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瞭解和研究歷史,都是基於古人留下來的文書和線索,根據歷史發展規律加以推測和揣摩的,並不可能完整的將古人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鴻門宴的原型出自於司馬遷寫的《項羽本紀》,它曾出現在我們的高中課本中,文中把項羽寫得有情有義、忠厚莽夫,而將劉邦刻畫成心機小人。所以,當初還為四面楚歌的項羽惋惜過,恨其不肯過烏江的人們,喜歡項羽更甚於劉邦。而真實的鴻門宴中,並非如此。
先來說一說,我們學過的課本中,也就是司馬遷筆下的鴻門宴。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滅秦入關,駐守霸上,擁兵十萬;項羽稍後入關,駐守鴻門,擁兵四十萬。項羽入關後,范增就進言可趁機消滅劉邦,稱關中王。他的叔父項伯聽聞此事,連夜告訴自己的好朋友張良,相勸張良逃命,結果張良引項伯去見劉邦,劉邦良言利誘,終於勸服項伯,讓項伯回去當說客,稱劉邦沒有稱王的意圖。第二天,劉邦就應項羽之邀,帶張良、樊噲赴宴,笑臉相迎。宴會上,范增示意項羽殺劉邦,項羽視而不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又被項伯對舞掩護,沒法得逞。張良見勢不妙,召勇士樊噲入賬。項羽見樊噲心生喜歡,賜酒賜肉,並無殺劉邦的意思。在眾人的言語下,項羽徹底消除了對劉邦的戒心,劉邦得以回到霸上。
現實歷史中,劉邦最終為什麼能在鴻門宴中逃過一劫,而後又為什麼能以少勝多打敗項羽,在關中稱王呢?這個要說到劉邦入關之後所做的事情,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詳細記錄了,劉邦入關之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而且他先到達京城並沒有入住咸陽宮而是駐紮在霸上,秦王子嬰免死,各級官吏照常管理,宣傳自己的管理政策,迅速安撫了關中情緒。而項羽入關後,與眾將商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項羽為了確保入關之後,恐秦剩餘勢力的反抗,於新安城南殺秦卒二十餘萬人,所以咸陽城內百姓無不恨項羽的。再者,誰先入關便可成關中王這一規定,本來就險項羽於不利,若殺劉邦,則為世人所不齒,諸多客觀因素使項羽難於稱王。劉邦也正是全面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才敢欣然赴會的。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但在後人看來,勝利者亦是歷史選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
我們現代人瞭解和研究歷史,都是基於古人留下來的文書和線索,根據歷史發展規律加以推測和揣摩的,並不可能完整的將古人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鴻門宴的原型出自於司馬遷寫的《項羽本紀》,它曾出現在我們的高中課本中,文中把項羽寫得有情有義、忠厚莽夫,而將劉邦刻畫成心機小人。所以,當初還為四面楚歌的項羽惋惜過,恨其不肯過烏江的人們,喜歡項羽更甚於劉邦。而真實的鴻門宴中,並非如此。
先來說一說,我們學過的課本中,也就是司馬遷筆下的鴻門宴。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先滅秦入關,駐守霸上,擁兵十萬;項羽稍後入關,駐守鴻門,擁兵四十萬。項羽入關後,范增就進言可趁機消滅劉邦,稱關中王。他的叔父項伯聽聞此事,連夜告訴自己的好朋友張良,相勸張良逃命,結果張良引項伯去見劉邦,劉邦良言利誘,終於勸服項伯,讓項伯回去當說客,稱劉邦沒有稱王的意圖。第二天,劉邦就應項羽之邀,帶張良、樊噲赴宴,笑臉相迎。宴會上,范增示意項羽殺劉邦,項羽視而不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又被項伯對舞掩護,沒法得逞。張良見勢不妙,召勇士樊噲入賬。項羽見樊噲心生喜歡,賜酒賜肉,並無殺劉邦的意思。在眾人的言語下,項羽徹底消除了對劉邦的戒心,劉邦得以回到霸上。
現實歷史中,劉邦最終為什麼能在鴻門宴中逃過一劫,而後又為什麼能以少勝多打敗項羽,在關中稱王呢?這個要說到劉邦入關之後所做的事情,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詳細記錄了,劉邦入關之後,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而且他先到達京城並沒有入住咸陽宮而是駐紮在霸上,秦王子嬰免死,各級官吏照常管理,宣傳自己的管理政策,迅速安撫了關中情緒。而項羽入關後,與眾將商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項羽為了確保入關之後,恐秦剩餘勢力的反抗,於新安城南殺秦卒二十餘萬人,所以咸陽城內百姓無不恨項羽的。再者,誰先入關便可成關中王這一規定,本來就險項羽於不利,若殺劉邦,則為世人所不齒,諸多客觀因素使項羽難於稱王。劉邦也正是全面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才敢欣然赴會的。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歷史總是勝利者書寫的,但在後人看來,勝利者亦是歷史選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時勢造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