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行若水拓展訓練向陽

    功與名,塵與土,不過一世一浮屠。善與惡,悲與歡,怎離落葉一念間。何人為成?何人為敗?終究只是歸滄海!歲歲難捱!!!

    得與失,驚與喜,不離乾坤福禍依。今與往,我與你。緣起緣落隨風去。天地為修,人和為道。菩提歸根燕歸巢,我自逍遙!!!

    禪與真我,眾生皆求。

    我與世事,皆為虛妄。

    無上真心,方悟事事。

    天地人和,喜怒哀樂。

    徒有虛表。淨己淨心。

    珍物惜緣,真善真美。

    紅顏易老,芳華俱散。

    心如明鏡,口吐清蓮。

    仁者樂水,智者樂山。

    山水之間,即為我心。

    我心將往,妄妄其言。

    心口如一,自在人間。

    孤雲野鶴一葉舟,浮沉隨浪任自流。

    邀影對月金樽舉,三杯兩盞共消愁。

    時光漫~

    夢迴千餘載,繁華今猶在。

    逝者芳華去,今有故人來。

  • 2 # 史萊姆計劃

    為什麼現在寫古詩詞的人越來越少了呢,因為古詩詞太過講究,所以大家都去寫現代詩歌了。

    現代詩歌多容易啊,隨便感慨幾句就是一篇詩歌。

    但古詩詞卻頗多講究,沒點水平還真寫不出好的來,現代人能寫出幾首打油詩就很了不起了。

    首先,聲調就是個問題。

    現代,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與去聲,也就是所謂的一、二、三、四聲,可古代,卻是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

    在詩詞的平仄中,現代的一、二聲為平音,三、四聲為仄音。

    可古代,只有平聲是平音,上、去、入聲都是仄音。而入聲,在現代已經分化成了一、二、三、四聲,所以,要想寫好詩,得先弄清楚哪些是屬於入聲字。

    再者,古詩又分古體詩和近體詩。

    古體詩還好,在隋唐以前,古體詩不太講究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篇幅等問題,用韻也寬鬆,不止可以換韻,還不限平仄。整篇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或雜言。

    近體詩就很講究了,它要求平仄、對仗和押韻,格律非常嚴謹。而且,近體詩只有絕句、律詩和排律三種,只能用同部平韻,且一韻到底不換韻。

    另外,就是詞。想寫詞,得先分清楚詞牌。

    律詩有四種格式,但詞的格式就不同了,如今流傳下來的格式總共有一千多個,而且詞牌之間,有時候幾個格式會合用一個詞牌,有時候,同一個格式又有好幾個名稱。要是記不住詞牌,得先把詞牌大全準備好。

    再者,詞牌早期是從曲牌因襲而來的,要是填詞更講究點,將音律融入創作中,那更是難上加難。

    當然,如果寫詩填詞不講究,上面這些可以完全無視。那麼,當你靈感出來,隨口拈上幾句,積累多了,說不定就能成為乾隆第二也不一定呢!

  • 3 # 東玉家的熊貓

    巧了,小編幾年前參與過這個話題的辯論。

    時代特色:

    王國維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凡一代有一代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朝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可見藝術表現形式是在不斷地發展與進步的,詩餘為詞,也有另一個方向:諸宮調(但是沒能成為主流),詞合樂,則成曲,每個時代,藝術形式都有它自身的侷限性,它順應時代而生,基於社會背景,展現人文訴求。

    漢朝之所以為賦,是因為楚辭與戰國縱橫家的言語特色。

    唐朝之所以為詩,得益於當權者的提倡。

    宋朝之所以為詞,是因為,教坊與歌樓的設立,為了適應當時統治者的娛賓遣興,歌舞昇平的需要, 使得歌詞更加普遍地發展,但是在這一期間,詞的文依舊受到唐詩的影響,側重於文而非曲。

    元朝之所以為曲,是因為在這個時期,國富民強,人人生活安定,社會當中有一個階層,他們不及貴族文人的雅緻脫俗,卻遠比鄉村農夫見多識廣,詞欣賞不來,因而更注重曲的創作,因此,元曲達到了頂峰。

    對於現代盛行小說和千字文章,並不是說現代沒有什麼人去寫古體詩詞了,相反,現在的創作數量也遠遠多於古代,現代的人口和受教育的群眾是古代的千倍萬倍,自然有很多人去寫,只不過我們所常見的是記敘等文章,這也是因為為了方便教育的普及推廣,對創作的難度進行了降低。相同的流量之下,平臺當然會優先推廣受眾面多的型別!!

    科技與意境碰撞(這就有意思了):

    舉幾個例子:

    1、明月幾時有?——45億年前

    2、借問酒家何處有?——百度地圖為你服務

    3、東邊日出西邊雨。——降水量水平分佈的不連續性

    4、小編一時間想不出許多……留給讀者自己補充。

    所有的意象都被科學給解答了,元芳,你怎麼看?

  • 4 # 我叫武燕麗

     現在最有意思的事就是寫詩了,作了幾首打油詩,發現湧現出大量的作者論詩,寫詩,談詩,說詩,戲詩,可以說大開眼界,長了不少知識,什麼五言七律,什麼平平仄仄,短短一首詩,大大的學問,但我還秉承觀點是熟讀為快,多讀幾首詩就有了大概輪廓,為什麼古詩有那麼多成就,而且寓意深刻,千古流傳,而現在的詩不像古詩那麼規格,當然近代詩也有很好詩,寫詩是不據一格的,或者說我們更喜歡更容易接受現代詩,但我還是更敬畏古人寫出了詩的精華,說破天花板,寫不出好詩還是自己不夠用功,但很客觀原因時代變化文字的演變,現在人們物質水平提高了,一百八十行,行行出狀元,不像古人只有作好文章才是維一的出路,必竟當飯吃的路千萬條,不一定寫詩,當然現在娛樂至上,寫詩也是文化修養,就別談詩,胡編亂造寫點東西就是詩,但是想像古人一樣把詩的精華寫出來很難,古人用沉澱歷練的文字孕養了一代又一代人,古人偉大的精神永遠值的我學習,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再高雅的東西似乎脫離不了低階趣味。其實我也想做幾首打油詩填補一下空白,但能靠寫詩混到飯吃的人,估計頹靡日子混到頭了,因為詩歌本身是吉祥物。

  • 5 # 使用者426994689849

    古體詩詞意境美,那是產生於慢節奏的農耕社會。

    在高度發達,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裡,古體詩詞遂漸消失,其蘊含的意境美,自然也消失了。

    神話故事是美麗的。但是,神話是人類處於童年時代的產物。

    飢餓中的人,讚美食物。大腹便便,腦滿腸肥的人,不會讚美食物…

  • 6 # 林樰熳倚樓看江湖

    我想可能有這麼一些原因:

    一、意境來自於環境,和古代相比,當代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也就失去了古詩詞意境的生存空間。

    古詩詞意境很美,大部分都依賴於風月雲雨山川等自然,花草林木魚鳥等風物,雕欄畫棟高樓等建築。

    這些東西當代也有,但是城市掩蓋了山川,電線切割的天宇,批量生產的高樓大廈鴿子籠似的,還有各種車輛,各種尾氣,各種機器的聲音,到哪裡去尋找唐宋的意境?

    二、韻律來自於語言,和古代相比,當代語言體系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也就失去了古詩詞語言的生存空間。

    古詩詞是以古文為基礎的,新文化運動以後,古文成為稀有語言近一個世紀了。再加上各種舶來語言、網路語言的興起,習慣了快餐文化的人們已經沒有耐心去品味一首不能一眼看懂的詩了,所以它很難進入大眾的視野。

    三、內容來自於社會,和古代相比,當代社會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也失去了古詩詞原有的主題空間。

    古詩詞中,唐詩以建功立業為主要思想,所以以氣勝;宋詞以宴樂離思為主要內容,所以以意勝。但是他們大多表現的是上流社會官宦或將領等人的現狀和志向,極少有普通人寫的普通詩詞。就是稱之為寫史詩的杜甫,也是見過皇帝的人。所以古代很少有真正平民的詩。

    當代社會各行各業都振興,男女各佔半邊天,飛機動車到處連。社會分工、人生理想、人際觀念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古詩詞中常見的邊塞詩、宮廷詩、閨閣詩、思婦詩、棄婦詩等等,都已經失去了他們的生存空間。

    最後,古詩詞還有一個特點,抒發個人情感,細膩、溫婉、含蓄,尤其如《無題》一類,當代讀者願意去猜度李義山的心事,因為他是千百年的明星,卻很少有人願意去研讀一個無名的陌生人的屈曲心路。人們或許更願意去學習一些有用的東西。

    以上種種,我想都是古詩詞在當代被打入冷宮的原因。

  • 7 # 戰友小盧

    現代人總是不能靜下心來,物慾橫流的年代,更沒有時間和心情欣賞優美的詩詞這個其實應該換成現代年輕人總是不能靜下心來讀書。因為讀書這個行為也是有時代感的,你看到身邊很多讀書的人,要不是老人,要不就是自制力很強的人,還有就是行業內有一定建樹的人群。但是大部分人對於書已經慢慢脫離了。其實是有一些原因的。

    1、詩詞內容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讓人讀的比較拗口,還有就是難以理解,你可以看到很多年輕人,看書看的故事書,小說會更多一些,電視劇也是熱門小說改編,還有小說改編的遊戲,但是學術類的很難讓大眾介紹,但是一些以故事型別的經濟學,社會學,還有其他學術類的資料,也是非常暢銷的,這一點也是很好的證明了。一句話綜合,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愛讀書,是書不好讀。

    2、身邊的干擾因素態度了,出了上班的一段時間,因為工作的壓力,你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其餘時間,你都會被身邊的事情吸引注意力,比如一個動靜,一個時間段,或者是朋友的邀請,新聞,微信等等,一個生活中的習慣,導致你的注意力並不是很集中,如果要解決類似的情況,給大家推薦一個軟體,叫番茄鍾,大家可以瞭解一下。

    4、環境影響

    這個環境不是上一個環境,不是很多人和事打擾你,而且你沒有一個讀書的環境,身邊人很少人讀書,你沒有參考,也沒有人給你分享讀書的樂趣和內容,久而久之你對讀書也缺乏了積極性,讀書館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為大家都在看書,你也會不由自主的拿起一本書來看看。

    4、自我感覺良好

    我覺得這個原因是最重要的,因為你沒有感到知識匱乏,你沒有一種缺乏知識就被淘汰的慌亂,如果你心裡有一些壓力,知道自己知道的東西很少,你好像增加一些可能性,上升空間,這些壓力會讓你拿出一些時間來看看書,吸取知識,因為這些促使讀書的動力,遠超以上其他4點原因。

  • 8 # 百味寫春秋

    這個話題提的很現實,也很實在。必須承認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很多傳統的東西也都在潛移默化中、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轉變。比如:寫詩、讀詩的就比看網文的和看短視訊的少的可憐,聽相聲的怎麼都幹不過看小品的,看戲曲的咋都比不上看電視劇的……

    這些都是社會發展的現實存在,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必然。但是,傳統的東西也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因為沿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像血液一樣,一直流淌於中中國人的骨髓之中,延綿不停的影響著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說,詩歌詞賦自有它的魅力所在。“愛我所愛,不亦樂乎”!

    記得在南國書香節上,中國“第三代詩歌”代表詩人于堅,還有南韓當代著名詩人李晟馥有些話語,很有新意、很有意味。在這裡與大家分享,並用於回答提問者。

    1、詩者于堅說

    在我看來,詩人的身份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外在的,是我們和外在世界所發生的世俗的關係。比如我年輕時當過10年的工人,1979年考取了大學,當了20年的編輯,最近又去教書……這是我世俗的身份。詩人作為一個人,是通過這個身份來和這個世界發生關係的。作為人,如果想逃離人生的無意義和庸俗,應該還有一個內在的靈魂的身份。我內在的身份是詩人。這個內在的身份使我和世界發生關係的時侯採用詩歌的角度。內在身份主要是使你

    擺脫生命的無意義狀態。如果你不想活的無意義,詩歌可以幫助你抵達另一端。

    為什麼這個時代大家覺得越來越庸俗?因為懂詩的人越來越少。現在社會的特點就是把一切東西變得量化。但是,詩歌永遠指向無,詩歌是和神的對話,通過詩歌,每個人都去做一個純粹的人,最高目標是聖人。

    2、南韓詩人李晟馥說

    我從七十年代開始搞文學創作,對我來說,唯一的問題是“人沒有詩歌也能生存下去嗎?”這個問題,現在看來非常可笑。但是,就是這個問題帶著我一直走到現在。對於我來說,詩歌代表真善美,如果沒有詩歌,我沒辦法走到現在,也沒辦法解釋生活、生命為何會這樣。

    詩歌與生產無關,它是對生命的一種解釋和一個途徑。我從事教學工作多年,教了18年的法語詩和12年的文藝創作課程,但是,寫詩和教學生寫詩是完全相悖的兩件事。

    教學生寫詩,是告訴他們,詩是什麼樣子,詩的結構是什麼樣子。但是,寫詩就如同在迷霧中行走一樣,無法明確地表達。所以,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詩歌和人生是一樣的,非常茫然,也很短暫。雖然知道從哪裡出發,但是永遠不知道終點在哪?

    詩歌不是用腦子來寫的,而是用身體來寫的,光想是想不出來的。

    結語

    李晟馥對讀詩與不讀詩,他這樣比喻:不讀詩就好比一個人站在一堵牆面前,眼前黑漆漆的。如果讀詩則好比那個人頭上戴了一盞礦燈,可以看見前方,儘管說照亮的範圍是有限的。

    我覺得,如有人問詩歌到底怎樣?就像問人生到底怎樣一樣。

    解題至此。文中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 9 # 沉於古詩

    首先我得要糾正下:古體詩一般指唐朝以前的詩,近體詩(也就是格律詩)是在唐朝逐漸形成的。

    如果沒猜錯的話,題主應該問的是古代詩吧,就是區別於現代詩(白話文寫的詩)的一類。

    1、為什麼現在沒人寫?

    這個問題其實也不對的,就我經常關注的人裡面很多都寫格律詩的,而且產量還非常大。

    我剛才回答上一個問題,也即興寫了一首七言絕句,請看:

    後海無人雨打舟,

    白珠點點傘空愁。

    咖廳閒坐中年客,

    見水成簾淚自流。

    2、為什麼傳唱的很少?

    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現代人寫詩水平不夠。

    確實良莠不齊,但是高水平的詩人真的不少,如果題主有心,可以關注下每年的詩歌大賽,每年都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我記得印象比較深的有一句:

    春階千疊如琴鍵,

    又把流光彈一回。

    之所以優秀作品傳唱的少:

    1)現代藝術範圍太廣,歷史發展到如今,文學藝術已經百花齊放,詩詞曲藝,小說散文,都有人創作和欣賞。

    不可能像唐朝那樣,只重視詩歌這一種文體,所以傳唱度自然會大打折扣。

    2)當代人創造的詩歌,很有可能在後世才能體現出真正價值。如果從未來的角度看現在,也是文學大爆發的年代,如此多的詩歌作品需要後世的人去挑選整理。

    就像,《唐詩三百首》是清代孫洙所編。

  • 10 # 山人393

    這個說法比較片面。從網上瀏覽可知,現在寫古典詩詞的人並不少,甚至大有暴發之勢。問題在於:現在寫或學寫古典詩詞的人不少,但寫出好作品的寫出經典作品的人卻不多。

    我想原因在於:一是今人多浮躁,太急功近利。詩詞是一門高尚高深的文學藝術,不只需要較高的文化修養,還需要具備諸如道德修養、性情沉澱、審美取向、三觀融世、現實處境等多方面比較成熟的素養。修養不夠,素養差,只能寫出膚淺的文字,或人云亦云,或拾人牙慧,或湊字成句的空洞無物東西。二是當下風氣使然,快餐文化盛行,造成人們求快輕浮,不注意學習,不注重陶冶,不加強磨礪。三是許多愛好者對詩詞的專業知識學習不夠,詩詞格律、押韻、修辭、遣詞造句、鍛造煉句、語法、篇章架構等都有其科學性和規律性,只有認真學習熟練掌握了,才能熟能生巧,運用自如,寫出人人目下皆有人人筆下皆無的佳作。四是詩詞雖然是高深的藝術,但離不開作者的個人性情。詩詞的意境與審美追求等都與個人性情有關。所謂“憤怒出詩人”、“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都離不開作者個人性情與命運的碰撞。敢於直面現實敢於表達性情勇於與命運相抗爭,才能寫出好詩詞。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國家的大力提倡,央視和各地媒體的大力宣傳倡導,古典詩詞目前已呈復興之勢。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有更多的如“經典詠流傳”等好節目問世,從而推動古典詩詞的創作與經典佳作的傳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麥麵包冷藏發酵家常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