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末五代時期宰相、書法家。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
《韭花帖》是寫在素紙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為26cm×28cm,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書法之美有以下幾點: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歷代墨跡中少有的。布白極多而氣不散,格調甚為淡雅。楊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間,隨筆拈來,錯落有致,復歸自然,又似信步於閒庭,不激不歷。通篇七行,前三行較後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別是首行最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間最為疏闊,構成了通篇前密後疏的自然變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齊平狀,一、四、六行則呈上走之勢,既統一又富變化,妙不可言。
二、欹側而不失平衡的結構
《韭花帖》結字中宮收緊式與通篇字距、行距拉開的處理極為協調。縱覽帖中諸字,結構或長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如“乍、報、韭、切”等字之極收與“秋、伏、察”等字之極放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實”字寶蓋頭下留出大量空間,與下部之密集點畫形成強烈視覺反差。“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此帖表露無遺。若細察單字結構的微妙變化,則各字欹側對比,而又復歸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縱向關係,“伏”字有明顯左傾之勢,而“惟”字三個豎畫的支撐又使這組關係最終取得平衡,這是在欹側對比中產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遠的美感。
三、精凝入微頓挫有致的用筆
楊凝式將點畫細部刻畫得絲絲入扣。起筆稍重較為含蓄,頂鋒入紙,點畫收放自然,力貫點畫始末。寥寥數字,用筆卻虛活而厚實,含蓄而利落,頓挫有致,神完氣足。
楊凝式(873年-954年),字景度,號虛白,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唐末五代時期宰相、書法家。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
《韭花帖》是寫在素紙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為26cm×28cm,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書法之美有以下幾點:
一、疏朗而散淡的章法
《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歷代墨跡中少有的。布白極多而氣不散,格調甚為淡雅。楊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間,隨筆拈來,錯落有致,復歸自然,又似信步於閒庭,不激不歷。通篇七行,前三行較後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別是首行最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間最為疏闊,構成了通篇前密後疏的自然變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齊平狀,一、四、六行則呈上走之勢,既統一又富變化,妙不可言。
二、欹側而不失平衡的結構
《韭花帖》結字中宮收緊式與通篇字距、行距拉開的處理極為協調。縱覽帖中諸字,結構或長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如“乍、報、韭、切”等字之極收與“秋、伏、察”等字之極放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實”字寶蓋頭下留出大量空間,與下部之密集點畫形成強烈視覺反差。“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此帖表露無遺。若細察單字結構的微妙變化,則各字欹側對比,而又復歸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縱向關係,“伏”字有明顯左傾之勢,而“惟”字三個豎畫的支撐又使這組關係最終取得平衡,這是在欹側對比中產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遠的美感。
三、精凝入微頓挫有致的用筆
楊凝式將點畫細部刻畫得絲絲入扣。起筆稍重較為含蓄,頂鋒入紙,點畫收放自然,力貫點畫始末。寥寥數字,用筆卻虛活而厚實,含蓄而利落,頓挫有致,神完氣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