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桃子媽咪說
-
2 # 熊熊樂我來了
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每天肉蛋奶零食都不斷,稍微不注意孩子就會積食,在遇到外感就非常容易發燒咳嗽。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先看孩子舌苔發黃後,基本可以判斷積食體內有熱了,這總情況去藥店買山楂丸或者健胃消食片,這個藥是去積食的而且味道好,孩子容易接受。同時給孩子揉腹,孩子不讓可以等睡著了再順時針揉,會發現寶寶的肚子不柔軟。其次是搓後背上下來回搓,搓紅搓熱,如果孩子願意配合可以適當的捏脊,從上往下是去熱,從下往上是祛寒。如果有點咳嗽可以喝點鮮竹瀝液祛痰效果還可以是中藥。
-
3 # 淺食貓
這個問題跟大人一樣的,消化能力不足以消化多吃的食物,要不從上面出來,要不從下面出來。
從上面出來的方法就是催吐了,兒童催吐有點難度,但是也不是不行,最好在醫院裡找醫生催吐,自己來很容易出事。
從下面出來的方法就是瀉藥(包括各種中藥,也包括其他回答裡的雞內金),吃了之後腸胃快速蠕動排出消化不了的食物,也是有點風險,畢竟會損傷消化系統。
最好的方法就是別吃那麼多,說起來為什麼會有機會讓兒童吃多了呢?還是春節大餐的錯?還是大人的錯?
-
4 # 請重新輸入密碼
兒童脾胃系統發育較不完善,最容易因為飲食不規律發生積食。那麼,一旦嬰幼兒發生積食以後,會導致各種症狀,比如,發熱,咳嗽,痰盛,便祕或者便溏。出現以上症狀的家長不必驚慌,只要消化積食,症狀就能改善甚至痊癒。產生積食的主要原因是兒童的脾胃協調能力較弱,中醫上來說,脾升則胃降,脾的消化功能減弱,導致胃不能因為自身的蠕動而將食物消化,到達小腸。所以中醫上,脾和胃是永遠不分家的。兒童因為脾胃“宕機”而導致的積食,要從根本上解決,首先患兒飲食要清淡,規律,多吃有益消化的食物,比如小米粥,發麵饅頭和水果,蔬菜。切不可多吃垃圾食品,肉類,蛋類和油餅類死麵麵食。輔助藥物類為小兒七珍丹,複方雞內金散,王氏保赤丸,肥兒丸均可,如果發熱或者咳嗽,可加上午時茶或健兒清解液或小兒七星茶配以中藥類解痙退熱類藥物即可,外用可貼臍貼或小兒推拿均可。
-
5 # 紫晶星韻1
如果是肉吃多了 可以吃山楂的製品或是山楂泡水喝 還有雞內金對積食也有用處 一般是雞內金3到5克左右煎水喝 孩子還小可以加顆冰糖 也可以到藥店買雞內金粉 一次吃一小茶勺就可以 加入到粥裡喝就好
如果發生積食了 小孩的飲食就要清淡一點 多吃蔬菜粥 多喝水 不要吃高蛋白高糖分的東西 特別是糖果 平時也不要暴飲暴食 養成多吃蔬菜水果的好習慣
-
6 # 溫田養育
積食導致脾虛,而脾虛會讓積食更容易發生,這是個惡性迴圈,這種惡性迴圈到達極致的時候,就會出現古人所講的“疳積”。現代社會,因為豐富的物質,極容易將孩子過度餵養,從而導致脾虛。古人對此的調理思路它就是,一邊補脾,一邊消積導滯。兩者同時進行,這樣才能終止這個惡性迴圈。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我的孩子也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往往這個時候我都會給他們食用八珍米,一邊補脾一邊消積。八珍米是一個食療的方子,是在明代中醫大師陳實功的八珍糕的基礎上做了升級,結合明代另外一位中醫大師龔廷賢的經驗方消食餅而成,裡面有焦山楂、炒麥芽、炒雞內金來“消”,幫助孩子消食導滯;同時有懷山藥、蓮子肉、薏苡仁、芡實、大棗來“補”,改善脾虛的狀態,是積食同時又脾虛孩子的食養佳品。
寶寶的脾胃好了,消化和吸收自然就好了,那健康也就隨之而來!
格格,中藥學博士,和濟醫藥CEO,擅長藥食同源保健!亦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對於傳統的中醫育兒理念有一些實踐和心得,歡迎熱愛中醫的小夥伴們關注格格中醫養生,一起探討中醫中藥保健和育兒知識!
回覆列表
“積食”多發生於嬰幼兒,這與嬰幼兒的消化系統、飲食規律等多種因素有關。積食不是小問題,它會給寶寶的腸、胃、腎臟增加負擔,引起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厭食、腹脹、手足發熱、皮色發黃、精神萎靡等症狀,還可能造成腸、胃、腎臟的病變,家長一定要注意!
積食是如何產生的
通俗說,就是吃得過多,或者過於高營養,超過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的最大限度。這樣一來,脾胃的功能就會受到損傷,消化吸收功能更差,因而形成積食。
積食是小兒生病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如果寶寶積食了,就相當於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倒了,就會引發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
1、積食與咳嗽
積食會導致咳嗽,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食咳”。很多家長不理解,脾和肺是兩個器官,積食怎麼能引起咳嗽呢?這是因為從中醫上講,五臟之間都是有聯絡的。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積食過久,脾胃虛弱,日久就容易生痰,導致咳嗽不止。
所以說,看那些食咳的小兒,大多有積食化熱的症狀,比如肚子脹、不愛吃飯、口臭、手足心熱、大便乾結或便祕、舌質偏紅、舌苔厚膩等。這時候給孩子用一些消食和胃為主、肺胃同治的藥,效果就會特別好。
2、積食與小兒呼吸道感染
門診上還經常見到一些小孩子有反覆呼吸道感染,一生病就輸液,再生病再輸液,反覆輸液,孩子身體越來越差。其實,小兒反覆呼吸道感染也與脾胃功能障礙有關。
上面說過,積食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進而影響到肺,但是“肺主皮毛”,所以有積食的時候小孩子體表一受寒,就容易反覆呼吸道感染。
3、積食與發熱
積食導致的發熱叫“積熱”,吃的食物都停滯在中焦,積滯時間長了就會化熱,熱蒸於內,孩子體溫就上去了。
這類孩子大多面黃、腹脹、吐瀉、乳食不化、大便酸臭異常,這都是吃東西吃住了。這時可以給孩子推拿排除體內的積食,熱很快就會退。
4、積食與盜汗
食滯腸胃→鬱蒸化熱→熱蒸津液→外洩為汗。
小兒為純陽之體,夜寐則陽入於陰,加之積熱內蘊,所以晚上盜汗情況比較嚴重。這類孩子,用一些消積洩熱的藥,很快盜汗就消失了。
5、積食與貧血
積食容易導致脾虛,而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積食時間久了,小孩子容易血虛。
從西醫上說,孩子脾胃不好,就容易偏食厭食挑食,營養不均衡,時間長了就會貧血。所以,貧血的時候也應當調理脾胃。
6、積食與便祕
古代醫書說:“太飽傷脾”。太飽一方面可以理解為吃得太飽,也可以理解為腹脹、積食。太飽傷脾→脾常不足→脾胃運化不及→積滯腸腑→積久化熱→積熱蘊結→腸道傳導失常→大便祕結不通。
所以,如果孩子便祕比較輕,多讓孩子喝水,便祕就可以解決了。如果還是解決不了,那可以吃一點消積導滯的中藥,孩子便祕很快就能減輕了。
中醫上說,積食常與風寒、溼熱、暑溼之邪相兼併存,交結胃腸,脾胃氣機難復升降之常,所以積食會導致腹瀉反覆發作,難以治癒。
很多家長不理解,孩子拉肚子都拉成這樣了,大夫怎麼還給開通肚子的藥呢?這是因為中醫上有個說法叫“以通治通”,就拿積食腹瀉來說吧,食滯內停,阻滯胃腸,導致腹瀉,這時候不僅不能止洩,相反應當消食,推蕩積滯,這樣腹瀉自然會停止。
西醫如何治療積食
西醫的體系中,根本就沒有“積食”這種病,所以當然也無從治療。但是根據所謂“積食”的一些症狀,西醫會有不同的解決方法。這些症狀主要有:
1、厭食;
2、嘔吐;
3、腹瀉,腹脹、腹痛、大便硬結;
4、感冒、咳嗽、發燒;
5、睡覺不安穩,容易翻身、哭鬧或出汗;
對於所謂“積食”,西醫的治療方式第一是要進一步檢查,明確到底是什麼病,還是正常發育過程;第二就是檢查出問題之後,再對症下藥。就這兩點!
如何預防積食
調整飲食結構
多吃些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不要一味地增加高熱量高脂的食物。讓寶寶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適當增加米食、麵食,高蛋白飲食適量即可,以免增加腸胃負擔。
七分飽,益健康
無論哪種食物,再有營養也不能吃太多,否則不但不能強健身體,在效果上只會適得其反,弄不好會形成食積、腹瀉等狀況,傷害寶寶的身體。
三餐定量
給寶寶安排一日三餐要定時定量,不能飢一頓飽一頓,腸胃和人一樣,該休息時休息,該工作時工作,否則會打亂胃腸道生物鐘,影響消化功能正常運轉。
晚上不要吃得太飽
寶寶白天活動量大,吃東西能消化,但晚上胃蠕動慢了,就容易積食。因此,晚上吃飯別太飽,即使喝牛奶,也要水多一些,奶粉少一點。
睡醒1小時不進食
早上或中午寶寶剛睡醒時,1小時內(至少30分鐘)也不要進食,因為胃腸等內臟從低運轉恢復正常需要一點時間,否則,也無益於消化和吸收。
哺乳媽媽進食要注意
對於處在吃奶期的嬰幼兒的媽媽來說,也要忌口,注意飲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媽媽飲食無度,嬰兒就可能“奶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