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三軍 1.周 制,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2.軍隊的通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漢書·灌夫傳》:“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 吳 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 唐 章孝標 《淮南李相公紳席上賦春雪》詩:“朱門到曉難盈尺,盡是三軍喜氣消。”《說唐》第一回:“〔 晉王 〕將宮內之物,給賞三軍,班師回朝。” 毛澤東 《長征》詩:“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3.古代指步、車、騎三軍。《六韜·戰車》:“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今亦稱海、陸、空軍為三軍。 4.三圍。《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陶鴻慶 《讀諸子札記·管子二》:“‘軍’之本義為‘圍’,後世遂為師旅之通名……‘三軍當一戰’者,言三圍當一戰也。”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魏國稱前軍、中軍、後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上中下三軍 1.周 制,諸侯大國三軍。中軍最尊,上軍次之,下軍又次之。一軍一萬二千五百人,三軍合三萬七千五百人。《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 2.軍隊的通稱。《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漢書·灌夫傳》:“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馳不測之 吳 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 唐 章孝標 《淮南李相公紳席上賦春雪》詩:“朱門到曉難盈尺,盡是三軍喜氣消。”《說唐》第一回:“〔 晉王 〕將宮內之物,給賞三軍,班師回朝。” 毛澤東 《長征》詩:“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3.古代指步、車、騎三軍。《六韜·戰車》:“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今亦稱海、陸、空軍為三軍。 4.三圍。《管子·參患》:“故凡用兵之計,三驚當一至,三至當一軍,三軍當一戰。” 陶鴻慶 《讀諸子札記·管子二》:“‘軍’之本義為‘圍’,後世遂為師旅之通名……‘三軍當一戰’者,言三圍當一戰也。”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魏國稱前軍、中軍、後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