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亦有所思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全啊!彷彿漏下了幾個字一般,似乎應當是為什麼說“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是蘇軾(最著名的詠物詞)?

    這首詞在歷代詞話中相當出名,而出名的原因卻不是因為作者是東坡,而是此詞將詠物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古往今來,和別人的詞作大體上都像電影拍續集,出彩很難。表面上看是鸞生姐妹花,實際上和作(次韻、步韻)就是一個陪嫁的丫環角色。本質上是屬於襯托綠葉的鮮花。

    比如這一首。

    張炎在他的《詞源》中說“後片愈出愈奇”,還有人看完此詞後評價東坡詞如西施,素顏便勝了天下美女(晁叔用)。王靜安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中也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均而似元唱”。而原作倒像是和韻一般。

    那麼,這首詞到底好在哪裡?

    拋開那些鑑賞辭典裡千篇一律的廢話,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來看一番。

    第一句就化用了白居易的詩,然後從落到飛,從夢到醒。直接和人生便結合在一起。這首詞在吟誦之時到了下片便會感覺越來越輕婉,也就是說在吟誦時的音樂的節奏上和柳絮已經融為一體了。或許這樣理解,這首詞在下片中的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片飛來飄去的楊花。

    世間從此,再無楊花詞!

    詠楊花,自然要涉及到傷春,春殘,春逝之感。古來詞人在寫傷春之句時,大多是落紅,落花,殘英,殘花之類的意象。本詞也是如此,可是後來卻筆鋒一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此為天授神句,無法複製。不見傷,不見愁,也不見恨,可所有的傷懷全藏在了那個“塵土”和“流水”四字之中,更要命的是,只藏起來一半,還剩下另一半讓你看得清清楚楚,百感交集。

    還有一點,算是古今詩人的共同規則。就是在一般情況下,詠物詞不能出現這個物的名字或名稱(有些接於近謎語)。比如詠梅則詩中不能有梅字,詠杜鵑鳥則詩中不能有杜鵑二字。

    敢在詩中出現名稱或名字的詩詞,要麼是天下絕句,要麼是雜碎之作,沒有過渡過作。因為只要在詩中出現這個“物”便少了含蓄,少了滋味,少了意境。所以如果沒有底氣與才情,一般人是不敢如此寫的。

    再牛的詩人也是如此,除非遇到神句!

    何況還是和作,所以小可以幾乎可以肯定,這首詞不是經過精雕細琢之後的作品,而是信手拈來,一揮而就,契合了詩詞創作中的最高境界。古住今來,能達到這個境界,不出十人!

    之所以這首詞被抬得如此高,我們能在資料中看出來的原因是美,可實際上還有音律和被詠之物的渾然一體,再加那一個神來之筆。

    成不了經典,腫麼可能?

  • 2 # 亦有所思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全啊!彷彿漏下了幾個字一般,似乎應當是為什麼說“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是蘇軾(最著名的詠物詞)?

    這首詞在歷代詞話中相當出名,而出名的原因卻不是因為作者是東坡,而是此詞將詠物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古往今來,和別人的詞作大體上都像電影拍續集,出彩很難。表面上看是鸞生姐妹花,實際上和作(次韻、步韻)就是一個陪嫁的丫環角色。本質上是屬於襯托綠葉的鮮花。

    比如這一首。

    張炎在他的《詞源》中說“後片愈出愈奇”,還有人看完此詞後評價東坡詞如西施,素顏便勝了天下美女(晁叔用)。王靜安先生在他的《人間詞話》中也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均而似元唱”。而原作倒像是和韻一般。

    那麼,這首詞到底好在哪裡?

    拋開那些鑑賞辭典裡千篇一律的廢話,我們可以從另一角度來看一番。

    第一句就化用了白居易的詩,然後從落到飛,從夢到醒。直接和人生便結合在一起。這首詞在吟誦之時到了下片便會感覺越來越輕婉,也就是說在吟誦時的音樂的節奏上和柳絮已經融為一體了。或許這樣理解,這首詞在下片中的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片飛來飄去的楊花。

    世間從此,再無楊花詞!

    詠楊花,自然要涉及到傷春,春殘,春逝之感。古來詞人在寫傷春之句時,大多是落紅,落花,殘英,殘花之類的意象。本詞也是如此,可是後來卻筆鋒一轉,“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此為天授神句,無法複製。不見傷,不見愁,也不見恨,可所有的傷懷全藏在了那個“塵土”和“流水”四字之中,更要命的是,只藏起來一半,還剩下另一半讓你看得清清楚楚,百感交集。

    還有一點,算是古今詩人的共同規則。就是在一般情況下,詠物詞不能出現這個物的名字或名稱(有些接於近謎語)。比如詠梅則詩中不能有梅字,詠杜鵑鳥則詩中不能有杜鵑二字。

    敢在詩中出現名稱或名字的詩詞,要麼是天下絕句,要麼是雜碎之作,沒有過渡過作。因為只要在詩中出現這個“物”便少了含蓄,少了滋味,少了意境。所以如果沒有底氣與才情,一般人是不敢如此寫的。

    再牛的詩人也是如此,除非遇到神句!

    何況還是和作,所以小可以幾乎可以肯定,這首詞不是經過精雕細琢之後的作品,而是信手拈來,一揮而就,契合了詩詞創作中的最高境界。古住今來,能達到這個境界,不出十人!

    之所以這首詞被抬得如此高,我們能在資料中看出來的原因是美,可實際上還有音律和被詠之物的渾然一體,再加那一個神來之筆。

    成不了經典,腫麼可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一個臺灣的男朋友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