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宋朝

回覆列表
  • 1 # 年輕的小逄

    1、宋對遼作戰總是失敗 ?這話換成侵略遼國總被英勇的遼國軍民擊退比較好。事實上輪到遼國進攻宋朝時,同樣也被宋軍打得覆軍殺將。別忘了遼國戰死的最高級別將領是蕭達凜,元帥級別的人物,而宋軍戰死的最高階將領楊業在生前只是一個大將,並沒有太高地位。

    2、貌似和西夏戰鬥力差不多 勝負參半?這就更沒有道理了。當時宋朝就像三國時的曹魏,國力最強,西夏和遼朝一直通婚,是聯盟或半聯盟狀態共同抵抗宋朝。你讓曹魏單獨滅蜀漢或東吳都可以,但陷入三國局面,就有了赤壁之戰,戰爭進度肯定被拉長。無論是早期李繼遷割據西北,還是宋神宗時代大舉伐夏未果,都和遼國在北面的壓力有關。而一旦等到遼國國力衰微,宋哲宗和徽宗時代,馬上就吊打西夏。平夏城之戰、橫山攻略,西夏被打得沒有像樣的軍隊了,只好對宋朝稱臣。

    3、被女真直接滅國 渣一樣的戰鬥力?那我請教你了,哪個朝代滅亡的時候不是渣一樣的戰鬥力?周幽王亡國,周天子虎賁衛、成周八師和週六師怎麼就沒打過戎狄丟了鎬京和褒姒呢?劉淵攻陷鄴城洛陽滅亡西晉時,從三國傳承下來的虎豹騎、大戟士、白耳兵、陷陣營、先登死士、錦舧渠師都去哪了呢?安史之亂潼關之戰的時候,大唐陌刀騎士和神策軍怎麼就被那幫突厥雜胡打得30萬人盡沒呢?薩爾滸之戰大明遼東精騎和神機營怎麼就被全殲7萬多人呢,哈?

    更何況女真只是攻佔了宋朝秦嶺淮河以北的土地,說滅國本就不客觀。

  • 2 # 曉肥俠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吸取了唐朝藩鎮之亂的教訓,他登基以後,為了確保皇位永固,維護自身統治,便採取釋兵權、削藩鎮、偃武修文等措施,對文人士大夫格外尊崇。

    宋真宗甚至親自作《勸學詩》,鼓勵年輕人好好讀書: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宋太宗時代,將民間“與人為害者”全部招募到軍隊中,以實現“鄉閭靜謐”,是朝中大臣奏疏中的治國良策。

    這直接導致了北宋軍人素質的集體低下,也進而導致了武職官員在政治集團中備受文職官員的歧視。

    對宋朝而言,除了抵禦外敵,軍隊還承載著吸納社會上的無業遊民、消化國家內部的不安定分子的職責。這一對內職責的重要性,絕不弱於抵禦外敵,甚至猶有過之。

    《文獻通考》對北宋的這一國策有一段很準確的總結:"所謂願應募者,非遊手無藉之徒,則負罪亡命之輩耳,良民不為兵也。”

    北宋朝野其實也很清楚這一點。

    宋仁宗時代,御史呂景初上奏請求停止“養兵”,停止往軍隊裡招募遊民,理由之一正是這些遊民毫無戰鬥力,“戰則先奔,致勇者亦相牽而敗”,上了戰場無視軍令拔腿就逃,連帶著把軍中那些勇者也坑了。

    這也導致宋朝雖然在藝術、文化、經濟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卻在歷史上存在感較低。

  • 3 # 穩妥侃歷史

    大家都知道,宋朝開國的時候正是五代十國時期,天下那叫一個亂。任何一路藩鎮軍閥,只要手上有精兵強將,就有可能奪取皇位,改朝換代。宋太祖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為了穩固自己的位子,就對軍制進行了改革,把各個藩鎮的精兵都收攏到中央,組成所謂“禁軍”,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這裡咱們要澄清一個概念,宋朝的所謂“禁軍”,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傳統上的拱衛皇帝的近衛軍,而是指歸宋朝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國家正規軍,可以說是宋朝的“中央軍”。宋朝的“禁軍”雖然大部分集中在首都開封,但實際上全國各地都有部署,並不是只用來拱衛皇帝。宋朝禁軍的數量在開國之處是比較少的,趙匡胤剛建立宋朝的時候,禁軍數量只有數萬人。後來隨著宋朝統一戰爭的進行,被滅亡的南方各國軍隊中的精銳將士也被不斷編入宋朝禁軍之中,這樣一來,宋朝禁軍數量就開始迅速擴大了。到趙匡胤執政末期的時候,宋朝禁軍的數量已經達到十九萬人了。到了趙匡胤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執政的時候,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宋與遼發生了激烈的戰爭。宋軍兩次北伐燕雲,都被遼國打得慘敗而歸,宋太祖留下的精兵強將幾乎被遼國殺了個乾淨,宋朝禁軍質量直線下滑。為了抗衡咄咄逼人的契丹鐵騎,宋太宗只好以數量來彌補質量,宋朝禁軍在短短二十年間數量就猛增到了三十五萬人。到了宋真宗宋仁宗時期,宋朝的形勢就更囧了。除了北方強大的遼國,西北地區的西夏又開始崛起,幾次交戰,打得宋軍屁滾尿流。宋朝為了對付北、西兩路強敵,只好繼續擴大禁軍數量。宋真宗時期,禁軍數量達到了四十三萬,宋仁宗時期,禁軍數量更膨脹到了駭人聽聞的八十二萬!《水滸》中的所謂“八十萬禁軍”的說法,指的就是宋仁宗時期的禁軍數字,還真不是誇大其詞!

  • 4 # 小M說史

    宋代軍事實力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上下波動的,並在宣和靖康時達到最低值。其時童貫高俅弄臣領兵,可想而知,實在是令人無法可說。其他時間其實還好

    一個例證是,後世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宋中興戰將幾乎聚齊攻遼之役,但敗得毫無還手之力,而遼軍在暴金面前一敗如水,但後來暴金主帥金兀朮在幾乎所有的中興戰將面前都吃過癟。所以攻遼之敗,不是將領或軍兵的武力低下

    然後宋代起了一撥高潮,趙葵兄弟,尤其的孟珙,對金國進行了毀滅性打擊。面對新興的世界無敵怪獸蒙古,也打得有聲有色,第一個站出來抵抗,但最後一個倒下,這軍事實力的高度足夠令人驕傲了。孟珙、高達搞掂窩闊臺大汗的儲君闊出,令草原大亂奪汗;後來王堅、張珏又幹掉大蒙古帝國最後一個皇帝,另草原分裂,再也沒有回覆一統的榮光。這是無敵怪獸崛起後在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從未遭受過的損失

    宋代軍事實力著實不弱。起碼比現世鍵盤俠以為的程度要高得多。他們一直把靖康的谷底當成宋代的常態。

    許是受了民間文學的影響,一般人往往把楊家將、岳家將當成宋代軍事實力的高峰。岳家將在宋代軍事實力平均值之上沒有問題,楊家將則難說,主要是悲劇性的結局加深了大家對宋代軍事實力的懷疑。

    其實,對遼戰績高峰是李繼隆、尹繼倫的唐河、徐河之戰,直接將大遼名將耶律休哥打出歷史舞臺。然後遂城羊山的宋遼騎兵大戰,徹底消滅大遼最精銳的鐵林軍,(類比大金鐵浮圖、蒙古怯薛軍)楊六郎此戰有功,但功不在諸將之

  • 5 # 一人獨釣一江湖

    宋朝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軍隊戰鬥力差,整個北宋時期似乎一直被遼國,金國,甚至西夏侵犯,經常戰敗,然後與遼國,金國,西夏簽訂條約,向遼國,金國稱臣,向他們割地賠款。並且宋之前的朝代,無論是秦漢,還是隋唐,都征服過北方遊牧民族,對比之下,宋朝軍隊確實顯得軟弱。

    那麼,北宋軍隊真的不堪一擊嗎?

    外部環境來說,北宋時期的北方遊牧民族已經不能稱之為遊牧民族了。他們建立了國家,有制度,有城邦的國家了。同時,北方的遊牧民族曾作為隋唐的附屬,在之前與隋唐的交流學習中,他們也開發出了農業,是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並舉的二元制國家。保證了糧食的供應,就可以與北宋軍隊長期對峙。

    另外,北宋在建國之初,就丟失了北方作為重要屏障的幽雲十六州,使得擁有精良騎兵的遼國可以在幽雲以南風馳電掣,入冬,黃河結冰後,甚至幾天就可以直抵開封。為此,北宋不得不在北方築起堅城,駐紮近百萬兵馬來防禦十幾萬的遼國騎兵。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是北宋一直以來的噩夢。除了丟失天然屏障,還丟失了重要的產馬地,宋朝的騎兵數量遠遠不及隋唐時期,更不及遼和西夏。北宋的馬匹不到21萬,而漢武帝時期有約40萬,唐朝則高達約70萬匹。所以,北宋的騎兵太少,只能以步兵為主力。這也就造成了,北宋只能偏於防守,無力進攻。

    但宋朝的武器發展卻是很厲害

    宋朝為了抵禦強大的騎兵,研製出眾多強弩硬弓。北宋的床子弩最大射程有1500米,是古代冷兵器射程之最。澶淵之戰,北宋將領張世光以床子弩射死當時遼國的天才軍事家,軍隊統帥蕭達凜,致使遼軍在檀淵之戰中戰敗,遂簽訂檀淵之盟,致使遼宋邊境百年和平。

    宋朝戰勝遼軍的戰役

    1.白馬嶺之戰

    公元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遼軍趁機出軍強攻宋軍。6萬遼軍欲渡河攻擊嚴陣以待的北宋步兵,宋軍主將郭進“半渡而擊之”,此役擊殺五位遼朝高階將領,斬殺遼兵無數。

    2.滿城會戰

    公元979年底,10萬遼軍南侵至滿城。宋軍將領趙延進和李繼隆擺前後兩陣,並以詐降麻痺遼軍,遼軍一擊即潰。此役,斬殺遼軍萬餘,俘虜三萬餘人。

    3.雁門關之戰

    公元980年,遼國為報滿城之仇,以10萬軍攻雁門關。北宋名將楊業率數千騎兵迂迴遼軍身後,而潘美則率主力出關夾擊。此役是宋軍騎兵首次在戰役中作為主力方面軍取得戰役勝利。

    4.唐河之戰

    公元988年,遼聖宗親率8萬軍南征。在唐河一帶與宋軍相遇,宋騎軍奮勇衝鋒,正面擊潰了遼騎兵,斬首一萬五千,獲馬匹萬餘。

    5.威虜軍會戰

    公元1001年,宋軍4萬騎兵擊潰遼國6萬精銳騎兵鐵林軍,斬首兩萬。

    瀛洲保衛戰,殺死遼軍6萬。檀淵之戰,射殺遼軍統帥,從此宋遼止戈百餘年。

    與遼止戈後,北方沒了強敵,宋朝開始懈怠下來,軍隊戰鬥力漸漸衰退,自此開始,宋朝軍隊戰鬥力大不如從前,致使後來幾乎無力抵禦金軍。但早期的宋軍還是可以與強大的遼軍扳一扳手腕的。

  • 6 # 記錄歷史人生

    北宋開國初年,宋朝的軍事其實是非常強大的,宋太祖率軍打遍天下無敵手。和遼國也碰過,當時宋太祖試探性地打北漢,遼國來救,結果宋太祖大敗遼國。宋太祖最後雖然實行杯酒釋兵權,但禁軍都是在全國按兵樣招的,其實並不弱。

    不過到宋太宗的時候,由於連續和遼國打了兩仗,都敗了,宋朝軍隊就有點怕遼國了。後來宋真宗的時候,遼軍大舉南下,打到澶州,直逼開封。這場戰,在寇準的主導下,其實是打贏了的。不過宋真宗怕打仗,早早地就和遼國簽訂了一個澶淵之盟。在氣勢上,宋朝再一次敗於遼國。然後在宋仁宗的時候,又和西夏打了一仗。這一仗看起來宋朝敗了,最後也給西夏一些“歲賜”了事。但其實應該是西夏敗了。因為他們是舉國來和宋朝打的。他們的國力基本上已經耗盡了,如果宋朝再堅持一會兒,西夏肯定就敗了。

    此後一直到北宋末年,宋朝和北方少數民族一直就很少打仗。南邊有一些戰事,宋朝都是贏了的。

    北宋末年的時候,因為金國強勢崛起,打的遼國毫無還手之力。這時候,宋朝就想和金國聯合起來,把遼國滅了。但是因為宋朝百年來並沒有打過什麼仗,加上只重禁軍不重邊軍,因此這個時候的軍力應該是最弱的。結果,金國滅掉遼國後,順勢南下,殺進開封,俘虜了欽徽二帝。

    南宋初年,以岳飛、韓世忠為代表的宋軍,在和金兵的作戰中,勝多負少,也就是說,總體上宋朝軍隊的戰鬥力是大於金兵的。

  • 7 # 小北最光陰

    咱也不列資料啥的了,就說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只有敬仰英雄,在危難之時才會有英雄挺身而出!

    狄青算是宋朝數得著的武將了,可是就是這樣以為功勳赫赫的武將,在宋朝是什麼地位呢?

    意思就是焦用有軍功,是我大宋的好兒郎,想讓韓嵩留焦用一命。

    狄青身為宋朝的頂尖武將,如此低聲下氣已經夠難堪了吧,可是韓琦呢,竟然當著狄青的面來了一句:“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兒,此豈得為好兒耶!”

    意思就是隻有在東華門外唱名的狀元郎才是好男兒,他焦用不過是武人有些軍功罷了,算是什麼好兒郎!

    韓琦這就是指著和尚罵禿子啊,狄青就是當時軍功最多的人,韓琦這句軍功有啥用,算什麼好兒郎,不就是等於指著狄青的鼻子在罵他麼!

    此事之後,狄青在朝堂之上便再也不敢說啥話了,可就是這樣,仍然逃不過文官對他的職責,狄青最後竟然被宋朝文官嚇得驚懼而死,這是何等的悽慘!

    狄青尚且如此,更何況是普通武人呢?

    咱不多說別的,就問你一句,要是你在宋朝當兵,你會賣命拼殺麼?反正要是我的話,我不會,不直接造反就是給他面子了,還為他老趙家拼命?這不是開玩笑麼?

    歷朝歷代,凡是武功赫赫的朝代,都一定是民間尚武看重軍功的朝代,宋朝如此重文輕武,把軍功當成笑話,軍隊要是有戰鬥力才怪了!

  • 8 # 大漢校尉

    宋代兵制的大問題,是國家將軍隊作為維穩的收容所,將一概社會不穩定人群如土匪、罪犯、饑民等收容其中,認為這樣就天下無事了。兵士一入軍籍,國家贍養到六十一歲,軍隊的兵員越來越多,到仁宗時達到一百二十萬,是開國時的六倍,國家每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用於養兵,然而軍隊卻驕惰成性,毫無戰力。

    歐陽修在文章中說道:“國家沒有戰事已久,現在的兵每日飽食無事,衛士去值班,僱人抱著被子;禁兵發糧餉,僱人跟著去扛回來。年輕力壯的都跑到軍隊裡享清閒,種地勞作的卻都是寫老弱病殘。軍隊不敢為國家赴湯蹈火,但是一旦糧餉賞賜不夠,卻敢聚眾持械攻擊國家官員。兵驕如此!”

    蘇軾也著文說道:“漢朝時有戰事,都是發郡國之兵,戰事結束就遣還,國家的常備軍隊並不多;唐朝雖然府兵眾多,但是都能自耕自給,不用國家額外耗費,而本朝卻養兵百萬,全由國家供養,耗費巨大。再者,國家派禁軍駐守各地方,三年一換防,雖然並無戰事,換防產生的費用卻等同於戰時。”

    熙寧元年(1067),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援下進行軍事改革,將中央禁軍中不合格的兵員降為地方廂軍,將廂軍中不合格的兵員免為平民;將兵員退役的年齡從六十一歲提到五十歲;同時縮減合併軍事編制。經此改革,國家總兵員從一百一十六萬降為五十六萬,兵雖少了,卻更精了,而且兵費也減去一半。

    宋代為防止武將擁兵,重演“黃袍加身”之事,乃將軍事指揮權與訓練權分開,有戰事臨時派將撥兵,戰事結束需立刻還兵交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沒有信任和默契,戰鬥力很差。王安石將全國軍隊分為京畿、西北、東南三大戰區,將全國軍隊編為一百一十七個軍分割槽,各選能將率領,將指揮權與訓練權合一;並各有區域,兼有地方治安的智慧。如此改革,既能使兵將相知,提高軍隊戰鬥力;同時省去了過去軍隊三年一換防,靡費國帑之弊。而全隊軍隊由天子直接統帥,又避免了武將擁兵造反的隱患。

    省兵、置將,是王安石軍事改革的權宜之計,他最終的想法是改募兵制為徵兵制,藏兵於民,於是又有保甲法。

    熙寧三年(1070),始頒保甲法,大致內容為:十家為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各設長官;每戶兩個男丁以上者,出丁一人;各級發給兵器,定時訓練,負有地方治安和監察告發職能。

    保甲法的性質,一方面是地方警察,一方面是預備役及民兵。原先地方上的治安由官府和駐軍承擔,不免有跟盜匪一夥騙取國家經費的,保甲法施行後,老百姓真刀實槍的幹,盜匪很快消停了;國家藏兵於民,一方面在國家有戰事時,可以迅速徵召經過軍事訓練的預備役,即使國家戰事不利,外敵入境後,民兵也足以干擾,陷入水深火熱的人民戰爭中。而且保甲法的一概費用都從裁軍節省下的費用裡出,只京畿一地一年就能剩下三十萬。

    宋神宗逝世後,年幼的哲宗繼位,起用王安石新法的堅定反對者司馬光執政,司馬光乃意氣用事,將新法包括軍事改革全盤廢除,而新法廢除後,又沒有更好的辦法來替代,只好因循守舊、無所作為,兵民首尾無端、無所適從,此後金兵入境,一馬平川,如入無人之境,遂有靖康之恥!而北宋也因此滅亡。

  • 9 # 歷史愛好者雨墨

    所謂“宋朝對外戰爭勝率超過七成”,是近些年才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出現的一種論調。這種論調基於一種很不靠譜的統計——該統計既不區分進攻戰與防禦戰,也不區分小規模衝突與大規模戰爭,故被人諷刺為“好比兩個人打架,甲彈了乙7個腦瓜蹦,乙給了甲3個大耳刮,但在統計上,甲的勝率是70%”。

    軍隊戰鬥力低下,是北宋朝野公認的一個事實。

    司馬光對宋仁宗說過,本朝最大的隱患,就是“士卒不精”;歐陽修說的是本朝養了七八十萬禁軍,卻“不得七八萬人之用”,可用的士兵不足十分之一;《宋史.禁軍上》裡說,宋仁宗時,西部邊境有戰事,從京城派了禁軍過去,結果卻是“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鋒陷陣非其所長”,後來招募的新部隊,雖命名為“萬勝軍”,結果卻是“痿”名遠揚,在党項軍中傳為笑柄,倒是名將狄青曾利用這一點,拿了“萬勝軍”的旗幟來給自己麾下精兵做偽裝,成功欺騙過一次党項部隊。

    常見的說法是,宋代“重文輕武”的國策,以及“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更戍法(頻繁調動軍隊主帥),導致了北宋軍隊的戰鬥力低下。但這種解釋過於抽象,且給人一種似是而非之感——畢竟,以文職官僚為主體統治基礎,是中國歷史上大多數中央朝代的做法;防止軍隊私人化,也是所有朝代都在致力的命題。

    影響北宋軍隊戰鬥力最核心的因素,其實是北宋王朝對“軍隊”的定性。這種定性,見於宋太祖趙匡胤與趙普等“二三大臣”之間的一次談話。眾人討論的主題,是怎麼做才會有“百代之利”,也就是如何才能讓王朝千秋萬代。趙匡胤的答案是:

    可以利百代者,唯養兵也。方凶年饑歲,有叛民而無叛兵,不幸樂歲而變生,則有叛兵而無叛民。”

    大意是:唯有養兵這件事,可以讓王朝存續千秋萬代。遇上大災之年,只會有造反的民眾,不會有造反的士兵;太平年歲裡出了變故,只會有造反的士兵,不會有造反的民眾。

    上面這幾句話,意思有點模糊。宋神宗後來有一段解釋,很有助於準確把握趙匡胤的邏輯。宋神宗說:

    “前世為亂者,皆無賴不逞之人。藝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以為兵,連營以居之,什伍相制,節以軍法,厚祿其長,使自愛重,付以生殺,寓威於階級之間,使不得動。無賴不逞之人既聚而為兵,有以制之,無敢為非,因取其力以衛養良民,各安田裡,所以太平之業定,而無叛民,自古未有及者。”

    大意是:前代那些起來造反作亂的人,都是無業遊民。太祖皇帝平定天下後,吸取了前代的教訓,將全國的無業遊民都招募到軍隊之中,用軍隊的組織和紀律來約束他們;給他們提供優厚的俸祿,讓他們珍惜自己的生命,然後以生殺獎懲和等級制度,將他們困住。如此,這些無業遊民不敢為非作歹,且可以利用他們去守護(也可以換個詞,叫控制)良民,於是天下太平,再無民眾起來反叛。這實在是自古未有的大智慧。

    也就是說,對趙匡胤而言,除了抵禦外敵,軍隊還承載著吸納社會上的無業遊民、消化國家內部的不安定分子的職責。這一對內職責的重要性,絕不弱於抵禦外敵,甚至猶有過之。

    自此,“以軍隊吸納無業遊民與地痞流氓”,就成了北宋王朝的一項基本國策。

    宋太宗時代,將民間“與人為害者”全部招募到軍隊中,以實現“鄉閭靜謐”(見上圖),是朝中大臣奏疏中的治國良策。

    宋神宗時代,王安石曾批評道:“募兵皆天下落魄無賴之人”、“募兵多浮浪不顧死亡之人”——朝廷招兵的重點,是吸納那些無法無天的落魄無賴。他建議宋神宗以“良農”為兵,卻也不主張廢棄對流氓無賴的招募,理由是將流氓無賴弄到軍隊當中,可以“令壯土有所羈屬,亦所以弭難也”,可以將他們約束起來,也是一種消弭不穩定因素的好辦法,即所謂的“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

    宋末元初的馬端臨,在《文獻通考》裡,對北宋的這一國策,也有一段很準確的總結:

    “所謂願應募者,非遊手無藉之徒,則負罪亡命之輩耳,良民不為兵也。”

    意思是:北宋軍隊招募來的兵員,全是些遊手好閒的地痞流氓和亡命之徒,鮮少有良民。

    馬端臨還提到,武人在北宋是受到歧視的,“老兵”在當時是一種非常難聽的罵人話。“以軍隊吸納無業遊民與地痞流氓”的基本國策,直接導致了北宋軍人素質的集體低下,也進而導致了武職官員在政治集團中備受文職官員的歧視。

    北宋的中央禁軍與地方廂軍,即是在這樣一種基本國策下迅速膨脹起來的。每有饑荒、水災之類的變故,當局就會啟動募兵,從災民中招募那些已然破產的青壯流民入伍,以免他們成為社會上的隱患,且以招募數量的多少作為考核地方官員的指標。開國之初,宋軍數量尚只有40萬上下,至宋仁宗時,已有120萬之多,用時人蔡襄的話說,這是自五代往上直到秦漢,“祖宗以來無有也”,從未有過的規模。

    也惟有這種規模,才能實現“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的治國之道。

    與之相配套的,是優厚的待遇。宋太祖時代,一名禁軍的年俸大約是17貫,一名廂兵大約是10貫。這筆錢足夠維持一戶中等人家的全年溫飽。到宋仁宗後期,禁軍年俸已上調為50貫,廂兵年俸上調至30貫,以致於宰相富弼說,朝廷的的財政收入“十中八九贍軍”,絕大多數都用來供養軍隊了。到了宋徽宗時代,禁軍年俸又上調為60貫,廂兵年俸上調至36貫。

    這龐大的規模與優厚的待遇,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北宋王朝內部的不安定因素,一個可能的證據就是北宋民變的密度與強度,要小於其他朝代。但它毀掉的,是北宋軍隊的戰鬥力。

    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戰鬥力主要取決於如下幾點:

    (1)軍人的身體素質。

    (2)軍人所受的拼殺訓練、戰陣訓練。

    (3)武器的數量與質量。

    (4)軍隊的紀律性。

    (5)軍隊長官的戰略判斷與臨場指揮。

    北宋禁軍專門揀選精壯之人,且與地方廂兵之間有一種升降流動,廂兵裡的精壯者,可以升入禁軍;禁軍裡身體垮掉的,要被落降到廂兵。身體素質方面,總體上不會有太大問題(當然也免不了有弄虛作假)。北宋以超過七成的財政收入供養軍隊,武器的數量與質量,也不會與外敵有太嚴重的差距(除了馬匹)。北宋160餘年,在這個時間跨度裡去觀察,也不能說所有的軍事長官都不合格。

    所以,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軍隊的訓練狀況與軍隊的紀律性。問題也恰恰出在這裡。所謂無恆產者無恆心,指望遊民在軍營中好好訓練,在戰場上令行禁止乃至奮不顧身,古往今來,都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北宋朝野其實也很清楚這一點。

    宋仁宗時代,御史呂景初上奏請求停止“養兵”,停止往軍隊裡招募遊民,理由之一正是這些遊民毫無戰鬥力,“戰則先奔,致勇者亦相牽而敗”,上了戰場無視軍令拔腿就逃,連帶著把軍中那些勇者也坑了。歐陽修也說,這些傢伙拿著高俸祿,“或老臥京師,或飽食塞下,或逸處郡邑,或散居郵亭,未嘗荷一戈也”,算不得正經的士兵。

    宋神宗時代,大臣張方平建議朝廷實施軍墾制度,引起許多人的反對意見。最有力的一條就是遊民無組織無紀律,無法屯墾。反對者說:唐代以前,士兵與農民一體,所謂士兵本就是從農田中徵召去的,所以不難讓他們從事農墾。然而,“今之軍士,皆市井桀猾,去本遊惰之民,至於無所容然後入軍籍”,當代的士兵,全是些在社會上無非作歹、沒有出路的流氓無賴,這些人早就驕縱慣了,平常時日,軍官們也不敢強迫他們做不願乾的事,“是可使之寒耕暑耘者乎?”,要他們老老實實去種地,太不現實了。

    中央禁軍存在的這些問題,地方廂兵全都有。廂兵的本質,是禁軍挑揀剩下者,和自禁軍中退下來養老者,戰鬥力自然是更遜一籌。宋仁宗時代,朝廷財政吃緊,於是下令讓地方官府從廂兵中調人去做“役人”,這個口子一開,廂兵就更加不成樣子了。他們被地方官府或調去做買賣,或調去砍樹燒炭,或調去從事刺繡,或調去吹奏樂器,以至於同時代的蘇舜欽上奏說,這些廂兵“終日嬉遊市間”,以刺繡繪畫為業,實在是與軍隊二字完全掛靠不上。類似的情況到了南宋也沒有改觀,兵部侍郎李邴曾憤然對宋高宗說,廂兵們在給人抬轎子、玩雜耍、做跑腿,“所謂廂軍者,臣不知其所謂也”,所謂的廂軍,臣我實在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

    地方廂軍變成了這幅模樣,於是就有了《東都事略》裡所記載的“淮南宋江起為盜,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轉掠京東諸郡,官軍莫敢攖其鋒”;也有了後來的金軍長驅南下直抵汴京。

    不可用無業遊民和流氓無賴來構築國防,本是一個常識——戚繼光在《紀效新書》裡就說過,招兵時“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遊滑之人。……第一可用,只是鄉野老實之人”

    戚繼光懂的道理,行伍出身的趙匡胤自然也懂。他之所以做出與戚繼光相反的事情,是因為他願意犧牲軍隊的對外戰鬥力,來換取王朝的“百代之利”。而歷史的程序,證明了趙匡胤的制度設計是錯的。

  • 10 # 巍子分享

    宋朝的軍隊基本是歷史上戰鬥力最弱的,為什麼這樣說?這得和宋太祖有些關係,起初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時戰鬥力還是可以的,手下大將軍著實不少比如"義社十兄弟”。所謂“義社十兄弟”,即趙匡胤、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建國後,趙匡胤怕手下造反造成帝位不保,一手刨制了"杯酒釋兵權",從此國家“重文輕武"。北宋中後期戰鬥力下行愈發不可收拾,直接導致"靖康之恥。”宋朝是個奇怪的王朝,歷史文化名人不勝列舉,個人認為文化遺產傳世不少,可唯獨擴張疆域方面和軍隊戰鬥力是歷史上少有的短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現在永生有幾種腦洞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