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小莊

    縱覽歷史,我們會發現,先秦的中中國人,品格清澈;唐宋時的中中國人,雍容文雅;及至明清,中中國人的品質卻大幅劣化,麻木懦弱,毫無創造力。其差別之大,令人驚訝。從“尚武精神”到“婦女態”春秋戰國時期,中中國人個個強悍好戰,連吳越地區都是非常尚武的土地,先後出現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兩位霸主。再如,楚國以軍事立國,舉國上下有一種喜征戰、重成敗的尚武習俗。楚康王即位後,五年沒有率師出征,就認為自己是莫大的失職,死後無臉見祖宗。同樣,秦國在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中一直處於優勢,這也與其長期以來形成的尚武習俗分不開。那時,人民對於勇武之士懷有深深的崇敬之情,相反,懦弱、膽怯遭人鄙夷。不論男女,皆以高大健碩為美;俠客遍地,武士橫行。至夏商周三代,雖已強調禮樂教化,卻仍然重視武備。講求文武並重,即所謂“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的“射、御”就是旨在培養保衛國土的武備之才。然而,到了明朝萬曆年間,傳教士利瑪竇在信中卻這樣寫道:“很難把中國的男子看作是可以作戰打仗的人。他們彼此爭鬥時表現出來的,也只是婦道人家的慍怒,相互毆鬥時揪頭髮。”清初思想家顏元曾痛罵道:“宋元來儒者習成婦女態”,全國成了一個放大的禁宮,絕大多數人在精神上被集體去勢,望眼欲穿、苦心孤詣地等著權力的臨幸。顏元說:“衣冠文士羞於武夫齒,秀才挾弓矢出,鄉人皆驚,甚至子弟騎射武裝,父兄便以不才目之”,他深切地述說道:“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矣!”,並認為中中國人變文弱的病根就是“千餘年來,率天下人人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朱熹)為之也”。從“俠客”到“罪民”春秋時代,是中國俠文化最燦爛的時代。《史記·刺客列傳》裡記載了好多刺客俠士的事蹟,其中,專諸、聶政、豫讓、荊軻,“四大刺客”尤為著名,他們的信條無不是“士為知己者死”,以視死如歸的氣魄和撼動山河的壯舉,讓自己的俠義之名萬古流芳。俠人義士救危扶困,濟人不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知恩必報,赴火蹈刃;受人之託,一諾千金。趙氏孤兒、魚腹藏劍、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一個個動人心魄的故事,演繹了那個時代男人們的壯烈與決絕,告訴後代什麼叫輕生重義、生死相許。春秋時代的俠客,最大的特點是極端重視人格的獨立與平等。他們行俠仗義,不是為利,甚至不是為名,而是為了心中的一股豪氣。及至明清,“俠客”們卻自願攀附權力,淪為權力的附庸。《三俠五義》中的俠客個個自稱“罪民”,以向權力規則屈服為榮。如魯迅所說,春秋時的俠客,是以“死”為終極目的,而明清小說中的俠客,卻個個成了地主的官僚,遊走於黑白兩道,失掉了“俠義”的原則本質,變得市儈和功利。從“剛健清新”到“形如槁木”被封建統治階級做為統治工具的“孔孟之道”,誕生之初其實並不像後來那樣充滿奴性,而是有著剛健清新的一面。春秋士人大都是理想主義者,他們不迷信權威,也沒有思想禁區,每以君王的師友自居,將自己所學之“道”凌駕於權勢之上。合則留,不合則去。這一點,以儒家最為突出。等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各國的知識分子只能生活在一個皇帝之下,沒有了選擇的機會,也沒有逃亡的自由,只能為這一個政權服務。秦始皇確立了君主制,給專制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到後面的歷朝歷代,繼續在專制的基礎上添磚加瓦。秦漢以下,雖然在世俗層面,士人們遵守權力秩序,但是在精神層面,他們中的許多人卻以“聖人”自我期許,追求“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保持著一定程度的人格獨立。但到了明清,儒生出身的大臣們已被馴化得“百鍊鋼成繞指柔”。在皇帝明察之下,他們老老實實,賣命效力,以圖飛黃騰達。皇帝一旦放鬆警惕,他們就會大肆貪汙,盡一切可能盜竊皇帝的家產。他們選擇了動物式的生存。所謂操守、尊嚴和人格,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不著邊際的空話。宋代以前的中中國人,稱得上偉大,說自己想說,想自己所想,生機勃勃,生趣盎然。宋代以後的中中國人,不但失去了創造力,也失去了感受力。從上到下,人們既狡猾又愚昧,既貪婪又懦弱。中中國人的性格歷史如同黃河,先秦是上游,清澈見底;漢唐是中游,雖泥沙俱下,畢竟有波濤洶湧之雄大氣象。明清是下游,已乾涸萎縮、奄奄一息了。雖然明清曾出現過“萬曆中興”“康乾盛世”,但社會僵化已病入骨髓。德國著名哲學家赫爾德,說道:“這個帝國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塗有防腐香料,描畫有象形文字,並且以絲綢包裹起來;它體內血液迴圈已經停止,猶如冬眠的動物一般。”

  • 2 # 海中巖haha

    因為經過了幾個朝代的逆淘汰,把尚武、灑脫和豪放的都清洗乾淨了,這是人工選擇的結果,進化方向是定向的,進化成為統治者喜歡的奴才。

    先是宋朝搞崇文抑武,消除尚武,宋詞流行婉約推廣娘娘腔,柳永這種人比較招人喜歡,大家就學,雖然宋朝也有豪放的詞人,但這些豪放詞人其實也寫了很多婉約的數量上遠超豪放的,大家能記住他們豪放詞的原因是豪放的太少。

    元朝對漢人是無差別大屠殺,所以沒有定向選擇功能,反而給了一次正向淘汰,選出了強者建立了大明。但大明開始更嚴重的逆淘汰,八股取士,連孟子的原作都成了禁書,只能讀官方定的潔本,明朝人快速從初期的強悍發展到後期軍人都沒有骨頭了,對外作戰主要靠文官,從於謙到最後的袁崇煥都在證明武人不行,倒是文化還是灑脫和豪放的,敢罵皇上、太監、奸臣。最後清兵打過來武官全投降,文人還堅持不投降,清朝起初次科舉都錄不夠數,皇上急了還要抓讀書人來當官。但清朝堅持不服軟,實行留髮不留頭的政策,這可是一場最嚴格的淘汰賽,凡是有點血性的都被殺光了,清朝實行殺到服為止的政策,專治各種不服,什麼得人心者得天下大清朝不認的,大清朝認的是誰狠誰說了算。經過充分淘汰後,殺光了有血性的漢族人,留下的都是能屈辱的忍受的,這些人成為了我們的祖先,所以我們的祖先裡有血性基因留存的很少了。後為清朝又加強文字獄,堅決迫害到無人反清為止,大家留辮子成了習慣,也就當習慣了當奴才,中國人形象變得麻木萎靡。

  • 3 # 好奇大叔有故事

    唐朝距離我們太久遠,我們能得到的關於唐朝社會的史料要遠遠少於清朝,但仍能從一些文學、繪畫、雕塑作品或者出土文物中可見一般。唐朝的統治較為寬鬆,三教並行、信仰自由,女性在唐朝受到的禮教束縛很少,唐朝女裝袒胸露乳,不著內衣,不裹小腳,不立牌坊。所以,在這種寬鬆的社會環境下,唐人活的灑脫。

    更為致命的是,清朝中後期,一些西方人士進入中國後所看到的場面其實並不那麼好看。當1793年馬嘎爾尼率使團進入到中國後,眼前的景象是讓他們無比吃驚的。他們發現清人“撒謊,奸詐,經常偷東西,被發現後又笑著送回來,毫不臉紅”,英中國人注意到,在沒有官員的場合,中中國人的表情十分正常,只不過一旦有官員出現,中國老百姓會立刻變的很拘謹。這和英中國人在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遇到的海外華人完全是兩個形象,生活在自己國家的中中國人遠沒有海外中中國人那樣的自然活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生匿名辱罵輔導員,為找出匿名學生,輔導員:已聯絡騰訊總部,對此事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