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補位
-
2 # 記憶紅色經典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是兩本不同的書籍,《三國演義》裡面周瑜是毫無疑問是嫉妒孔明的才能“既生瑜何生亮”,過度美化孔明的正面形象,樹立其鞠躬盡瘁的形象。
《三國志》裡描寫周瑜與孔明與演義截然不同,雙方都站在自己的陣營,為自家的主公出謀劃策,確實存在妒忌的心理,但是沒有演義那麼誇張,周瑜在《三國志》裡面是正面人物,為吳國鞠躬盡瘁。
這兩本書一本是演義(小說),一本是正史,但是歷史都是由勝利者去編寫,我們無法去考究,只能從流傳下來的歷史記載去熟知他們的故事,事實究竟如何,我們最為後人也沒有必要去糾結
-
3 # SY死小孩
我們在看到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可能都會有那麼一點的嫉妒感。但說起周瑜,他是三國時期的第一儒將,是真正的才德兼備,其實不可能會像影視劇還有小說中那樣描繪的,對諸葛亮嫉之如狂!因為周公瑾也是年少有為,年紀輕輕便輔佐孫家兩兄弟成就一番霸業,個人的能力也非常突出,情商也是很高的。像那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所描繪的歷史人物就是周公瑾,可見周公瑾是一個非常有能力,魄力以及胸懷的人。
我們現在之所以認為周瑜的氣量小,嫉妒諸葛亮,是因為影視劇形象對我們的影響,其實這跟真實的歷史人物形象是有很大差別的!
-
4 # HXB520
三國演義中來看的話,周瑜確實是有些小肚雞腸了,而演義不代表史實。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傾向於蜀國這邊的,讚美劉備一方的美德與忠義,推崇漢室正統。
孫策對周瑜如此評價“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孫權如此評價“狐非周公瑾,不帝也”。蔣幹如此評價“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就連死對頭諸葛亮的主公劉備都說“文武籌略,萬人之英”。
由此可見周瑜乃是文武兼備,十分有雅量的人。在赤壁之戰中大多數功勞也是周瑜的,蘇軾有詩“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擼灰飛滅”就是一個佐證。
我覺得周瑜是真的想為吳國的昌盛,想除去諸葛亮。因為歷史上的周瑜很大度,計謀也不在諸葛亮之下,不存在妒忌,就算想陷害肯定是因為吳國的原因。我們從三國演義的角度來看,周瑜為什麼會嫉妒呢,就因為諸葛亮比自己強,影響自己的利益麼。可是周瑜和諸葛亮並不是一個國家的人,吳國重用周瑜,但不是重用諸葛亮,所以,諸葛亮和周瑜之間沒有什麼利益的交集。要說周瑜覺得諸葛亮覺得搶了自己的風頭,
懷恨在心,也還說得過去,但如果他為了自己導致國家腹背受敵,我覺得以他的聰明才智,做不出來這種事情的。所以我覺得周瑜是為了國家,周瑜的計策是二分天下之計。孫權本身坐擁江南然後佔領荊州,再入蜀。說到這裡不知道你們覺不覺得這個計謀有些熟悉。諸葛亮的隆中對和周瑜的想法竟然出奇的相似。諸葛亮認為在荊州站穩腳跟,然後入蜀再去漢中只逼中原。首先這兩個人不存在誰抄誰的,而且個人認為周瑜有江南作為基礎其實可實施性更大,而四處漂泊的劉備上來就想奪取一個州,也不得不說丞相確實神機妙算。
再說回來,兩國統一天下的方針相同,但荊州和川蜀只有一個。所以兩國只是為了存活團結在一起,就是因為本身利益衝突,三國演義是站在蜀國的角度敘事的。但理性分析一下,東吳憑什麼那麼慷慨,讓其他國家發展,國和國之間是沒有任何友誼的交流的。
所以諸葛亮作為計劃的實施者,劉備集團的智囊,在曹操這個大威脅無暇南下時,諸葛亮肯定就成了周瑜統一天下的眼中釘,想除之而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