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怎樣做家長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孩子與生俱來就具有積極向上的生長力量。奧地利兒童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孩子對優越感的追求以某種胚胎的形式存在。也就是說,孩子天生是具有積極主動學習的本能的,孩子一切言行背後的資訊都是其生命發展的需求,都是向上,向善,向好的方面發展的。

    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為什麼又呈現出那麼如此多令家長頭疼的問題呢?如,作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不愛學習、逃學厭學、粘人、不合群、易暴易怒、沉迷網路遊戲、早戀等。

    根源在於教育者對生命的本質屬性和孩子的各階段身心發展規律缺乏科學的認知,從而導致教育理念的認知不達或者認知錯誤,教育方法的錯誤。孩子在錯誤的教育方法下,破壞了每個當下生命本應正常成長的狀態,偏離了生命本該成長的正常軌道。

    具體表現為

    在認知上:

    1.不相信生命,不相信孩子,沒有把孩子當人。沒有給孩子提供生命成長的自由與空間。

    具體表現為:在心態上,對孩子成長的各種擔憂、焦慮,總“盯”這孩子,擔心孩子這做不好,那會出什麼狀態等;在言語上,對孩子生活,學習上的各種提醒、督促;在行動上,對屬於孩子的事的“代勞”。如“巨嬰”“熊孩子”都是在這樣的錯誤認知,錯誤方法下培養出來的。

    2.不相信生命,不相信孩子,沒有把孩子當孩子,沒有為孩子提供科學引領,協助孩子,做好示範。

    具體表現為:當孩子做錯了某件事,或者沒有做到符合家長的要求時,家長就站在成人的視角,認為這麼簡的事都做好,在言語上進行批評,指責。並不斷給孩子講道理,進行說教。

    根據兒童心理髮展心理學,孩子是孩子,孩子在特定的年齡段的不合理行為,符合其年齡段的特徵,是正常的。孩子是孩子,想的沒有成人周到,做的沒有成人好,是正常的。這都要求我們家長無條件接受孩子呈現出來的一切狀態。在引領的時候才有科學的行為,規避說教,責罵的錯誤行為方式。

    在方法上

    1.沒有做到微笑平和的身心狀態。

    微笑平和是一個生命最喜歡的狀態。微笑平和是生命成長的必備營養之一。教育者對孩子時常是一張無表情臉,或者苦瓜臉。孩子在面對這樣一張面孔的時候,嚇都被嚇倒了,全身的學習器官都自動關閉,哪能進入學習,吸收的狀態呢!

    2.沒有呵護孩子成長狀態。

    生命是值得被信任的。孩子呈現出來的行為都是其自我成長的需求,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比如孩子在做作業時,顯得很焦慮,或者很煩惱,有可能是孩子想去玩了,或者孩子遇到自己不會做的題目了。孩子在當下的“焦慮,煩惱”的情緒狀態,就孩子正常的生命發展狀態。這裡就要求我們教育者,在看到孩子類似的情緒時,不要去“一廂情願”的擔心,焦慮,甚至採取相關行為去幫助孩子。這都是干擾孩子正常發展的錯誤行為。

    3.沒有做好有效示範,樹立榜樣。

    生命是通過模仿學習的。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講太多道理,進行說教行為,這些錯誤的教育行為都在日漸迫害著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科學的教育方式是,教育者通過言傳身教,為孩子做好有效示範,樹立榜樣,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影響。

  • 2 # 薯片話梅

    英國快速學習的先驅科林。羅斯說:“對整個一生來說都是這樣: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學習者,那麼你有可能變成一個糟糕的學習者。”

    這句話揭示出:造成學習不好的原因是——人在觀念上認為自己學不好,學不會導致的!也就是說,人在學習這件事情上喪失了自信心引起的!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人產生了這樣的認識呢!?

    美國一些專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表明:大部分孩子從很小年紀起,每獲得一個積極性的鼓勵同時,至少會收到六個消極的評價!

    比如“不要做這個!”或“你沒有做好!”等等。正是這些負面的評價,使孩子逐漸喪失了自信心!這就是問題的根源!

    研究還表明:對每個孩子來說,生長在一個良好、充實的環境中是很重要的!

    加里福尼亞伯克萊科學家多年來用白鼠做實驗——並以鼠腦發育情況與人腦做比較。

    瑪麗安。黛爾蒙德教授說,“我們發現,白鼠從出生起,其主要的腦表層已有了全部神經細胞,相互連線的樹突開始生長,第一個月生長得較多較快,然後開始下降。

    “如果把白鼠放在良好、充實的環境裡,我們能使樹突保持增長的勢頭,相反,如果把它們放在單調貧乏的環境裡,樹突的生長會快速下降。

    “在佈置較好籠子裡,白鼠生活在一起並可以接觸到玩具,有梯子、輪子和其他玩物,它們可以攀爬,可以探究、擺弄那些玩具。

    然後,把這些白鼠與那些放在貧乏環境裡的白鼠做比較(貧乏環境裡沒有玩具,沒有白鼠與玩具的相互作用)。

    結果很簡單:玩具豐富的環境裡,白鼠腦細胞的大小及樹突的數目大幅度增加,而在沒有玩具的貧乏環境裡,情形正好相反。”

    試驗者還對自鼠做了一個“智力測驗”:它們被放進迷宮,尋找在迷宮某一角落裡的食物,結果從良好環境裡出來的自鼠可以很容易找到食物,而另一組則不能。

    很明顯,科學家不能把人腦取出測試早期刺激對它的影響,但他們可以通過注射放射性葡萄糖來檢測。

    黛爾蒙德說:“這些檢測表明生命最初兩年對葡萄糖的吸收是非常快速的——只要孩子營養豐富、接受到充分的刺激,直到5歲速度依舊很快,5歲至10歲間變得很慢。

    到了大約10歲左右,腦細胞生長達到頂峰——儘管有好訊息說:人腦樹突的生長是終生的,只要它不斷接受刺激。很明顯,人腦細胞和白鼠腦細胞一樣,要經常接受刺激——它的生長來源於刺激。”

    縱觀我們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總是喜歡他乖巧,不好動;對這種孩子,我們大加表揚,鼓勵;

    而對那些運動型的孩子卻進行種種干涉,進行批評,壓制。結果,嚴重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的探索活動總是處於一種痛苦之中。

    沒有探索,他們的大腦就少了刺激。這不僅影響到他們智力的發育,而且也打擊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所以,孩子們從小好動,去玩兒,去接觸新鮮的事物,是需要我們大人去積極鼓勵,引導的!

    讓他們從自己的經驗中學會怎麼做,而不能總給他們強加負面的影響。

    使孩子認為自己是一個糟糕的學習者,那麼他就有可能真的變成一個糟糕的學習者。

    這就是學生喪失學習積極性的根源:從小受到負面的打擊,批評!而不是鼓勵和表揚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玩具也是必不可少的,玩具能夠陪伴孩子玩耍,還能引導孩子智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但是現在市場上的的玩具種類繁多,而且還沒有明確的分類,有國內和進口的款式,如果想給自己或孩子買玩具可以

    考慮用網購替代實體店,因為現在實體店一般不會給予拆包試玩的服務,如果買來的玩家孩子不喜歡就浪費了,所以在購買玩具之前最好觀看一些開箱的節目視訊。

    我給你推薦一個可以看各種玩具開箱視訊的節目吧,我介紹的是由4399玩具網出品的《阿哦玩具》節目,帶你領略各色玩具,這裡有造型酷炫鎧甲勇士可動人偶、玩法百變的爆裂飛車、開發腦力的樂高積木等等,還有可愛的小姐姐教你如何讓玩具玩的更有趣。在騰訊視訊上或者關注微信公眾號都可以觀看,可以去試看看吧。

  • 3 #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老師臺上講課認認真真,臺下學生要麼睡倒一片,要麼目光呆滯,盯著黑板,要麼戰戰兢兢,生怕老師提問點名。“叮鈴……”唯獨下課鈴響,才煥發生氣。

    學習是學校生活的主旋律。學生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會呈現不同程度的學習動力不足,甚至喪失學習熱情的現象。

    學生出現厭學心理,不喜歡學習,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學習上的“習得無助”,自我效能感低下,對學習沒有興趣和信心。作為教師,應該採用各種方法,讓學生避免“習得無助”,不要讓學生失去起跳的力量!

    自我價值感低

    中國大部分家庭的孩子,自我價值感較低。這和中國傳統價值觀念有關。孩子在家庭往往處於不平等的地位,又常常被有意無意貼上“包袱和負擔”的標籤,再加上父母常常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導致會對孩子表示不滿和失望。孩子的心靈敏感,父母對他的態度,會複製到自己對自己的態度。

    情緒管理能力低

    隨著孩子的成長,身體、環境發生急劇的變化,孩子在適應過程中容易產生困惑和迷茫,故而身體激素水平發生不平穩的變化,導致情緒容易產生波動。中國的大部分家庭,家長和子女之間沒有形成良好的溝通方式,子女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敢向父母尋求幫助,只能壓抑情緒和想法,有的學生選擇逃避到網路的方式尋求解脫和釋放,有些學生則是長期壓抑,形成定時炸彈。

    最新一項調查研究報告指出:影響人們幸福感最重要的因素是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在方方面面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的學習狀態和生活狀態。學生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人際支援和連線,就會到虛擬世界中尋求支援關係或者同伴關係,虛擬世界的關係會存在完美關係的假象,學生無法分辨真偽,會把現實生活中矛盾與虛擬世界的美好做對比,從而更加不能理解和接受現實中的情感,寧願沉迷在虛擬世界中。慢慢地和現實世界脫離,更加難以迴歸到現實。

    學習和生活意義感低

    可能是感情的疏忽,可能是被一味灌輸學習就是為了考高分。家長如果過分追求眼前的利益,會讓學生成為學習考試的機器,失去自己的理想,失去精神的支撐,失去人生意義感和方向感,失去目標。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體會不到意義,就會對學習和生活麻木,失去學習、生活的內在驅動力。

    被動的學習很難會有全神貫注的投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很難體會到學習帶來的樂趣,身體、思緒、內心都統一投入到學習時,人會處於身心合一的狀態,這是能夠激發創意的時刻,創意會帶來平靜和快樂的感覺,讓學生喜歡學習。學習本身就是人的本能,但是在中國家庭,大部分家長只重視考試分數,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樂趣,導致學生對學習的熱愛慢慢減退甚至到討厭學習。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

    學習和生活上成就感低

    有些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和現實不符合,比如孩子喜歡數學,家長卻希望他英語考得好,當孩子數學取得好成績時,沒有得到明顯的肯定,反而會因為英語沒有取得好的成績而得到嚴厲的指責,孩子的努力和成就得不到認可,就會失去動力。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的基礎較差,通過努力取得了一點進步,本來是值得鼓勵的,但離家長的要求較遠,反而得到批評。孩子在學習上沒有獲得成就感,就很難獲得學習動力。生活上其它的事情同樣,如果總是被批評否定,沒有獲得成就感,就很難獲得動力。

    現有學校教育體制的影響。

    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教育質量的評估往往是以升學率為主要依據,在這種形勢下,學校也只好以追求升學率為主要目標。這樣的教育很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更難做到針對厭學學生的特點進行教育。伴隨著學習時間加長,考試次數增加,作業量加大等因素,加劇了學生學習成績上兩極分化,使一部分學生不斷產生新的學習困難,導致更加厭學。

    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才是資訊加工的主體,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的,而是在老師的輔導下或者其他情境下主動建構的,而不是別人硬塞的。

    可惜,中國大部分教育都強調認知主義,就連在師範學校讀書,學習建構主義理論,也是用認知主義的方式傳授的,學生都是被動接受知識,興趣自然不強,學生厭學是必然。

    泰戈爾曾說過:“不是鐵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粗糙的石塊變成了美麗的鵝卵石。一味的批評不一定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深切的關懷和愛護,寬容與信任,才能使教育成為載歌載舞的水。”

    “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多次成功體驗會激發學習的興趣,反之,反覆多次的失敗也就會喪失自信,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

  • 4 # 修己偶寄

    我覺得孩子身上本能的學習積極性其實並沒有失去,要看針對的是哪一方面的學習內容。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最喜歡做的,感興趣事。有的孩子喜歡唱歌,有的孩子喜歡畫畫,有的孩子喜歡看書,有的孩子喜歡打籃球,有的喜歡拼樂高,有的喜歡跳舞……對於他們喜歡的,感興趣的事,他們就會很積極地去參與,專研;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練習,練習、再練習;而對於不感興趣的內容,自然就不會那麼上心。

    大人們所指的學習一般指的是九科類。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地理、歷史、政治、生物等這些學校課堂上的課業。

    說實話,課堂上孩子們所要學的這些內容,大部分都是為了升學而讀的。雖然每個學科也會有感興趣的孩子存在,但每科都感興趣的孩子幾乎沒有。即便是班上成績數一數二的學生,他們也只是帶著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等這種功利的目的在讀而已。

    為了升學考試,他們不得不學。而且為了考上更好的學校,他們把更多的時間都花在這些學業上,自己感興趣的事幾乎沒有時間去做了。所以,沒有了感興趣的學習方向,他們本能的學習積極性自然也就看不到了,每天只有被動地學習、學習、再學習。

    所以,課堂學習,本身就不應該去奢望孩子能有本能的學習積極性,只有父母、老師慢慢去引導他們,讓他們能變被動為主動。要想看到孩子本能的學習積極性,則要從他們感興趣的事中才能看到。

  • 5 # sun不休

    人之所以天生有學習的願望,是因為天生對未知世界有好奇,有了解的本能願望。學習讓人揭開對未知世界的謎底,這是一種愉快的體驗。當人還沒有意識到某一領域某一知識點是他的未知世界時,他就不會產生求知的渴望。適量的未曾渴望的知識的灌輸,能激發人發現某領域知識的盲點,從而產生探知的新需求。

    比如一個小孩看見火,於是他自然會產生對火怎麼來的?火是什麼?火怎麼會變大變小?火為什麼能加熱等問題的求知興趣。但一個小孩並未見過網路,他不可能對網路有求知慾望,網路就成了他的求知慾盲點。但如果我們適量地、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先給他看電視,再斷開網路開關、再開啟網路開關……逐漸引導他對神奇網路的興趣,於是他就會產生對網路的探知興趣。這樣學習就有了內驅力。

    而現在普遍出現厭學現象,其主要原因是過量地、填鴨式地灌輸學生尚未產生求知慾望的知識,活倫吞棗地讓他強記強背,不但激發不出他的求知興趣,反而讓他厭惡學習。學習能力超強的學霸由於能基本消化灌輸的知識,使他產生了對新的領域知識的求知慾,所以越學越有興趣,進入良性迴圈。而大都數智力平平的孩子由於來不及消化灌輸的大量知識而產生厭學。這一現象很類似於免疫學上的免疫耐受現象。外界抗原進入身體越多,產生的抗體也越多,但過量的抗原進入,反而會抑制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從而沒有抗體產生了。

  • 6 # 我叫魏海波

    這個原因可能很多,首先是這個社會的大環境還要家庭的小環境,因為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好像去一些浮躁人們。急功近利不耍手段達到個人的目的。失去了個人信仰,沒有回到真是樸實的一面。還有呢,就是因為整個社會呢,對教育文化的積極性的培養沒有創造一好良好學習氛圍和文化氛圍。因為天生的本能的一種學習可能是受到我們傳統教育的一個影響,因為在中國,傳統教育基本上是趨應試分數高,它就能夠代表你學習好,代表你學習能力,這是在一個樸實的社會價值觀或者是樸實的這樣的一個認可度。小孩天生愛學習和他的積極性實際上沒有直接的關聯,因為天生愛學習和他積極性是後天培養的,還有一個就是家庭的一個因素,家庭父母的因素。對孩子的影響是極其大的,尤其是父母能夠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這個時候呢,小孩兒會因為自己受父母親的影響而喜歡學習呀!最後我想說的是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和一定是受這個整個大環境的影響。還有一個就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 7 # 十五分鐘教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釐清一個問題,“天生存在的一種本能的學習積極性”裡面這個“學習”指的是什麼?

    是吃飯、燒火、打水、穿衣服嗎?要說本能,基本上都是生理需求層面的,這些能力正常的孩子都學習得很好,而且很有積極性。

    那麼題主說的這個學習是什麼?按照我們中中國人的語境來理解,應該指的是學校教育體系裡面的學習,即“功課”。

    如果這個猜測是正確的,那麼這個問題“天生存在的一種本能的學習積極性”很可能就不成立。

    這裡說很可能,是因為的確有一部分人是有一種貌似天生的學習積極性的,但是很遺憾,大部分人表現出來的,至少有些不情願。

    我們的“功課”都很深奧,很抽象,有些枯燥,或者反過來,有些幼稚,總之,很難讓人產生興趣。

    如果我們的教育家們像遊戲公司那樣設定學科內容和通關考核方式,我相信“天生存在的一種本能的學習積極性”這一說法的可信度會增加很多。

    本人多年從事英語教育,同時也做心理諮詢,接觸過各種各樣的孩子。

    如果說有些人在學習功課方面“天生存在的一種本能的學習積極性”,那麼這些積極性往往不是出於本能,而是出於“需求”。

    我們試著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套用一下,看看是不是符合我們日常的認知。

    第一種,生存需求。

    有些窮人家的孩子,學習不錯,很努力,很用功,儘管可能買不起電子裝置,在英語聽力和口語方面略差,但是紙面上的考試他們都能做的很好。因為這些孩子每天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生存,他們眼看著自己的父輩是如何掙扎求生,深知自己唯一的出路就在讀書。只要能考上好大學,離開這個窮苦的環境,就能生存下去。只有拿出好成績,才有可能讓父母想方設法勒緊褲腰帶供自己繼續深造。要麼留,要麼滾,沒有第三條路,不積極也得積極。

    第二種,安全需求。

    很多孩子揹負著父母的期許,從小被逼著“積極上進”,表現不好就可能面臨一場“暴風驟雨式的親子互動”。考試成績不理想的時候顧不上難過,只顧著想回家之後如何交代,將會遭遇什麼樣的人身攻擊,是男單、女單還是混合雙打。這種需求在目前的中國還是很有市場的,因為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遺老遺少比想象的多很多,況且揹著房貸、車貸、娃貸的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階層壓力山大,暴躁無比,孩子是最方便快捷的免費壓力發洩球。發洩之後不容易產生負罪感等不良反應。

    第三種,社交需求。

    學習不好的孩子,自己可能沒人願意一起玩兒,家長可能在親朋好友同事面前抬不起頭。社交優勢總是給有資源的人準備的,在中國的校園裡,還有什麼比成績出類拔萃更有說服力呢?就算看上了校花,在校園裡成績大多數時候也是比家世能壯膽。即使是在家裡,成績好的孩子跟家長皮個臉、撒個嬌也更容易讓家長妥協不是麼?

    第四種,尊重需求。

    至少在中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得到的尊重遠比成績不好的孩子多(有專長且在其他領域有成就的孩子除外)。上中學的時候,那些喜歡背詩詞歌賦、喜歡寫書法的孩子,有多少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在別人羨慕嫉妒的眼光裡獲得女同學的星星眼?鄙人當年就是為了獲得重視,每天背詩詞歌賦、練書法、練唱歌、背英語,出了不少風頭,也獲得了不少的星星眼,是我一生最溫暖的回憶。

    第五種,自我實現。

    這種基本上就接近題主所說的“天生存在的一種本能的學習積極性”了。有一種人,天生擁有各種優越條件,貌似“不努力也能獲得一切”,但是他們比任何人都自律、努力。他們不需要掙扎求生,也沒有來自外界的壓力,也不會因為學習成績“這點小事”被人拒絕,更不會得不到尊重,因為他們的資源遠遠超過了“學習好”所能帶來的各種資源。甚至連女同學的星星眼也會自然閃過來,滿天都是小星星。但是他們內心有種對於實現自我的渴望,這種渴望充滿了力量,驅使他們堅定地向前,不需要鞭策,不需要壓迫,不需要任何來自外界的推動。但是很遺憾,這種人少之又少。

    綜上所述,“天生存在的一種本能的學習積極性”根本沒有失去,因為極大概率它就沒存在過。

  • 8 # 天天向上的頑童

    對未知領域的好奇,本來是孩子們的天性。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學生慢慢失去了天生存在的學習積極性。

    這是一種悲哀,學生們學習的各科知識,本來是多姿多彩的,本應是學生們應該孜孜不倦學習的,可是,由幼兒園到小學,再到初中,出現了大量的厭學者,甚至是一個字都懶得看的學生。

    看到課堂上毫無學習興趣的孩子們,作為教師,心裡是難受的。我們的教育一定是出了問題,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其實是很難的,教師為了成績,實行高壓政策,讓學生進行大量的重複演練,很難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因材施教。所以,教育培養出了很多的考試機器。有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對知識也沒有多大興趣。那些學習不好的學生 ,則將興趣轉移到除學習以外的其他方面,與學習絕緣。

    其實,這並不是學校本身的原因,因為學校教育不能與家庭和社會脫節,家長和社會將學習賦予了太多的功利性,學校也相應地做出了很多短視的行為,孩子的天性逐漸泯滅,這是成長的必然,還是揠苗助長的悲哀?

  • 9 # 何老師的黑色課堂

    學習是進步的基礎,但是學習的過程是反人類的

    相信很多老師都有這種困惑,為什麼這個孩子就是這麼不愛學習呢?

    我們都知道,學習是進步的階梯,但是學習的過程又是枯燥的。人就是喜歡快樂,沒有人喜歡痛苦,在座諸位應該都瞭解過學習有多麼無聊,如果不是必要,老何認為真的很少有人會願意去學習,所以說學習的過程其實是一個反人類的過程。

    但處於人類本能對進化的渴望,又存在一定的積極性,但是這種積極性,其實是建立在某種基礎上的。

    與其說失去了本能學習積極性,不如說失去了讀書考試的積極性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接觸到無數的誘惑。也許是電視畫面強烈衝擊的聲畫,也許是青春期異性之間萌動的荷爾蒙,也許是遊戲刺激心臟跳動的快感。其實不僅是學生,只要是人都避免不了追求刺激、享受刺激的慾望,就像賭博,有時候那些輸到去跳樓的人可能在一個月前根本就沒有賭過錢。

    而在學生不停地將精力分散的過程,在很多人看起來就是失去了學習積極性,其實並不然,他們仍保留著及其旺盛的學習積極性,只是可能用在瞭如何跟喜歡的異性表白、可能用在了遊戲裡的某一套連招,可能用在了電視劇情的反覆琢磨。

    讓學生重拾對讀書學習的熱情與積極,其實正是各位老師需要順應時代去做出教學方法改變的工作,任重而道遠,大家互相勉勵吧。

  • 10 # 桐魚石鼓

    親愛的朋友,你好!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很多方面,最直接的最容易弄明白的有三方面!

    對於無端追捧,無故貶低人員的一種概述!

    從言語上單說

    不管是誰家的孩子在做事,都會無緣無故的受到誇獎,讚美!

    至於原因,難以細說!

    來自於老師,同學,父母,的幾番讚美,剛開始孩子還能有所分辨,但是人多力量大啊,長此以往就讓孩子潛意識裡埋下了種子。

    無形當中給孩子把頂部給封上了!

    他沒辦法再提升,能力與見識已經飽和了!

    小瓶子已經裝滿了!

    家長?老師?路人?

    答案是路人!

    為什麼!

    路人會指指點點,“看,那是誰家的孩子”,路人這麼一說誰最在意?

    家長?老師?路人?

    答案還是路人!

    為什麼?

    路人家裡也有孩子,慶幸那個孩子不是自己家的!

    長此以往,誰也可以是路人!

    直接將影響擴散,孩子追求的就是看起來和別人一樣!

    不一樣,不行啊

    對於書

    舉一個例子!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這是一首歌,大人們都會唱!

    但是課本上改成了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塊錢

    理由說的雲裡霧裡!真是不敢苟同,這種行為就造就了虛假的思想!

    想想我們學過的歷史是否靠得住!

    這種扭曲歷史的行為就在眼前!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現在的家長教不了自己的孩子。

    一個人一旦對過去產生了懷疑就不可能再面向未來!

    老師能教孩子些什麼!為什麼孩子上過學,還是不如沒上過學的!

    老師也在誇獎孩子,而且老師還在貶低孩子!

    老師的教育將孩子的思想逼向表面!

    孩子就會討厭。明明是一口井,硬生生把孩子變成了一個人盆!

    這些因素都讓孩子自己覺得自己就是該這樣,沒有了追求!

    再有,“毒雞湯”

    社會上,各種資訊傳遞!

    各種斷章取義的毒雞湯滲透在方方面面!

    好多涉世未深的學生都著了魔的相信!

    這樣就開始盲目的崇拜,盲目的模仿!

    因為這些簡單,輕而易舉就能做到,還伴隨著一些蠅頭小利!

    經常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那麼以後也只能做著微不足道的事。

    此時此刻失去的不是積極性,而是學習的能力!

    這種言論讓正在念書的人很失望!基本上,還沒怎麼地,就覺得還是錢靠得住!

    自然就不想浪費時間了!

    這種影響作用外三方面!

    學生

    各種差值物品,讓學生也是苦不堪言,各種假冒偽劣產品讓學生加重了負擔!

    為什麼人家的紙那麼好用,人家的筆那麼漂亮!

    生的心思就花在這上面了,那還有心思去學習,小小年紀就被瑣事困擾!

    家庭

    各種補習增值洗腦,各種教學負擔,各種孩子問題!

    家庭該對孩子的關愛,不僅減少了,而且變質了!

    急於逼著孩子進入軌道式的生活!

    學校

    急功近利,想盡一切辦法,展現學校的教學成果,逐步的將教學商業化!

    讓學校的一切都變得浮躁!

    各種矛盾,讓學生戰戰兢兢,這種情形下,誰敢不要命地去學習!

    來自於這三方面的圍堵,讓孩子沒有選擇,自己封閉了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校園欺凌事件,責任在家長,還是學校,如何根除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