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星火文娛天地

    慈禧太后雖然執掌晚清統治大半邊天,但是清朝的統治已經到了晚期了,從乾隆皇帝往後清朝的統治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到了慈禧這,已經是清朝的末期了,再加上當時外國侵略者不斷地入侵,外面的農民起義不斷興起,可以說是內憂外患,忙著處理內外的這些麻煩事,就算心裡面一萬個想法想當皇上,那也只是想想而已,距離實現真的還有很遠的道理。

    阻礙慈禧太后稱帝的原因有下面這幾個:

    第一,相比於唐朝時期的開放,清朝人的思想可就保守的多,程朱理學在宋朝時期逐漸形成,女人的地位再一次下落,“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樣的思想幾乎已經深入人心,這個時候,就算是慈禧這種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為,公開倒行逆施做女皇,這是慈禧不敢稱帝的思想根源。因此,封建社會輕視女子的社會風氣便成為了慈禧太后登基稱帝的最大輿論和心理障礙。

    第二,清朝後期,是中國封建專制發展的最高峰,此時的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格格不入,但是基於自身貧弱的國家實力,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的時候,只能是任人宰割,此時的西方幻想的是藉助中國廣闊的市場發展自由通商,他們顯然不願意讓慈禧這樣一個封建守舊的老孃們來管理整個中國,所以,限於西風的壓力,慈禧也不敢貿然登基執政。

    第三點,在這種黑暗壓抑、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之下,當時掌權的慈禧太后應對手底下頻頻發生的農民起義都來不及,搞的是身心俱疲,自然也沒有什麼心思和精力去給自己穿上皇袍,登基稱帝。

    第四,其實除了慈禧,後宮還有一個勢力不凡的人,那就是慈安太后,她和光緒皇帝是不會眼看著慈禧登上皇位的,在顧命大臣被整死以後,其實慈安和光緒勢力成為清廷中壓制慈禧勢力的唯一砝碼!

  • 2 # 信諾物流

    我認為慈禧沒有稱帝的野心。為什麼這麼說呢?

    慈禧臨終遺言說:1、後宮不得干政。2太監不得干政。3、立溥儀為帝。權監干政在大清一朝基本不存在。關健是第一條,自己幹了一輩子政而不提倡後宮干政,雖說有當面一套背後一套之嫌,看出來她對後宮干政還是深惡痛絕的,由此推理,稱帝就更不用說了。

    1861年,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垂簾聽政,和議政王奕忻叔嫂共治天下二十年,同治帝1873—1875年雖然短暫執政兩年,大權還是掌握在皇太后手中,執政時間基本忽略不計。1881年,慈安駕崩,慈禧一個人乾綱獨斷,一言九鼎。1884年,甲申易樞,洋務派領袖奕忻下臺,換成光緒的父親聽話的醇親王奕譞,慈禧名為皇太后,實際上乾的就是皇帝的活,這也標誌著慈禧專權統治的開始。

    宮廷政治就是獨裁者的政治,慈禧有很多機會、很多借口很容易效法武則天改朝換代,江山易主,但慈禧終究沒有走出那一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她的獨生子同治帝早夭,而她再沒有其他子嗣繼位,母親接兒子的班在倫理上總也說不通吧。同治帝19歲駕崩後,因為無後,做為皇太后為了繼續垂簾聽政,把和她血統最近的親外甥載湉(醇親王奕譞之子)過繼給自己為子,承繼同治帝大統,也算是後繼有人了。光緒帝即位後,慈禧繼續幹老本行—垂簾聽政,直到1889年歸政光緒帝,退居二線頤和園養老,但軍國大事仍舊是她說了算,依然是實際最高統治者。1898年,慈禧發動了她人生的第三次政變—戊戌政變,軟禁光緒帝於中南海瀛臺,再一次走上前臺,直到1908年去世。

    慈禧貴為老佛爺當國47年,

    牝雞司晨,鮮有政治對手,不當皇帝也罷了,同光哥倆執政時期難道不是慈禧時代嗎?和曹操類似,慈禧在歷史上的權力、地位、尊榮遠勝曹操,不是嗎?

  • 3 # 若水話文史

    慈禧太后執政47年,稱帝的野心當然是有的,加之唐朝又有武則天活生生女皇登基的例子,而且當時清朝的政權把控在慈禧手中,若說她不想稱帝,我想大概也沒有人相信吧,至於為什麼沒有稱帝?我猜可能還是清朝的內憂外患有關係吧。

    慈禧出生於1835年11月29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次年晉封懿嬪。1856年生皇長子愛新覺羅·載淳,晉封懿妃,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並稱聖母皇太后。奪取政權。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慈禧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禧太后去世。

    一般情況,各朝皇帝生前即為自己選擇陵址,在位期間即動工修建。死在皇帝之前的皇后與皇帝一併合葬於帝陵內,而死於皇帝之後的后妃另起園寢,附葬於帝陵旁,前面冠以皇帝陵的名號,以示隸屬。同治十二年三月,慈安、慈禧兩位皇太后在親自確定普祥峪、菩(普)陀峪為“萬年吉地”後,即在宮廷內部就兩陵的規制進行了討論。總體上仿泰東陵,地宮仿慕陵,陵寢門照昭西陵的三座門式樣,並建神道碑亭。

    然而,慈禧並不甘心。光緒二十一年,慈禧不顧當時內憂外患,國庫空虛,以“年久失修”為由,對其陵墓重新大規模修繕,對其主體建築全部拆除重建,重建工程歷時十三年之久。工藝之精,靡費之巨,不僅大大超過了慈安陵,居清後陵之首,就是在整個清代陵寢中也是獨一無二的。據統計,至兩陵竣工時,慈安陵用白銀二百六十六萬五千多兩,慈禧陵用白銀二百二十七萬兩。而慈禧陵重建時靡費,實在難以統計,僅貼金一項,就用了黃金四千五百九十二兩一錢四分三毫。慈禧雖然比慈安在資歷上低二級,但作為同治帝生母,使她得與慈安並列垂簾。在陵寢修建上,兩陵幾乎如出一轍,規制相同。

    但是在慈安死後,慈禧再次大肆翻修陵墓。對隆恩殿及東西配殿一律採用楠木及珍貴的黃花梨,採用和璽彩畫,全部貼金。此外,“龍鳳呈祥”是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而貴為“天子”的皇帝認為自己是龍的化身,於是龍鳳呈祥在宮殿建築裝飾上屢見不鮮。

    但龍是主體,鳳是點綴,鳳因龍而美麗,龍因鳳而雄健。慈禧別出心裁,在陵寢建築的裝飾上把龍鳳的位置顛倒了過來,不可謂不獨特。

    慈禧陵大殿周圍石欄杆的抱鼓石,鼓面上雕刻的是一隻殿翅欲飛的雲鳳,立於山石之上,俯首下看。鳳的下面有一條蛟龍出水,昂首仰望上面的綵鳳,“鳳引龍追”,興致盎然。慈禧陵大殿月臺前,還有一塊陛階石,也是鳳在上龍在下,雕工精美。陛階石採用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鳳與龍的姿態生動優美,玲瓏剔透,栩栩如生,堪稱石雕藝術中的精品。

    慈禧太后她陵寢建築上“鳳在上,龍在下”獨出心裁的構思,正是對傳統“男尊女卑”的一種挑戰。慈禧之所以把她的陵寢修建得比皇宮都豪華,很顯然,她認為自己就是皇帝,只不過她沒有改弦稱帝而已。

    一、內憂:滿漢矛盾、農民起義導致清朝統治搖搖欲墜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的第二年,咸豐帝於承德避暑山莊病死,遺詔立同治為皇太子,繼承皇位。同時任命載垣、端華、肅順、景壽四位軍機大臣和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稱“贊襄政務王大臣”,為了牽制大臣的權利,也為了防止慈禧干政。權力慾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於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而這次政變也證明了慈禧並不是一個甘於擺弄的人,她對於權力的追求甚至超過了男人,這個時候雖然慈禧掌握了最高權力,但是並沒有穩固下來,因為國內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當時國內有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等接二連三的上演,慈禧也是焦頭爛額,不過通過重用漢臣如曾國藩、李鴻章等,將起義一一鎮壓,暫時穩定了清朝的統治。

    後同治去世後,上臺的光緒帝並不甘心慈禧一直執政,一直跟慈禧對著幹,而且光緒還發起了戊戌變法,最終被慈禧發動政變取消了戊戌變法,光緒皇帝也被囚禁,於光緒三十四年,在極端抑鬱和悲憤中飲恨而死,終年38歲。

    除了清政府內部王公貴族之間發動的各種政變,在外也有向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勢力的興起。

    二、外患:外國侵略和外國對光緒的同情導致慈禧不敢輕舉妄動

    而此時的中國,已經走向了陌路,當時的列強也正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國。歐美列強對於在中國的利益一直不斷的擴大,除了光緒時期的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進北京等一些列的戰爭,導致慈禧也沒有時間去鋪路稱帝。

  • 4 # 飛哥說史

    提起歷史上極有名氣、頗具傳奇色彩的慈禧,恐怕哪個中中國人都能說上兩句,沒有人會對她多陌生。在這位老佛爺駕鶴西去之後,便有了那個諡號——孝顯欽太后。

    這位太后是葉赫那拉氏一族的人,清代的皇太后,也就是咸豐皇帝的皇妃,亦是同治皇帝的親生母親。慈禧在入宮之前,家世也是相當得不得了,是正兒八經的滿族八旗女子。她出生在京城滿洲鑲藍旗中,這家世世代代都是官員,是絕對的世襲世家大族。

    與此同時,慈禧在皇帝變更、自己地位上升的這一關節點上還搞了個大事。

    她和恭親王聯合謀劃了辛酉政變,並且一舉剷除了反對、妨礙自己的由咸豐帝遺留下來的顧命八大臣勢力。除此之外,慈禧幹起了垂簾聽政的大事,一同和她參與這件事的還有慈安。外人常常稱呼她為“慈禧太后”、“西太后”、“聖母皇太后”。

    一九零八年11月15日,這位手腕狠絕的慈禧太后因病去世。

    那麼,可能就要有人問了,既然慈禧她有雄心,有手段,並且還真正掌權了那麼長時間,為什麼不自己加冠稱帝呢?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說說這一段慈禧和清朝權力之間的故事。

    第一,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中國的古代,社會等級之間的隔絕是非常嚴重的,這種秩序非常嚴格。從漢朝起,歷史中一直強調的三綱五常就將女性狠狠地壓在了社會的下層。女性的社會地位在宋代之後又一次的下落,並且理學這一新的思想體系出現,在它之後便形成了一系列嚴格的封建禮教系統。

    於是,在清朝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一折極端錯誤的認識在社會中極為流行。因此,這種輕視女子的社會風氣便成為了慈禧太后登基稱帝的最大輿論和心理障礙。

    第二點,到了清代後期,中國五千年來逐漸完善的中央集權專制在這時達到了最高點,這一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強化,然而這種高度集中的體制卻也減慢了中國近代進步的步伐。那時候已經不再擁有世界強國風度的中國是封建落後的,是任人宰割的。

    西方列國的勢力對中國的干擾越來越大,不僅如此,國內各地人民反抗清廷的鬥爭也越來越多。滿族人的統治在這個新舊交迭的時代顯得格外微弱。

    而且,在這之後不久就發生的由於鴉片引發的戰爭,它在封鎖國門之後首次打開了已經很長時間不曾開放過的大門。隨後,一張接著一張的讓中國人臉面掃地的條約接連簽訂,已經完成近代化的西方國家的瘋狂壓榨和掠奪,這接二連三的變故讓腐朽落後的清政府應對不及。

    除此之外,封建帝制和中國長久存在的落後的社會制度在全世界邁步向文明的浪潮中顯得尤為扎眼,這種不符合當時時代潮流的落後的歷史殘留物勢必會被時代淘汰,被人民推翻。也正因為這樣空前絕後的社會背景,慈禧太后稱帝不會再有人買賬了。

    還剩下一點人為原因,但卻不能不提。就是在前文中我們所說的,和慈禧太后一同幕後執政的還有一位太后——慈安。

  • 5 # 煮酒論文史

    感謝提問,我來回答!

     

    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中,觸及到權利巔峰的女人很多,但是能真正稱帝的只有武則天一人。近代中慈禧太后的權利實際上和皇帝沒有兩樣,她掌控了整個國家的實際權利。但是慈禧沒有稱帝,原因有三。

    1、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傳統這個概念一直伴隨著發展,在封建社會中“父系氏族”一直是歷史發展的主旋律,中國自古就是男尊女卑,大到國家,小到家庭,男性才是真正的主宰者,皇帝更是隻有男性來當,當然,武則天除外。

    2、 性格決定命運。慈禧的性格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相似,一生生性多疑,並且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對於權力有著強烈的慾望,掌控權力不擇手段。但是,慈禧對於權力比較務實,只要能掌控權力就行,對於名望稱謂不是感興趣,不貪圖虛名,只求務實。另一個方面,慈禧的能力不足以勝任皇帝一職,這點她自己也很清楚,能力不匹配; 只要手中能掌控權力,實行自己的意願來辦事,其他的鍋自己可不能背,不能出現問題而授人以柄。

    3、 清朝末期的政治環境不允許她稱帝。首先,清朝自入關以來就有很嚴格的組訓,那就是後宮不得干政,這點很重要,要知道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祖訓就是法律,人人都要遵守。對於廢帝自立,在清朝,即使是最忠實於慈禧的榮祿也不敢冒著這天下之大不韙。其次,當時的清朝國力空虛,列強紛紛瓜分中國,列強在華的代理人只要能符合他們的意志來得到財富就行,他們不允許中國政權更迭給自己帶來不穩定的財富來源。 在一個從慈禧當時所處的地位來說,清朝是內外交困,政局極度不穩,慈禧應付不斷的農民起義以及外強侵略已經疲憊不堪,哪還有精力心思去搞這個“皇帝”的虛名,要冒這麼大的風險去爭一個虛名,顯然是沒必要。

     

    所以,綜上所述,慈禧沒有稱帝的野心。

  • 6 # 北大賢學長

    謝邀,這個問題可以肯定回答,想但卻不能,請看個人淺見!

    慈禧25歲的時候就成為大清的最高統治者,雖然沒有像武則天一樣成為皇帝,但她卻比武則天執政更早。不同於武則天,在慈禧執政期間清政府軟弱而又無能,不斷的被西方列強欺凌、剝奪。1908年,73歲的慈禧終於再無力氣管理朝政,病危的慈禧吃下了人生中最後一劑中藥。

    我們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慈禧太后是清朝的最後一個實際統治者。在慈禧太后統治的歷史上,我們國家與外國列強簽訂了許許多多的不平等條約,可以說,慈禧太后對待外交事務的一貫的軟弱政策使得近代中國蒙受了幾千年未有的奇恥大辱。

    在慈禧太后的統治期內,甚至還發生過舉國震驚的中國向世界列強宣戰的事件。這也直接導致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爆發,中國陷入了更加被動的境地。慈禧太后一直不敢稱帝,原來這才是她的顧慮之處!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皇帝,她憑藉著過人的政治手腕一手開創了武周王朝。慈禧太后是晚清的實際統治者,與武則天相比,她的政治手腕的強硬程度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不敢效仿武則天稱帝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清祖制規定,後宮不得干政。慈禧太后掌握著中國朝政四十多年,無論是誰都看出來了慈禧已經違背了祖宗之法,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看破不說破。慈禧太后也明白這一點,當年辛酉政變的時候,慈禧無時無刻的不提心吊膽,如果自己稱帝了,違背了祖宗之法不說,恐怕自己以後別想睡上一個安穩覺。

    第二,皇位的繼承者眾多,根本輪不上慈禧。要知道,大清朝自打建國以來皇族兄弟對於皇位的爭奪戰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些人明面上稱兄道弟,噓寒問暖,其實在背地裡都恨不得弄死對方。這些人的爭鬥已經很是激烈了,慈禧太后為什麼還要在碰這缸渾水呢?在一旁看著他們爭鬥,自己從中漁利,這才是官場之道

    第三,慈禧太后沒有子嗣,唯一的同治皇帝還英年早逝。萬一自己哪天過世了?這大清的江山豈不是還要還給愛新覺羅?這筆買賣太過於冤枉,自己還是不要犯傻的好。

    所以說,慈禧太后不打算稱帝,肯定是有她自己的小算盤的。

    在慈禧臨終前,慈禧留下了這樣一句遺言:“女人不可再幹預朝政,更不可讓太監擅權。”說完,慈禧便永遠的閉上的了眼睛。慈禧這遺言一出,馬上便引來一團迷霧,慈禧一生執政47年,為何死後留下遺言不讓女人干預朝政?

    慈禧是個聰明的女人,她堅定、自負,無數的的大清重臣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李鴻章、曾國潘、袁世凱都是她手下的得力干將。慈禧心裡很清楚,自己能執政47年,全靠這些人的幫助,而大清的命運也將會因她而徹底葬送。自己掌管清朝47年,卻給後人留下一個千倉百孔的世界,一個幾歲的孩子繼位又能撐的了幾年呢?

    其實早在咸豐去世之際,咸豐就曾留下遺言,如果慈禧不能安分守己,就讓她隨我而去。在咸豐的遺言裡清楚的寫到“女人不可信之”,雖然他一生荒淫無道,但是面對老祖尊的江山他也不得不慎重。而慈禧最終的失敗也正應了咸豐遺言。

    說實話,慈禧也確實是一個出眾的女人,智慧、豁達,但是這並不能掩飾一個女人身上的不足,她見識短、心眼窄。權力始終都是男人的世界,再強的女人也要依靠男人才能生存,即使你獨攥大權,也還得有男人給你撐腰。沒有了李鴻章,沒有了曾國潘,慈禧又能算得上什麼呢?

    不僅僅是在中國,即使放眼全世界,男人掌權也都比女人更加名正言順。在執政的47年裡,慈禧深深的體會到女人執權的脆弱與無力,即使她有超越常人的智慧與能力,但男人與女人的差距永遠都擺在那裡。為了能讓自己更像個男人,慈禧讓光緒稱她“親爸爸”,可見在她執政期間就早已體會出女人執政的力不從心。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男權社會,政治一直都是男人們的舞臺,即使是當年武則天在去世的時候還“去帝號稱大聖皇后。”慈禧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雖掌握了大清最高權力,但卻把大清搞得面目全非。作為女人,她無法向康熙、乾隆那樣的皇帝一樣與大臣們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國家有難更加無法掛帥出征。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慈禧在臨終前遺言也徹底反應出她一生的不作為。回想47年來,除了享受榮華富貴之外,自己又幹成功什麼呢?雖說榮華富貴是每一個人所追求的,但以此葬送一個國家又豈不是歷史的罪人呢?

  • 7 # 獨唱者

    慈禧有沒有想過稱帝,肯定有!平常如我,也曾經幻想過假如自己是皇帝會如何,掌握最高權力的慈禧怎麼可能會沒有設想過這個可能呢?但她有沒有真正去運作過帝位,答案也很明確,沒有!

    其實在宋以後,封建帝制已經越來越趨於穩定,到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封建體制下政權的執行和過度都趨於平穩。這期間除了皇族內的朱棣通過兵變奪過一次皇位之外,篡位的事例再也沒有出現過,而清初多爾袞和鰲拜這樣的權臣也只是短暫出現,其它時間也未出現過亂臣賊子。少數的這幾個例子否定不了整個大的事實。

    這期間宋明理學也為封建體制的維繫找到了更好的理論支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級制度深入人心,我不得不說這是宋朝統治者重視知識分子所帶來的豐厚回報。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慈禧稱帝不一定能夠得到支援,另外慈禧當時掌控了所有的權力,她也無需通過稱帝來為自己帶來更多的權力和利益,那麼何必在乎那個名分呢?

  • 8 # 匹諾曹jun

    謝邀:提起歷史上極有名氣、頗具傳奇色彩的慈禧,恐怕哪個中中國人都能說上兩句,沒有人會對她多陌生。在這位老佛爺駕鶴西去之後,便有了那個諡號——孝顯欽太后。

    與此同時,慈禧在皇帝變更、自己地位上升的這一關節點上還搞了個大事。

    她和恭親王聯合謀劃了辛酉政變,並且一舉剷除了反對、妨礙自己的由咸豐帝遺留下來的顧命八大臣勢力。除此之外,慈禧幹起了垂簾聽政的大事,一同和她參與這件事的還有慈安。外人常常稱呼她為“慈禧太后”、“西太后”、“聖母皇太后”。

    一九零八年11月15日,這位手腕狠絕的慈禧太后因病去世。

    在後人的眼裡,清朝這一王朝從一八六一年到一九零八年之間的真正掌權者就是慈禧太后。甚至會有很多人給她戴上了“清代無冕之女皇”的大高帽子。她實際把握清朝政權的時間有四十七年,這一執政時間在清代的歷史上僅僅是比康熙和乾隆的在位時間少的。

    那麼,可能就要有人問了,既然慈禧她有雄心,有手段,並且還真正掌權了那麼長時間,為什麼不自己加冠稱帝呢?接下來,我們就好好說說這一段慈禧和清朝權力之間的故事。

    第一,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中國的古代,社會等級之間的隔絕是非常嚴重的,這種秩序非常嚴格。從漢朝起,歷史中一直強調的三綱五常就將女性狠狠地壓在了社會的下層。女性的社會地位在宋代之後又一次的下落,並且理學這一新的思想體系出現,在它之後便形成了一系列嚴格的封建禮教系統。

    於是,在清朝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一折極端錯誤的認識在社會中極為流行。因此,這種輕視女子的社會風氣便成為了慈禧太后登基稱帝的最大輿論和心理障礙。

    第二點,到了清代後期,中國五千年來逐漸完善的中央集權專制在這時達到了最高點,這一制度得到了空前的強化,然而這種高度集中的體制卻也減慢了中國近代進步的步伐。那時候已經不再擁有世界強國風度的中國是封建落後的,是任人宰割的。

    西方列國的勢力對中國的干擾越來越大,不僅如此,國內各地人民反抗清廷的鬥爭也越來越多。滿族人的統治在這個新舊交迭的時代顯得格外微弱。

    第三點,在這種黑暗壓抑、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之下,當時掌權的慈禧太后應對手底下頻頻發生的農民起義都來不及,搞的是身心俱疲,自然也沒有什麼心思和精力去給自己穿上皇袍,登基稱帝。

    而且,在這之後不久就發生的由於鴉片引發的戰爭,它在封鎖國門之後首次打開了已經很長時間不曾開放過的大門。隨後,一張接著一張的讓中國人臉面掃地的條約接連簽訂,已經完成近代化的西方國家的瘋狂壓榨和掠奪,這接二連三的變故讓腐朽落後的清政府應對不及。

    除此之外,封建帝制和中國長久存在的落後的社會制度在全世界邁步向文明的浪潮中顯得尤為扎眼,這種不符合當時時代潮流的落後的歷史殘留物勢必會被時代淘汰,被人民推翻。也正因為這樣空前絕後的社會背景,慈禧太后稱帝不會再有人買賬了。

    還剩下一點人為原因,但卻不能不提。就是在前文中我們所說的,和慈禧太后一同幕後執政的還有一位太后——慈安。

    兩個人一起掌握朝政,雖然看起來兩人其利斷金,但是在權力爭奪之中,兩個人之間的鉗制和制約自然不會少。太后慈安為了自己的安危,還有隻掛了個皇帝名的光緒,這兩位核心人物為了壓制慈禧也是不可能讓她戴上CROWN,當皇帝的。

  • 9 # 說與山鬼聽

    要說清朝晚期,慈禧太后權勢滔天,說一不二,那估計沒人有意見,試想,連當時的皇帝,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控之中,更不用說其他人了。那麼對於慈禧太后來說,有沒有那麼一些心思想要稱帝呢?

    其實,慈禧太后想不想稱帝,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她有沒有那種稱帝的條件。

    很明顯,是沒有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咱來掰扯掰扯。

    慈禧太后能夠成為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是可以想到這一點的,她很清楚利弊,所以她只是以太后身份掌權,而不是篡位顛覆給自己找麻煩。

    所以慈禧太后有沒有野心不好說,反正稱帝的條件是不怎麼具備的。

  • 10 # 山中老儒

    這個問題時候無疑問的

    當然說任何話都是要有根據的。想必大家要是看過關於慈禧太后的影視作品都知道那些清朝大臣都稱慈禧太后為“老佛爺”。

    若是對清朝歷史沒有什麼理解的一定只會認為這只是說明慈禧信仰佛教,其實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老佛爺”這個稱呼是清朝皇帝專用的。

    大家知道清朝源於女真族,而女真族的首領最早被稱為“滿柱”,這是佛號“曼殊”的轉音而“曼殊”就是“佛爺”的意思。

    所以滿清建國後就把“滿柱”轉譯為“佛爺”並作為皇帝的尊稱。

    要知道清朝為了統治是一個禮數格外森嚴的王朝,而慈禧的稱謂不是她野心最佳的證明嗎。

    另外慈禧統治時期飛揚跋扈,緊緊把握大權這不正是是慈禧野心的證明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讓女生看什麼就跟男生看口紅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