡不舒服了想吃什麼啦給我們買來吃,想想還是想要子女在身邊,子女怨聲載道,女兒抱怨要不是這倆老的我想去哪裡去哪裡,現在可好哪都去不了,想想自己老了的時候就是再想和孩子在一起也要忍住,現在好好享受老了受點罪就受點吧不拖累孩子
-
3 # 春意萌生
很多人到老了的時候,感覺到很孤獨,於是就會想這個時候有孩子陪在身邊該多好啊,自己老了有孩子照顧,那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這實際上顛覆了父愛和母愛的偉大,我們生孩子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說的高尚點為了社會,只是對人活著時候經歷的一種補充,讓你老了的時候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覺得挺有意思就夠了。
當孩子長大了,就有了自己的思維,生活方式與老年人完全相悖,這樣在一起如果沒有任何距離的話,只會加大父母和子女之間矛盾,年輕人能接受的東西,老年人恰恰接受不了,但你不能說年輕人的想法不對,要沒有年輕人的想法,這個社會就不會前進。
相當部分父母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私人物品,並且堂而皇之的用孝道來掩飾,覺得我養你這麼大,我現在不能動了,照顧我是你必須的責任,你有義務賠在我身邊,越是這樣越增加了孩子的負罪感,好像欠著父母什麼一樣,而真正偉大的是源自內心的體貼和自願。
-
4 # 風雪寒梅9
個人為例:真是想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但是經過一段和孩孑生活,深深體會到和兒女在一起是有利也有畢。孫子還是由他爸媽管理為最佳。老人不能同孫子在一起生活,因為爺爺奶奶慣孩子,造成不良習慣。所以老人要放棄該放棄的事。把自己活好就行了。也是給兒女少添麻煩。
-
5 # 唯美但不苛求
這就說明了一個輪迴,如果可以,最好不要跟孩子住一起。年紀大了,有自己辦不了的事,有遇到困難了,打電話叫孩子解決。不同年代的人一起住,代溝絕對是有的。自己的孩子脾氣好的,還會心平氣和地跟你說話。脾氣不好的還會吼你,被吼的感覺不是滋味。因為老人越老,內心越脆弱的。
再說孩子的另一半不是自己親生的,太多的生活習慣不同,彼此不能認同。一旦產生分歧,鬧起矛盾了又讓自己的孩子難做。為了整個大家庭的和諧共處,最好保持一定的距離。有事,可以很快趕到,而不是好久的車程。畢竟年齡到了一定的時候,做一些事情有心無力。萬一有急事,可以通知到兒女,儘快趕到。最好是兒女可以照顧到,距離又不是太遠,才是萬全之策。
我們家就是這樣的,10分鐘車程離老人家。曾經一起住過,他兒子都受不了老媽的管制。後來,買房子時特意找有點距離,又可以照顧到他們。
-
6 # 黑龍江陳山律師所
你的教育有問題。或者說咱們國家整個這一代教育都有問題。
你看我願意對我父親盡一切孝道,但是現在我的兒子我心裡就沒底兒。
-
7 # 與眾不同143959099
人老了最好不要和孩子在一起,越在一起矛盾越深,能動時自己做,動不了了,不吃不喝幾天命呼,不給兒女找麻煩,自己安享去天堂。
-
8 # 美酒佳餚的愛好者
孩子成家之前,父母的家是孩子的家,孩子成家之後,他們就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每一個父母都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嘔心瀝血,這是人之常理。為什麼說老伴,老伴,老來伴。就是說老了只有老伴相伴一生這個意思。孩子長大以後,總會有他們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作為父母不應該對孩子太過於束縛。我的人生規劃,老了以後,孩子成家了,不和孩子一起住。但如果孩子想要和我們一起住,我也沒意見。重點是孩子的意見。重點是孩子兩口子過得幸福快樂。
-
9 # 雪小胖
重心放錯地方了,我就喜歡和老伴在一起,和自己在一起。看書看電影、種花品茶。生養孩子是一種人生體驗,不要把孩子當成精神寄託,這樣孩子會很累的。
-
10 # 使用者4272383189384
這個問題不是隻有我們老了想和孩子在一起,我們的父母當年也想和我們在一起,我們選擇和誰在一起了?有道是父母承受過的,孤獨寂寞當我們老了一個都不會少,
-
11 # 魔教萌主
想和孩子一起住的老人,先要認同這三點,並且要天天落實,時時推行,缺一不可,如果不具備的話,建議還是自己過!
一、做一個稱職又勤快的免費保姆。(含接送和陪讀的那種)
二、手裡有錢,萬事不慌。(老人的底氣與退休工資成正比)
三、有孫輩的家庭,某些時刻要保持沉默,當自己是空氣。(什麼樣的時刻大家都懂的)
如果做不到,勢必三天兩頭鬧矛盾、看臉色、生悶氣,難道這就是你要的晚年生活嗎?難道自己一個人生活隨時逛公園打牌跳舞不香嗎?如果做不到還堅持要住一起,並且指手畫腳萬事干涉,那隻能說明這個老人心裡只有自己,沒有考慮兒女的感受。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快樂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最後只能是兩人大家都不痛快。
天倫之樂的願望是美好的,但現實總是殘酷的,落實到每一天鍋碗瓢盆的碰撞也是不容易的。吃穿用度的每一個方面都要協調同步。聽起來就是蠻有哲學難度的事情。
所以,如果生活可以自理,最好還是自己過,畢竟兩代人有著很大的思想差異,而且你的孩子也不再是從前那個只聽你話的獨身一人了。TA有丈夫或妻子,你要融入的不僅是孩子本人,而是三口之家的每一個人。在他們這個小家庭中,事情是由兩夫妻商量決定的,而不是由你孩子獨自決定的。
再說孩子不願同住,也不代表就對老人不管不顧了,距離促進親熱,不常住,少了齟齬,反而多了一份牽掛,盡孝的念頭也會萌生地更強烈,今天買個按摩錘,明天買個泡腳盆,後天裝個電影點播,偶爾長假還會帶上父母一起舉家出遊。這些畫面想想就很和諧啊!不是一樣能讓老人感受到關心嗎?而住一起的,反而麻痺了、懶散了,不願意去表達了。
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全是溫情流淌,也有殘酷現實的一面,但也不是無解,有時候,別把事情想得太理所當然,多一份理解和尊重,多一份同理心,甚至站在陌生人或旁觀者的立場來考慮問題,也許心裡的結就立馬解開了。
-
12 # 回眸一笑品人生
當我們老了,兒女都成家了,家裡的另一半是別人的女兒或兒子。我們想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親家也想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孩子該多為難?所以我們老了,調整好心態,養好自己的身體,照顧好老伴兒,就是在幫孩子。孩子家庭幸福也是我們最大心願。
-
13 # 若愚趣談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一個很無奈的問題。可以說,所有的父母沒有一個不想長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子女大了要成家立業,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兒女也會有他們的孩子,這樣一來,兒女就要用更多的精力去照顧他們的孩子,就如我們照顧他們一樣。
可是,我們正在老去,就會覺得孩子好像與我們疏遠了,如果我們和孩子在一起時,就覺得孩子關心我們不如關心他們的孩子有心,總覺得被冷落了一般。事實也是如此,老人畢竟老了,在不是及特殊困難時,只要能夠自理,也就不需要兒女的操心了,而孫子輩的呢!還小,正處在成長期間,不但是家庭的未來,也是祖國的花朵,需要大人的撫養和培養,因此,兒女就會更多地把心思放在他們的子女身上。
可是,當子女們把他們的孩子培養成人了,我們也老態龍鍾,時日不多了,子女們即使有孝心,也不過是在你真的不行的時候才會為你解決實際問題,平時,他們還要學習、工作,為生活奔忙,哪有時間陪伴老人呢?如果我們這一代人沒了,我們的子女也同樣會步我們的後塵,因為這是一種規律,是無法改變的規律。如果一個人能和自己的孫子兒子長相廝守,那麼,他一定是前世修來的福。
-
14 # 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時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本能的天性,希望孩子成長並獨立,有句名言說所謂父母子女情是一場背影漸行漸遠的修行,正因為這種天性,人類得到了更好的進化成為萬物之靈;而子女對父母的愛卻很遺憾地說只能是人性,所以人類通過宗教和政府、學校、媒體的渠道宣傳孝道,需要通過後天的教育去激勵。
看到有別的回答寫的很好,相愛容易同住難,三代人同住,作息和飲食衛生等生活習慣的不同確實會造成很多的摩擦,各位家庭成員並不會輕鬆愉快,所以當我們老了,希望和孩子們在一起,而他們又有自己的工作和家業負擔,我們最正確的做法分開居住,熱愛生活,撿起以前無暇顧及的愛好,實施未能實現的願望清單,並做好身心保健,確保自己的健康和自理能力,珍惜生命的樂趣,同時不給孩子們增加負擔,還能在孩子們不方便的時候給予一定的照顧。
如今市場發達,醫療、勞務服務分工精細化,這一點對於老人養老是有利的,所以建議我們的老人提前做好理財計劃和意外出現時的應急計劃,萬一將來發生不能自理的情況,在效率、經濟和精力各個維度上有一個最優處理辦法。
-
15 # 陸燕青
“一代管一代”,“一代還一代”。這就是歷史以及人生的輪迴,這是人世間無法避免的“悲劇”。既然如此,與其感嘆和悲憤,還不如面對現實,坦然接受此番生活中的“遺憾”。
本人曾經在三五年前發表過《尊老愛幼之間不對稱的生命置換》,尖銳指出目前社會上“尊老”不足,“愛幼”過度的詬病。但是,此類現象不是幾個人或者一部分人能夠改變的殘酷現實;即使在老年事業領先的香港特區以及日本,對於養老事業的推進都是漸進式,需要有一個過程,而不是跨越式發展的。
從歷史教科書上得知,遠古時代老年人在饑荒之際,往往寧願自己餓死也要保證後代的“有飯吃”。這就是人類歷史的殘忍之處,亦是人性的光芒以及父愛母愛的偉大之處。
由此表明,提高對於老年人的關懷,需要一個與之匹配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在目前內地中青年生活以及工作節奏緊張的背景下,他們確實沒有精力過多關心父母的身體健康。而中青年的下一代,又面臨升學高考等棘手的難題,他們無法顧全父母和子女兩個方面。
在此背景下,很多老年人選自放棄自己悠閒的退休生活照顧第三代,甚至還在經濟上拿出自己微博的退休金補貼子女。為此,本人認為我們老年人應該更加自愛,而不是為了子女奮不顧身。如果我們身體健康,就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 至於將來身不由己的時候,早點入住養老院;別對子女有美好的期望。
作為中青年一代,應該在贍養老一輩的事物上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不僅僅是履行子女應盡的義務,同時需要給自己的下一代做一個榜樣!
-
16 # 花開寂寞
“兒孫自有兒孫福”,雖然這是中國的俗語,但中國的老人顯然當它是一句屁話!
現實生活中,很多老人都沒有界限感,總想著摻和小夫妻的生活。
特別是一些生兒子的婆婆,總在家裡患得患失,“娶了媳婦兒忘了娘!”“養兒防老!”,不和兒子住一起怎麼叫養老!
於是,老、中、青三代強行住在了一起,然後一地雞毛飛上了天!
一、生活習慣不一樣年輕人要上班,下班的時候就想著休息、絕對的安靜。
可老年人早上五、六點就起床,洗衣、做飯、打到屋子不亦樂乎。
孩子心裡高興嗎?不高興!我只想多睡一會兒!
老人心裡高興嗎?委屈!我一大把年齡伺候你,你居然不懂得感恩!
年輕人生活節奏快、夜生活、應酬,幾乎已成為一種常態。
老年人生活節奏慢,大晚上不回家、不務正業,不知道回家陪爹媽!
二、夫妻間沒有隱私小兩口單獨住,想穿什麼就穿什麼,想不穿就不穿!
可和老人同住,媳婦兒不得不裹得嚴嚴實實,畢竟公公也算是其他男人。
至此以後,情調、情趣內衣什麼的,通通滾到馬桶裡,永不見天日。
長此以往,夫妻間還有情趣嗎?一分錢的情趣也沒有!
三、教育孩子有分歧老人家總是想著我是老人,兒子、媳婦兒必須得聽我的,教育孩子我也說了算!
我就是劫富濟貧的大俠,是孩子的保護神。媳婦兒想罵孩子,不可能;媳婦兒想打孩子,更不可能。
我想說,你管自家兒子就夠了,還要把手伸到孫子身上,這手是不是伸得太長?
你是能教育孩子,還是能給孩子輔導作業,或者是能對孩子的這輩子負責?
你們一樣也不能做到!
既然不能做到,就請不要干涉,更別說當著爹媽的面兒袒護孩子。
請某些年老的父母們想想,你們有多少人和公婆同住過?既然自己都沒有伺候過公婆,又怎麼有底氣讓兒媳伺候你們?
-
17 # 微微笑了
01
日本有這樣一個91歲的老奶奶,身高只有1.48的她可謂是一生坎坷。
她有個酗酒的老公,經歷過喪偶式育兒,工作辛苦忙碌,而等快要退休時老伴卻去世了。
於是她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繼續奮鬥。她有兒子、兒媳還有幾個可愛的孫子,但她選擇獨自一個人生活。
就算跟大兒子住在同一小區不同單元,除了週末,她跟她兒子兒媳一家幾乎沒有任何來往。
這位老奶奶是這樣說的:“我會在自己的生活、事業以及興趣中尋找充實感,而不是闖入已經成家立業的孩子家中指手畫腳,我認為這是讓自己快樂的源泉。
不管怎麼樣,孩子既然開始了自己的人生,父母就不要貿然闖入了。”
這位日本老奶奶,她叫做中村恆子,一直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從未退休過了。
後來,她將自己90年來的生活經歷與思考,寫了一本生活哲理書《人間值得》。這本書是日本的暢銷書,值得我們反覆研究,獲得心靈上的充實安穩以及豐盈。
你看!中村恆子她就很懂得與子女保持一定的界限感,而不是非要想要跟孩子住在一起。
因為每一代人的生活習慣以及觀點都不太一樣,沒有必要非要住在一起,這樣只會容易產生家庭矛盾,弄得每個人都不愉快,何苦呢?
那就不要跟自己孩子住在一起了,像中村恆子老奶奶一樣,獨自過好自己的生活吧。
說真的,我們每個人有著不一樣的生活軌跡,就算是血濃於水的父子母子一場,也要分你我彼此。
人生下來就是孤獨的,如果能意識到自己始終一個人,就不會對別人心存太多期待,生活起來就會感覺輕鬆,率性地生活下去。
後來,這倆老人家跟兒子兒媳相處很不愉快,碰了一鼻子灰之後只好回老家養老了。
再後來,他們兩老想清楚了,就開始每天種種花、釣釣魚啥的,不再管孩子孫子的事情。
人老了,很多人就會不自覺把自己全部精力放在自己兒女身上,一直干涉孩子的生活,這是不對的。
你越是過分干涉,孩子越是不領情反而覺得老人討厭,住在一起互相嫌棄厭惡,倒不如分開過大家都舒服、自在一些。
建議你們可以適當轉移注意力,培養一門興趣愛好,譬如種菜、養花、釣魚、畫畫、養生、健身等,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愛與激情。
也許,剛開始做起來比較困難,但是慢慢你就會發現:生活很美好,每天讓自己快樂充實地度過,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祝:晚年生活幸福快樂。
-
18 # liufang劉芳
我們老了,最喜歡看見的是孩子們生活的幸福快樂,孩子們過的好,我們才可以放心。
孩子們只想和他們的孩子在一起是好事,因為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關心和愛,父母的貼心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
我們想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們卻選擇跟他們的孩子在一起,也許是不喜歡聽我們的嘮叨,也許是害怕我們干擾了他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許是因為跟我們處世方式不同,也許是跟我們有了更多的思維差異。
雖然,我們對孩子們的愛是無私的,如果孩子們覺得我們無微不至的愛給他們帶來了壓力,我們還是應該“退避三舍”。
我們能做的:
1.不干涉孩子們的生活,孩子需要我們幫助的時候再去幫忙
2.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儘可能不給孩子們添麻煩
3.離孩子住的地方近點,方便互相照應
有些父母,人老了身體狀況有了變化,害怕孤獨,想跟孩子呆著一起圖個熱鬧,如果孩子們不想跟父母在一起生活,也不能勉為其難。
父母的愛是永恆的,也是無私的愛,父母心裡想的永遠是孩子們的幸福,所以,結婚後有了自己的孩子的年輕夫妻,不要只顧著自己快樂的生活,忘記了年邁的父母同樣需要關懷,需要天倫之樂,儘量抽出時間多多陪伴在父母身邊,讓父母快樂的安度晚年,也是孩子們的孝順,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時,給自己留下遺憾。
【我是劉芳,專注愛情、婚姻、家庭情感問答,感謝朋友們關注、瀏覽,祝朋友們幸福快樂!】
-
19 # 家有大小毛
題主好。
我今天看到一句話能回答這個問題:每一段愛都是為了相聚,而唯獨母愛為了分離!
當然,延伸出去還有父愛。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孩子不是誰的附屬品,他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他有他的人生。
而做父母的在孩子的人生中,也只是陪伴他們一段路程而已。
老人想與孩子住在一起,這完全可以理解。
畢竟從孩子出生,再到孩子牙牙學語,到蹣跚走路,再到長大成人,這其中的點點滴滴,於孩子來說,只是他成長的一部分,而於父母來說,是人生中最辛苦卻又最感動最幸福的一段。
這樣的一段人生,痛並快樂著,並且,是快樂大於痛。
所以父母捨不得離開孩子,想與孩子繼續生活在一起,延續這樣的愛,延續這樣的快樂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孩子也想與他們的孩子一起住,因為孩子的人生中也要經歷這麼一段辛苦而又幸福的旅程。
推己及人,做父母的,不能因為想跟孩子住,就剝奪孩子的這一段旅程。
孩子是否願意與父母同住大多數的孩子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到成人,都想離開父母的羽翼去看外面的世界。對他們來說,這個時候外面的世界更加吸引他們。
離開了父母的羽翼,他們見到全新的世界,還有他們想要的自由,並且因為自由,讓他們有了全新的生活方式。
在見過了外面的世界,體會了自由帶來的更加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之後,讓他再回到父母的羽翼下,大多數人都不太樂意。
所以,若不是生活所迫,大部分的孩子本身也不願意與父母同住。
我身邊的例子很多,幾乎開始工作,就離開了父母,結婚買房後,也都是與老婆過二人世界。
大多數接了父母來,是因為小孩的出生,年輕的夫妻需要工作來養家,只能請老人來幫忙帶娃。
所以,許多時候,不要怪兒媳不願意與老人同住,有可能兒子本身也不願意。
不可否認,真的有人不孝順,但孩子的不孝順,也只能怪父母在孩子的人生中並沒有給他好的教育,所以追根究底應該責問的是父母本人。
而大多數的孩子都是孝順的,只是孝順的方法各有不同。
現在的孩子工作壓力、家庭壓力,子女的教養壓力,都很大,孩子一邊要應付這些壓力,還得頂著壓力逆流而上,一邊得對父母進行贍養。
所以他們在輕重取捨之後,可能對父母的關愛不夠,所以用其他方式來體現,比如:給錢,比如週末有空就帶孩子回去團聚;再比如給父母買東西,寄回去,等等等,方式很多,但每一種方式都代表著孩子對父母的愛意。
所以,於孩子來說,不說非得住在一起才叫贍養老人。
綜上所述,如果孩子不願意與老人常住,那老人就想開一點,該放手時就放手,放手雖然不捨,但因為放手,對孩子的愛意卻更濃了。
若實在是放不了手,那就在孩子住的附近租房或者買房住,離孩子近,可以時不時見到孩子,又不會影響孩子的生活。
-
20 # 追憶青春逝水年華
我是追憶青春似水年華,很榮幸回答問題。
“當我們老了,最想和孩子在一起,可孩子們卻只想和他們的孩子在一起,我們該怎麼辦?” 我的媽媽是想讓她跟我養老都不肯,一個人清靜。
注重感情和陪伴的老人,老了都希望兒女養老,和兒女感情淡薄的,老了都要靠存錢養老。
首先,注重感情,重陪伴的老人,老了希望兒女養老。
有些老年人重視感情,一輩子把所有感情和生活重心放在兒女身上,老了自是希望跟隨兒女養老,喜歡享受隔代親,主動提出幫助照看孫輩,希望孫輩繞膝盡享天倫之樂最好。
“隔代親”最能解除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獨,在精神上得到極大的寬慰,甚至還會煥發起老年人尚未泯滅的“童心”。
《尋找佩奇》講的是一位留守在大山的老人,臨近春節時,期盼與兒子一家團聚,問孫子想要什麼樣的新年禮物,孫子隨口說的一句:佩奇,讓這位老人踏上了尋找“佩奇”之旅。他不知道孫子口中的佩奇是什麼,所以逢人就問“啥是佩奇”。最終自己打造了一個“佩奇”,帶給孫子作為禮物。
爺爺給孫子尋找“佩奇”的辛酸,就是“隔代親”的典型詮釋。
如果兒女孝順,和老人的關係融洽,那麼老人就會指望養兒防老,他們信得過自己的兒女,知道哪怕自己老了,兒女也不會嫌棄自己。
其次,和兒女感情淡薄的老人,不信任兒女,老了決心靠錢養老。
有些老人,對兒女不信任,只信任錢,所以他們把私房錢攢著,決心靠錢養老。
我的母親今年六十多歲,我和哥哥都讓她來跟一起養老都不肯,寧願一個人在老家清靜,跟我們說自己有退休金還有老本,並不指望我們養老,也不會幫小。
她一個人吃苦半輩子拉扯兩個兒子成家立業,跟兒媳婦關係也一般,擔心老了被嫌棄,
動不動講很多身邊例子,誰家的老人辛苦為孩子付出一輩子,臨了老了癱在床上沒人管,明確態度表示自己存錢養老,又能怎麼辦?
他們認為人老了,如果沒錢指望兒女給自己盡孝不靠譜,寧願自己存錢養老,也不願意指望兒女。
《追憶青春似水年華》:
不管哪種型別,都不要過於看重養兒防老,以免老了不如意晚景淒涼。
子女成人已有獨立家庭,最好注意家庭界限。
老年人可以有屬於自己老來樂的多姿多彩晚年。
回覆列表
他們也要走到這一步的,沒有啥想不開的。能自理儘量自理,不行就上養老院,活到那天算那天。不要老想靠子女,他們也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