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yeah

    要說我過年最懷念的年味,當屬大餑餑了。雖然才沒幾年,但是現在老家這裡過年都不自己蒸餑餑了,嫌麻煩都去超市買,但是超市買的充其量叫饅頭,算不上餑餑。小時候媽媽為了蒸好一鍋餑餑,要早早起來燒火和麵,面和好了,團成餑餑,要放在炕上加速發酵,炕上的被子要都掀開,露出土皮,不然燒一天的火炕就太熱了。即使這樣,晚上睡覺還是燙屁股。餑餑雖然沒有什麼餡,但是剛出鍋的時候的香味可以飄到門外邊去,那是超市裡的饅頭比不了的。更重要的是它更像是一年一次的儀式,凝結了勞動人民一年的辛苦,它於我,是最值得懷念的年味兒。

  • 2 # 效山學海

    我覺得最缺少的年味就是儀式感。比如小時候大年三十傍晚,家家都灑芝麻桿,人踩上去咔嚓作響,名曰“踩歲”,意即把邪祟踩在腳下;再比如除夕晚上吃完水餃,同族的人家要向本族長輩和同輩的長者“辭舊歲”,要唱聲磕頭行禮;子夜吃完水餃要向家裡的長輩和同輩年長者“拜年”,在家堂供桌前磕頭行禮

    初一一大早,基本上要在七點之前,由同族一位長者領著,前往村裡各家拜年,但男女要分開。一則顯示家族人丁興旺,二則也是為了緊密村裡各家之間的關係,有時年前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因為拜年也就煙消雲散了,但是如果不上門,那就成了解不開的心結

    當然還有更多儀式感的新春習俗,也在不斷淡化,讓年味消減

  • 3 # 風吹不倒的秋草

    時代進步了,國家也富強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過去盼著過年,孩子們為了能吃到好吃的,餃子,炸的油條,丸子,平時吃不到的,就是過年才能吃到,過年就是吃的改善了,這也就是年味,現在沒有了。想吃啥每天都能吃到,不用等過年了。

    還有,過年還能穿上新衣服,放著鞭炮,有一點那時候沒有現在放的鞭炮這樣,漫天煙火汙染嚴重,在過去,都是那種不咋響的小鞭炮,最大的二踢腳,但是家長很少給孩子們買。

    現在你沒發現都是些老年人,他她們過年幾乎宅在家裡,而且年輕人過年很少走動,結婚後的小夫妻想拜年,但是孃家婆娘倆家親戚也走不過來的,因為年輕人的上一代人都是多子女家庭的孩子,現在已經老了。

    沒有親情相互走動也就失去了年味了。在吃的方面,更不能有年味了,過去平時吃的幾乎都不好,就盼著過年,現在每天都吃的不錯,衣服想什麼時候買就什麼時候買,無需盼過年。你看現在過年鞭炮轟轟響,但是,並沒有過去孩子們拿著小燈籠出去放小鞭炮的那種年味的感覺了,所以,在這點上也就失去了年味了。

    總之,現在過年和平時一樣,過去的兒女們,不管結沒結婚都在父母跟前,現在的兒女們,有很多都遠離父母在外打拼,過年就是盼著兒女們能回來和父母一家人在一起團聚,這就是現在的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嫁衣為紅色嗎?為何《知否》中盛明蘭和墨蘭的嫁衣卻是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