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蘿蔔成長微觀
-
2 # 遇見海螺姑娘
當父母選擇用“打”來管教孩子的時候,
說明父母不知道用什麼辦法來管教孩子了,只好用武力威脅。
“打”確實是會讓孩子暫時“聽話”,
可是很快就會發現,孩子還會犯類似的錯誤,
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錯在了哪裡,只是現在為了避免“捱打”而聽話。
而父母呢,一旦發現“打”很“管用”,就像發現了祕笈,只要孩子不聽話就“打”
我們看那些校園“小霸王”在家裡都是經常被父母打。
父母肯定不希望孩子到了社會上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吧?
如果我們要讓孩子學會非暴力溝通的方式,首先自己要練習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跟孩子溝通。
非暴力溝通其實看起來非常簡單的四步:講事實,講感受,講原因,提要求
1. 我此刻觀察到什麼(只是說出人們所做的事情,不判斷或評估。)
2. 我的感受如何(體會和表達感受)
3. 你的什麼需求(價值、願望)導致你有那樣的感受?即原因
4. 說出你明確的請求
媽媽上班後回到家 身心疲憊。看到孩子在看電視,但是家中凌亂,
媽媽強忍著惱火。
我們常用的溝通方式是:你怎麼這麼懶,都不知道收拾一下嗎? 襪子也不知道洗一下。
非暴力溝通的方式:
當我看到你把襪子又丟在地上,(觀察)
我覺得很不舒服,(感受)
因為我希望家裡整整齊齊的,(原因)
可以請你撿起來嗎?或是以後你可以把襪子放到洗衣袋裡面嗎?(明確且具體的要求)
-
3 # 寶爸這個妳
是的。因為這個時候寶寶最基本的意識已經有了,懂得喜怒哀樂,懂得自豪自卑等等。並且,有的孩子記憶力很好,三歲時的事真的會記得。比如我,我仍舊記得我小時候我家買第一個冰箱的那天,我媽說那時候我才三歲。
首先,我不反對打孩子。棍棒出孝子,老人語儘管有的沒有科學依據,但是畢竟是生活經驗。但,我反對不合理的打孩子。打孩子是很有儀式感的東西,我們不是急了打孩子,這是教育孩子的一種特殊方式。我建議:
及時懲罰,不要秋後算賬。寶寶做錯的時候要及時指正,迅速修正寶寶的行為方式。講明道理,告訴孩子為什麼受到懲罰。‘打’只是制止行為的出現,並不會引導正確的行為。只有讓孩子明白道理,才會完全避免。而且還要考慮孩子是否能真的做到,一味地強求可能得到的只是更加的不融洽。千萬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一方面,家醜不外揚,不讓外人指指點點。另一方面,孩子也有自尊心,儘管小,但是孩子也有心智。尤其是同齡人旁邊,會挫傷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心態。不能經常打孩子,打孩子是一件儀式感很重的事情。我們晚上不能打孩子,會讓孩子倍感孤獨。不能不分青紅皁白就打孩子,會讓孩子由逆反心理。不能什麼事都打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我們除了打,什麼也沒有,記得之前網上的一個案例,一個9歲的女童在遊戲裡充錢,爸爸把女兒送到了警察局,說是女兒偷盜。警察叔叔對這個孩子進行了很嚴厲的說教。這種方法就很有教育意義,一方面讓孩子知道錯了,一方面告訴孩子應有的懲罰。並且能讓孩子印象深刻。當然,我不是讓咱們也把孩子送到警局。同樣的教育結果,我們家長也是可以做到的。注重的就是方式方法。
-
4 # 池豆子
寶寶三歲了,在人前是不是不能打他了?
每個爸爸媽媽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個人認為不管是人前人後,孩子多少歲,都不能打。作為媽媽,我非常理解你,有時候寶寶有些行為真的死讓我們忍無可忍。我比較難忍的就是,我家娃也快三歲了,說好了要吃完早餐喝完奶,過一會兒才能吃雪糕,答應的好好的,等吃早餐了就是不好好吃,一直鬧著要吃雪糕。
真的是很惱火,能怎麼辦?說實話,我也無數次想揍一頓來解決這個問題。可是想想打只能暫時解決問題,下一次他還是會這樣,不僅如此,還會引發其他問題。
我們會習慣打寶寶,在寶寶眼裡我們只會用暴力解決問題,以後他有動手能力了,遇到任何事情,首先想到的就是暴力方式處理。
所以打寶寶,對我們和對寶寶都是不好的。
平時多抓住機會與寶寶溝通,可能寶寶一開始不聽,或者沒什麼效果,但時間久了,他不僅會懂,還會執行。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耐心的等寶寶,等他長大,等他懂事。
我們耐心教育出來的寶寶也會有耐心,這是真的。
-
5 # 可愛的嚶嚶醬
轉自網路:
孩子儘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捱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在實施體罰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及時懲罰,不能倒算帳。
要堅持隨錯隨罰的原則,這樣孩子所做的錯事就能與懲罰帶來的不愉快建立起聯結。這樣,他以後再做這些錯事時,會立刻想到懲罰帶來的不愉快體驗。
2、講明道理,告訴孩子下次應該怎麼做。
懲罰時,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打只能阻止錯誤行為再次出現,但它本身不能帶來正確行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的危害時,才不會再犯。由於孩子年齡小,即使這次真心說“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應該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告訴他正確的做法。而且,還要考慮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給他的建議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
孩子儘管小,但有自己的臉面,尤其是在小夥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後的。一旦別人知道自己捱打了,稍大一點的孩子可能會像大人一樣覺得這是奇恥大辱。
4、不能經常打孩子。
俗語道:“常罵不驚,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經常捱打,由於“久經沙場,千錘百煉”,就會變得“軟硬不吃,刀槍不入”。
記住,體罰絕對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6 # 屬於Jason的麻麻
我個人是認為無論孩子多大,無論在人前還是人後,都不能打孩子。我們要跟孩子溝通。有的人教育孩子是通過打的方式,一方面因為這些父母的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他們就是被打大的,覺得孩子也應該打,教育方法單一又粗暴。一方面因為他們缺少科學的教育觀念,孩子出現的問題多過他們的教育方法,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應對,所以只能選擇用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解決。另一方面,自古以來,在教育孩子這方面,總有一個說法叫:棍棒底下出孝子,這些人認為只有這樣,才不會慣壞孩子,才能培養抗挫能力強的人。
殊不知打孩子對孩子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的影響會是一生,伴隨孩子的成長,比如孩子會模仿父母的一些行為,孩子會變得特別暴力,認為暴力可以解決問題,尤其青春期時,孩子會叛逆,打架,走上歧途,甚至會因為暴力威脅生命。還有一些被打大的孩子,雖然安全長大,但是被打的陰影一直都存在他們心裡,這樣一方面促使他們養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當他們做父母時,還是會採取一樣的教育手段,惡性迴圈。
當孩子2-3歲的時候,會出現第一個逆反期,也就是“Terrible Two”(可怕的2週歲),這一時期的孩子自主意識萌發,他們心理想法就是:我終於可以自己掌控自己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什麼都想自己做,但是他們的能力有限,又不會尋求幫助,所以他們總會發脾氣,但是他們又不知道自己這樣的反應就是發脾氣。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父母的耐心引導以及幫助。這個時候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不論孩子的情緒是好的還是壞的,都需要我們接納,然後等寶寶情緒好一點了,你再給他講一遍道理,要告訴他可以向媽媽尋求幫助,之後就靜靜地的等著他冷靜情緒,等他哭完,然後對寶貝說,無論寶寶什麼樣子,媽媽都永遠愛你。媽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千萬不能動手打孩子,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最需要爸爸媽媽的呵護。
-
7 # 許晶1319
不論多大的孩子,都儘量控制自己,回想自己小時候,經常捱打完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打,孩子的認知有限,並不是打完就會聽話了。
-
8 # 木槿星
關於打孩子的這件事!不管多大,都不能在人前,最好做到能不打則不打,當然現在的孩子都機靈的很,確實難管教,但作為家長而言,有沒有想過,現在如此調皮的他,就是當年的自己呢?所以不論孩子做什麼事,先了解他的初衷吧,動不動打孩子的家長,不是個合格的家長!要知道沒有哪個天使生下來就是壞心眼的,所以孩子再皮肚子裡也會有壞水,只是他用的方法讓疲憊不堪的監護人,有點心累和焦慮煩躁罷了!改變自己才能影響孩子!
-
9 # 恩貝母嬰百科
有些父母當時情景比較急,如果父母能控制住自己儘量還是不要動手,如果動手打了孩子之後一定要向孩子道歉,但是對於現在教育來說還是不建議去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一但打了孩子之後孩子會認為你既然都打了那就沒事了,孩子也知道了家長的底線,大不了你在打我一次,所以打孩子的教育方式首先是不推薦的,心理學裡凝視教育遠比打孩子管用。希望家長能注意了。
-
10 # 寶寶媽媽11育兒經
是的,不建議以打罵教育孩子,最好的當時就是等孩子冷靜下來後,一對一進行溝通,更何況在人面前打他,會讓孩子越來越沒自信,即使要打,要教育也要在家裡進行
回覆列表
你所說的“打”,應該是孩子在外面或在外人面前犯了錯誤而施於的一種懲戒,也可以叫做“教育”孩子。
我的觀點是,視情況不同適當的教育孩子可以,打真的不行!
無論哪種情景,“打”孩子產生的影響絕大多數都是負面的。
何況是在人前,那樣會極大挫傷孩子的自尊心!
其實想想,作為父母,我們在外人面前教育孩子,有時並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對於孩子給自己惹了麻煩的一種情緒宣洩,是要急於在外人面前表現自己有勝任教育孩子的能力。
在外人面前過多地教育和干預孩子,特別是家長夾雜自己情緒的教育,只會讓孩子覺得顏面盡失、茫然。本來就覺得委屈和無助的他/她會更加害怕,因為感覺不到你的愛!
所以,教育孩子前請先調整好我們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