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磚學士

    假如用文言文作今天的口語,可以說只有劣,沒什麼“優”。

    首先,被唐宋以來文人奉為典範的文言文,的確脫胎於先秦口語。舉例來說,類似《左傳》《史記》這樣的文字,基本如實記錄當時的口語。

    但是,南北朝以後,漢語面貌繼戰國時代發生了第二次變化,而且這種變化一直在持續。然而,模仿這種文章的正規化,卻一直延續到了民國時代。

    不過,漢語在歷史的長河中,其語音、詞彙面貌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尤其在語音面貌上。可以說,今人不帶語言包,穿越到元代就基本不能跟北方人交流了,再往前,幾乎是相當於到了國外。

    今天南方方言比北方話的確要保守一點,即含有一些相對更接近古語的發音特徵或者詞彙,但是絕對不是有的人說的“我們說的話是古人說話”。真要認為自己方言中有幾個詞是文言,就認為自家的話是古語——那也是自欺欺人。

    扯開了——回到主體。正是因為漢語的語音面貌不斷變化,其實是簡化,導致了原來發音差異較大的音節而逐漸變得同音,於是逐漸形成了雙音節詞化的詞語發展主流,並生成了輕聲、兒化等附加方式,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持語言符號的區別功能。

    那麼問題來,如果用今天的普通話來唸《左傳》這樣的文字,別人如何能聽懂呢?

    五四以後,思想家們紛紛提倡使用白話,尤其是胡適等人,提倡白話作文、不用典、不模擬古人等形式上的革新。再後來,用人民群眾的語言甚至上升為國家意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把粉底液做成氣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