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車萬仟
-
2 # 紫衣核桃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有六個大人在同時疼愛著一個孩子,可以說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無論是吃的穿的還是用的,想買就買,不在話下。就連玩具,都是你買我也買,到後來家裡都有一大堆。因為多,所以他們玩完隨手到處扔,根本不懂珍惜。至於精神上的鼓勵,物質上的滿足,更是無需多說。應該說是把他們放在蜜糖裡都不過分。在這種情況下,有智慧的家長,就應該創造條件把孩子從現在的甜蜜生活中領出來,讓他們儘可能地見識一下他所沒有見過的別樣生活,比如,帶孩子到鄉村野外,田間地頭去體驗一下對他們來說是很陌生的生活。
一、體會農村別樣的美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領孩子走出去到廣闊的農村,感受田間的風貌,品嚐不一樣的食物,觀看不一樣的住房,比較孩子們不一樣的穿戴。我五歲的外孫女第一次到農村去,她竟然這樣說“農村好窮啊!”他雖然還不能完全表達自己的心裡,但她看出了農村和城市的在外貌上的區別。
二、引發強烈的好奇心
當看到農村的一些動物,她好奇地站在那看啊看,根本就不想走。這些小動物牛啊羊啊雞啊鴨呀鵝呀等等,強烈地激發了她的好奇心。她會不厭其煩地打聽詢問,還和自己聽過的故事相聯絡,會背誦一些有此情景的古詩。這就是在成長。
三、品嚐到農民的辛苦
到了田間地頭看到了,有的農民用牛耕地,有的用拖拉機耕地,還有的用鎬頭刨地。不一樣的勞動方式讓孩子領悟了科學的進步和發展。
火辣辣的太陽當空照,幹活的農民們汗流浹背,臉像炭一樣。孩子拿起鎬頭刨地,吃奶的勁都使出來了,刨了幾下也沒刨多大的坑來,自己說累就放棄不幹了。
儘管如此,但是孩子畢竟是看到了農村,聽到了大家的談論,也親身體驗了農民伯伯幹活的不易,從中一定會激發她大腦的思維想象能力。
經過我們大人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們的收穫還是蠻大的。比如,通過到田裡勞動,她知道了勞動的辛苦,也明白了糧食的來之不易。藉此,我們給她講了(一粒米的故事),從此吃飯時只要她的飯粒掉桌上了,她都會撿起來吃掉了,碗裡也一點不剩。
四、看到農村娃的純樸
走在農村村莊的路上,我問孩子:“你願意這住嗎?”不”。孩子一個勁的搖頭。但是她又會被這種新生活所吸引。有一次她看到了三個農村孩子,大約六七歲的樣子,在那玩泥巴。身上穿的普普通通的衣服,手裡攥著泥巴,三個孩子有說有笑的玩著。外孫女看到了這幾個孩子,手裡沒有玩具但是玩的開心快樂。她似乎被三個孩子感染了,看著他們在玩她在那笑著,似乎也想加入到他們的活動中去……
以上證明,領孩子到田間地頭體驗生活是大有必要的。
-
3 # 七葉一枝劍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由於改革開放40年來,國民經濟和家庭收入的穩步增長。現在絕大多數的中國小孩一出生就幾乎沒有受苦的經歷和過程。
他們不像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吃過苦,感受過災難,人生遭受過重大的挫折。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是蜜罐裡泡大的一代,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一個人的成長關鍵在於心智的成長,而心智的成熟是要經過方方面面的教育引導,歷練的。
有的專家和學者就提倡對小孩進行挫折教育。就是所謂的,不經一番寒徹骨,哪來梅花撲鼻香。
所以對孩子的教育關鍵是思想上的價值觀念上的教育,這是根基,這也是孩子一輩子的人生的壓艙石。
如果有恰當的機會和有條件叫孩子去進行一些體力勞動,參加一些競技類的體育活動等等,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教育教育孩子,讓他有了切身的感受,再通過思考來逐漸的校正自己的價值觀念。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教育是一個具有全域性性,戰略性,長期性的,十分重要的問題。
我還是那句話,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引導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關鍵的。
-
4 # 晨光我線上
您好,我是晨光,非常榮幸能夠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現在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蜜罐里長大,已經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這種環境,別說去田間地頭勞動了,就是家務也很少甚至從來都沒幹過,作業寫完不再出去和同伴們在外面玩兒捉迷藏,老鷹捉小雞等體現身體素質的遊戲,而是坐在屋裡面以舒適的姿勢看電視玩手機,進入他們教室裡面看看,全班戴眼鏡的數量看著讓人驚訝,個別班級甚至一半學生都戴上了眼睛,這種現象不只是因為學習造成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看電視玩手機造成的,上體育課的成績也每況愈下,所以目前特別特別有必要讓孩子們去田間地頭體驗勞動帶來的那種辛苦後的滿足感,這個不但需要學校老師的引導,更需要家長平常的教育,要培養孩子從小有熱愛勞動興趣,讓他們知道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這個道理,只有這樣,孩子們不但從中受到了教育和啟發,更會讓他們的身體變得更強壯,少年強則國強!
-
5 # 曉的類
現在隨著經濟件的改善,許多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在家裡幹活甚至都沒有下地裡。這個可以說是當今社會最普遍的現象。城市裡面的孩子就別說了,就是現在村裡的孩子也是很少下地幹活的,對於我來說這種是很不好的現象。大家可以試想一下,假如我們的下一代都沒有吃苦耐勞精神,誰來建設我們的家鄉?誰來建設我們的祖國?
我覺得這種現象必須得到改變。我們的孩子不能缺少這種精神。當然如果能夠到田間地頭體驗一下生活。這個是很不錯的選擇,也是培養孩子吃苦耐勞最有效的途徑,當然這是有條件的可以這樣選擇,但是對於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也沒有必要說非得去田間地頭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有很多方式也能夠鍛鍊孩子。其實這裡面不光是孩子的努力,更需要家長們的配合。
大家都知道,在當今社會中有很多都是一胎。自然而然很多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對孩子都比較溺愛。生怕孩子的課上累著。但對於孩子來說,我覺得這是在害孩子。孩子就像小樹苗,不經歷風雨,哪裡能夠長成蒼天大樹。所以說現在的孩子需要努力但也需要家長的配合。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所以要想我們的希望,不變成失望,以後就不要太過分的溺愛孩子,適當的給孩子鍛鍊的空間,讓他學會獨自立,學會堅強,學會吃苦耐勞。孩子吃點苦沒什麼,現在的苦就是以後的甜。家長們要學會適當的放手。
-
6 # 小朱艾健康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針對現在孩子不愛勞動怕吃苦沒有耐力的這種現狀
我覺得很有必要讓孩子去田間地頭參與勞動,讓他們體驗下生活的艱辛。才會懂得感恩。現在條件好了,別說是城裡的孩子,就是農村的孩子也很少幹農活,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現在農村大部分都是機械化種植,除了澆地,打藥,種棉花修枝打叉外,其他用人工的地方很少,不像60,70年代,農忙一律靠人工,還家家養羊,養牛什麼的 ,孩子一點就開始幫家裡幹活。
二:現在孩子都少,一家也就要兩個,有的就要一個,都看著嬌,捨不得孩子幹活,吃苦,再說現在孩子學習壓力也大 ,總有寫不完的作業,做不完的卷子,家長們也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孩子也沒時間參加勞動。這樣就造成了孩子不願勞動沒有耐力。
我個人覺得不管是農村的孩子還是城市的孩子 ,都應該適量的讓孩子參加勞動,鍛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從小就應該讓他們懂得勞動的艱辛,生活的不易,讓他們懂得感恩,勞動的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身體。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再高的學歷有何用?
-
7 # 鄉野小玲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也很有必要,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生活在安逸的環境中,沒有什麼責任心,從小到大很多事情都被包半,不需要負起什麼責任,之前有一篇新聞報道,有孩子在學校輪流值日,很多家長也會代勞,有個現象:值得我們思考,現今的小學生升到高年級,孩子越來越不願意做班幹部,覺得沒有意思,說明孩子缺少了一顆熱心公益的心沒有擔當,現在的孩子怕累沒有耐力,這樣意志力品質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安逸的環境讓孩子沒有獨立承擔責任的能力,缺少了生活的磨練,縱是一塊好玉,也難成大器。
安逸的生活會讓孩子消磨鬥志,讓人滿足現狀,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田間勞作對孩子來說還是很有必要的!
-
8 # 使用者江上如畫
很有必要。應該每一個學期利用幾天時間讓孩子到農村體驗生活,親身體驗農民伯伯種田的辛苦,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勞動和吃苦耐勞精神。
-
9 # 玉龍161327360
特別有必要,說一下我自己的經歷,我在農村長大,在上中學時,得知中學(當時的公社所在地)附近有戲曲班子來演出,八十年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放學走四里路回到家,興高采烈的跟父母說,想晚上去看,可能當時過於高興了,父親正在淘茅坑,也沒去幫忙,父親就訓斥我,告訴不能去看,掏糞不用幫忙,在旁邊看著就行,聞著糞坑的臭味,還不能去看戲曲,當時我的心情啊,無法描述,恨死爸爸了,而且恨了好多年。但經歷這次之後,就不怕贓了,無論做啥,都不打怵,直到自己成家立業,在生活中奔波之後,才慢慢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真的是受益終生。所以,對於孩子的教育,傳承教育固然必要,也應該從實際出發,讓孩子在有機會時,磨鍊一下,對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的道路中所遇到的,不可知的坎坷的解決,有著不可或缺的幫助。
-
10 # 夏何方
毛主席當年號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卻是鍛鍊了一批人,後來他們走上了崗位,有些進入了領導層。他們酸甜苦辣都嘗過,又有實際經驗,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堅力量。
其實知青下鄉就個過度,也是一種鍛練。讓他們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熱愛勞動人民。毛主席的用心良苦,有人對知青下鄉持否定態度,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別有用心罷了!
回覆列表
現在的孩子確實存在不愛勞動,怕吃苦的現象,但是不一定得去田間地頭,城市中的各個種職業崗位都可以讓他們去嘗試下,其實每個行業都有辛苦的
如果是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的話。農村確實是鍛鍊人的地方,讓他們去鍛鍊一段時間也是有好處的。
80後的我生活在農村,從還沒有讀小學開始就隨著家人放牛,到慢慢長大,放牛砍柴,農忙的時候還要幫父母種地,直到離開農村,到城裡工作,我覺得我身上的吃苦耐勞,一身幹勁就來源於曾經生活的環境,是那樣的環境,家庭讓我有了不怕吃苦,不怕累的心態。
很多地方的80後可能都沒有體會到沒飯吃,借糧食的經歷。我現在依然歷歷在目,父母出去借糧食歸來的樣子,其中的心酸只有類似經歷的人懂,但是就是有了不怕苦,不服輸的精神讓我們的日子過的越來好。
現在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真的要體會勞動的艱辛和不容易,就讓他們去農村住上一段時間,不光是要勞動還要讓他們寫出體會,不受點累和挫折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講他們在以後的工作中是沒有毅力堅持下去的,現在工作的年輕人剛出來工作就頻繁的換工作,有的行業不適合他們,有的確實也是吃不了這個苦,都想找輕鬆的又掙錢的,現在哪有那麼好的事。
我是覺得有必要讓他們去體驗下,只有印在心裡的苦才能讓他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