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詩人中,曹植留下的作品最多,有80多首詩歌,40多篇文章。無論從數量、作品影響上看,曹植堪稱魁首,因此後世已經習慣於稱他“建安之傑”。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評價曹植時說過:“故知陳思為建安之傑,公幹、仲宣為輔。”陳思就是做過陳王的曹植,去世以後諡號是“思”,所以人們把曹植又稱為陳思王。
漢獻帝建安時代,人才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比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鄲淳等等人物,一時間,詩歌創作猶如旋風般刮來。他們關注日漸荒蕪式微的社會現實,紛紛拿起手中的筆,抒寫心中塊壘,追尋人生出口,希望建功立業,渴望美好生活。
當時三曹父子,孔融、陳琳、徐幹、王粲、阮瑀、劉楨、應瑒等“建安七子”的文學成就似乎一座山峰,讓後人仰望。
而曹操父子中,曹植的詩文成就堪稱老大。生於亂世、長在軍中的曹植對當時社會的悽風苦雨有著超出常人的敏感。年少時曹植有產生了“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的理想。因為熟讀《詩經》《論語》和兩漢歌賦,曹植具有神來之筆。十六歲時,在跟隨曹操征戰的過程中,就寫出了《白馬篇》。在這首樂府歌辭中,英雄為國捐軀,何等感人。“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藉以自比,那種不戰沙場誓不休的氣概和豪情立了起來。
率性、真實是曹植做人的特點。董卓之亂,洛陽一片狼藉,“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二十歲的曹植送別朋友,看到昔日繁華的洛陽街頭一片淒涼,不禁悲從中來。
作為一個青年,一個出身豪門的子弟,曹植把自己的情感和江山社稷捆綁到了一起。這和父親曹操的“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有了神助一般的巧合。
或許一個太過感性的人無法成就帝業。曹植雖然深得曹操喜歡,但是他的文人氣節終於把他阻擋在帝業之外。因為喜歡縱情飲酒,曹操外出期間,曹植酒後坐上王室車馬,在禁道上游樂馳騁,忘記了父親對他自持發奮的要求。
曹操大怒,曹丕成為太子,曹植的人生走向了下坡路。
曹丕繼位後,29歲的曹植被懷疑、被擠壓、被流放。曾經高昂計程車氣化為充滿悲意的哀嘆。“流轉無恆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一腔悲苦、滿紙淒涼,曹植的筆下全是無可奈何。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朋友被害,曹植悲憤不已,曾經滿懷善意,一旦遭受惡劣的世風,他怎麼能忍得了呢?
充滿善意的人往往不大相信眼前的陰暗,在被封為鄄城王之後,曹植在《洛神賦》中虛構了一個美麗柔情的女神形象,把自己殘破的理想託付給了心中的女神。
十年後,曹植在憂鬱中離世。
清初著名文學家王士禎評價漢魏以來的詩人,他說稱得上“仙才”的,二千年來,只有曹植、李白、蘇軾等三個人。
建安詩人中,曹植留下的作品最多,有80多首詩歌,40多篇文章。無論從數量、作品影響上看,曹植堪稱魁首,因此後世已經習慣於稱他“建安之傑”。
南朝文學批評家鍾嶸在《詩品》評價曹植時說過:“故知陳思為建安之傑,公幹、仲宣為輔。”陳思就是做過陳王的曹植,去世以後諡號是“思”,所以人們把曹植又稱為陳思王。
漢獻帝建安時代,人才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比如曹操、曹丕、曹植、蔡文姬、邯鄲淳等等人物,一時間,詩歌創作猶如旋風般刮來。他們關注日漸荒蕪式微的社會現實,紛紛拿起手中的筆,抒寫心中塊壘,追尋人生出口,希望建功立業,渴望美好生活。
當時三曹父子,孔融、陳琳、徐幹、王粲、阮瑀、劉楨、應瑒等“建安七子”的文學成就似乎一座山峰,讓後人仰望。
而曹操父子中,曹植的詩文成就堪稱老大。生於亂世、長在軍中的曹植對當時社會的悽風苦雨有著超出常人的敏感。年少時曹植有產生了“建永世之業,留金石之功”的理想。因為熟讀《詩經》《論語》和兩漢歌賦,曹植具有神來之筆。十六歲時,在跟隨曹操征戰的過程中,就寫出了《白馬篇》。在這首樂府歌辭中,英雄為國捐軀,何等感人。“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藉以自比,那種不戰沙場誓不休的氣概和豪情立了起來。
率性、真實是曹植做人的特點。董卓之亂,洛陽一片狼藉,“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念我平常居,氣結不能言。”二十歲的曹植送別朋友,看到昔日繁華的洛陽街頭一片淒涼,不禁悲從中來。
作為一個青年,一個出身豪門的子弟,曹植把自己的情感和江山社稷捆綁到了一起。這和父親曹操的“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有了神助一般的巧合。
或許一個太過感性的人無法成就帝業。曹植雖然深得曹操喜歡,但是他的文人氣節終於把他阻擋在帝業之外。因為喜歡縱情飲酒,曹操外出期間,曹植酒後坐上王室車馬,在禁道上游樂馳騁,忘記了父親對他自持發奮的要求。
曹操大怒,曹丕成為太子,曹植的人生走向了下坡路。
曹丕繼位後,29歲的曹植被懷疑、被擠壓、被流放。曾經高昂計程車氣化為充滿悲意的哀嘆。“流轉無恆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一腔悲苦、滿紙淒涼,曹植的筆下全是無可奈何。
“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朋友被害,曹植悲憤不已,曾經滿懷善意,一旦遭受惡劣的世風,他怎麼能忍得了呢?
充滿善意的人往往不大相信眼前的陰暗,在被封為鄄城王之後,曹植在《洛神賦》中虛構了一個美麗柔情的女神形象,把自己殘破的理想託付給了心中的女神。
十年後,曹植在憂鬱中離世。
清初著名文學家王士禎評價漢魏以來的詩人,他說稱得上“仙才”的,二千年來,只有曹植、李白、蘇軾等三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