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欄杆拍斷

    70後的這一代人,其實是幸運的!

    這代人小的時候,沒有電視,沒有網路,沒有手機。彈弓、鐵箍、小人書,最重要的是還有收音機,有評書,這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因為單純,所以快樂也是簡單的,因為簡單,所以快樂更加純粹!

    我家前面有一戶人家,只有老兩口,老頭的是村裡的油匠,老太太眼睛不太好,天天在家很少幹活,老頭怕老太太一個人孤單,就賣了家裡的一頭豬,給她買了一臺收音機,個頭不小,像現在的鞋盒子,右邊有兩個圓形的電鈕,可以用來調臺,還記得每次調臺的時候,裡面嗤嗤啦啦的聲音還有各個臺聲音連到一起的吵雜。

    老兩口一輩子無兒無女,相依為命,我家兄弟姐妹多,父親在外工作,母親務農,奶奶一個人照顧不過來,老兩口就主動幫忙照看,所以我們兄弟姐妹基本都是在他們家關照下長大,老兩口輩分大,我們要喊老太,為了區分,老頭腳大叫“大腳老太”,老太太裹過腳,叫“小腳老太”。

    自從他們家買了收音機,我們去的時候就更多了。當時我和哥哥都在村裡讀小學,放學後最期待的事就是到老太家聽評書。每次回到家,我和哥哥兩人都各自端著飯碗,通過門口的小橋徑直過去,然後坐在他們傍邊的小木凳上,一邊吃飯一邊聽評書。

    聽得第一個評書是劉蘭芳的《岳飛傳》,劉蘭芳的聲音清脆明亮,抑揚頓挫,激昂時聲如激流,平穩時若山泉跳躍,岳飛、牛皋、韓世忠、岳雲、嶽雷,蕭太后、金兀朮等等人物悉數登場,諾大的場面場景,僅憑一張嘴就被說的精彩紛呈,只聽得我們如痴如醉,飯吃完了也不捨得回去盛,就去吃老太家的飯,因為大腳老太是油匠,所以感覺老太家的飯格外香一些。那時老太們都愛抽旱菸,喝散酒,這些味道混合著飯菜的香味,至今難忘。

    那時每天中午只說半個小時,每次都是意猶未盡。每每聽到“要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就覺得為什麼總是在最要緊的時候沒有了?回來以後就和哥哥猜測下次的劇情,爭的面紅耳赤。然後最開心的時刻當然是第二天的“書接上回”了!

    聽完劉蘭芳的《岳飛傳》,又聽了她的《兒女英雄傳》,是最早聽到的抗日故事;然後依次是單田芳的《大明英烈傳》,說的是朱元璋,徐達,常遇春滅元朝,建立明朝的故事,還聽過他的《隋唐演義》、《百年風雲》,再就是袁闊成的《楊家將》、《三國演義》等,還聽過一部《薛家將》,不記得誰說的了。聽得過癮,就想著去看,於是省下零花錢去買了《岳飛傳》全集,《三國演義》全集,《水滸傳》全集,《西遊記》全集,都是小人書,每本當時一毛多錢,每套書都用線繩穿成一串,鎖在父親給做的箱子裡,箱子掛鎖,從不外借!

    評書幾乎伴隨了我整整一個小學的時光,直到離開家去了鎮上的中學,從此評書對於我就只有“且聽下回分解”了,也徹底告別了最美好的童年時光。

    直到現在,還能用嘴巴學劉蘭芳形容奔馬的聲音:“噠噠噠噠……”

  • 2 # 達叔秒聞

    作為70後,一提起評書,時光一下子又回到三、四十年前,勾起無限的回憶。

    那個年代生活簡單、物資匱乏,和現代的生活相比較,生活方式和習慣有不小的區別。那個年代媒體主要有收音機、報紙、雜誌,還有後來才出現的電視機,電視機出現的較晚,報紙雜誌的受眾限制於文化群體,而收音機的受眾更加寬泛,評書不管文化高低、男女老少都能聽懂,受眾最廣,大受歡迎。

    最受歡迎的評書當屬劉蘭芳的岳飛傳、楊家將,劉蘭芳喜歡模擬聲音,如馬蹄聲、哈迷蚩瞎鼻子、寇準的蠻子腔等,聽眾最多最廣。現在看來一個不起眼的收音機,但是在那個年代也不是家家都買的起的,一家有了,會把收音機拿到大門外,每到評書播放的時間段,門口也就早早聚集了一群人,或蹲或坐或站,進入評書裡的世界。

    評書之所以在七、八十年代那麼流行,得益於收音機的普及,就像耳聾的人戴上助聽器,一下子將聲音放大。後來隨著電視機的普及,收音機逐漸式微,評書也逐漸式微了。

  • 3 # 佟惠軍

    我是72年生人。小時候特喜歡聽評書,可以說我對文學的愛好啟蒙於評書。我喜歡的第一部評書是劉蘭芳老師播講的《岳飛傳》,那年我七歲,因聽這部書,非纏著母親給我買書看。我母親是小學老師,在我三歲的時候就開始啟蒙我的幼兒教育,現在不大記得請當初有多少字不認得,或查了字典,只記得書買到手我如獲至寶,翻來覆去看,這是我看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我覺得也因此影響了我的性格行成以及對文學的偏好。

    單田芳老師的嗓音獨特,開始你會覺得如此沙啞,很怕他喘不過氣,可一旦聽進去了,就會拔不出來,具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他播講的《白眉大俠》《三俠五義》《童林傳》如今想來,還猶如耳邊。

    現在很遺憾的一件事是小時候錯過了聽袁闊成老師播講的《三國演義》,人家說少不看三國老不看水滸,我覺得不是不想看,而是那時候的智力水平看不懂三國的精髓,看不懂就少了興趣。袁闊成老師播講《烈火金剛》《野火春風斗古城》對我的影響很大,至今我還喜歡諜戰劇,喜歡戰爭年代鬥智鬥勇的故事。

  • 4 # 淺雨315

    大部分70後小時侯家裡沒有電視,只有一臺大個子的收音機。每天等著聽“小喇叭開始廣播了”,或者聽每日一歌,或者聽廣播劇,當然,我最喜歡聽的是評書。

    有時車載廣播裡播放評書,聽得入迷,甚至希望慢點到目的地。70後老阿姨還是很懷戀評書的。

  • 5 # 傲雪寒梅9518

    記得那時候家裡有一個小半導體,兄弟幾個每天都守在收音機旁邊等著聽《岳飛傳》、《楊家將》、《童林傳》等經典評書,那時候真的很專心的聽,張嘴都能背上幾句順口的段子,現在想起來還是意猶未盡。

  • 6 # 大同文昌

    劉蘭芳的《岳飛傳》、《楊家將》。

    單田芳的《三俠五義》、《小五義》、《童林傳》、《三俠劍》、《白眉大俠》、《龍虎風雲會》、《百年風雲》等。

  • 7 # 福財哥

    “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 作為一個七零後的我,單田芳先生的評書是最難忘的。

    驚堂木一拍,白紙扇一抖,再加上略帶沙啞的嗓音,慢條斯理又抑揚頓挫的語調,單田芳先生影響了幾代人,讓我們愛上了評書這種傳統的曲藝形式。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單田芳先生的代表作品有《三俠五義》《隋唐演義》《白眉大俠》《水滸外傳》《亂世梟雄》等,曾獲得過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咱們言歸正傳”“預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每一次節目,大概有45分鐘,想聽了就要等到第二天。

    單田芳先生的《隋唐演義》《白眉大俠》《巨集碧緣》等評書轟動一時,紅遍全國。“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成為眾多60後,70後心目中無法抹去的童年記憶。

    現在,單老先生已故去,世間再無下回分解了。

  • 8 # 視界觀視界

    一到中午一群人圍在一個小小的收音機旁邊,聽評書《岳飛傳》《童林傳》《封神演義》《楊家將》,是70年代的人所獨有的快樂記憶。當時一些有條件的公社家家戶戶安裝的有小喇叭,一到中午整個村子都是安靜的,到了最後一句,且聽下回分解時,大家戀戀不捨等著第二天中午的到來。

  • 9 # 有坎

    個人喜好:

    袁闊成先生——《封神演義》

    單田芳先生——《童林傳》

    田連元先生——《楊家將》

    劉蘭芳先生——《岳飛傳》

    連麗如先生——《三國演義》

    還有連先生乾兒子玥波老師每週繼續說著的《劍俠圖》更是此刻心頭好。

  • 10 # 飲泉蔭柏

    《岳飛傳》《楊家將》劉蘭芳大說評書。

    記得小時候,一到中午,我家的一個小半導體先是播一一節目名子忘了,開頭播音員先召集:小朋友,XⅩ開始廣播了…,聽完這個(有半小時?)劉蘭芳的評書節目就開始了。

    那也是半個小時的節目,一家人除了媽媽在做飯,其餘的人都圍在收音機旁聚精會神在聽,說如痴如醉也不過份。那是一天時間過得最快的半小時,現在想來再也沒有那麼吸引人的文藝節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視劇少看一點,它除了消磨你的時間,並沒什麼益處”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