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感覺吳國好雞肋

133

三國

回覆列表
  • 1 # 北斗七星128129

    首先告訴你,魏蜀吳三國魏國最強,至於原因聽我為你慢慢道來。

    自黃帝以來,歷代王朝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重心均在北方

    黃帝擊敗蚩尤而定鼎中原,從而正式開啟了中華文明,而中原,即為今天河南洛陽一片區域。自那以後,中華文明自中原而發展壯大,歷朝歷代都將中原最為自己的統治中心或重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而中原地區,在北方,屬於魏國統治範圍。

    除此之外,無論是西漢都城長安還是東漢都城洛陽,也屬於魏國範圍,在古代,一個朝代的都城必然是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多、軍事力量最強盛、人才最聚集的地方。即便東漢末年戰亂民不聊生,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魏國繼承了東漢大部分的衣缽,其綜合實力必然強大於吳蜀兩國。

    而經濟實力差,變相的就等於軍事實力差。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實際上佔據了大義

    三國演義中一直強調劉備是為了匡扶漢室,屬於正義的一方,這其實是一種藝術的美化。在當時,曹操雖然是挾天子而令諸侯,但是他依然牢牢佔據了朝廷大義,因為漢朝皇帝——漢獻帝依然健在,國家名義上依然是漢室劉家天下,而曹操作為大漢丞相,相當於老劉家的管家,至少在表面上,他依然是在為老劉家服務。

    當時的上層人物雖然知道老曹本質是什麼,但是下層人民哪管這些,皇帝還在,那俺就是皇帝的子民,效忠皇帝,效忠漢室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曹操代替漢獻帝頒佈的命令當然得遵守。

    這種情況下,同樣是當兵吃糧,曹操手下的士兵相比吳蜀兩家吃的更加心安理得,上陣打仗自然也更賣力一些。

    根據《三國志·卷三十三》記載: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又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彩絹各二十萬匹,餘物稱此。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公元263年,蜀國有108萬零2000人

    根據《後漢書·志十九》記載: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也就是說,公元263年,蜀魏兩國共有有537萬2891人,減去蜀中國人口,魏國有443萬零2881人

    根據《三國志·卷四十八》記載:濬收其圖籍,領州四,郡四十三,縣三百一十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米穀二百八十萬斛,舟船五千餘艘,後宮五千餘人。也就是說在,公元280年,吳國有256萬零2000人 。

    除此之外,魏國的國土面積也是最大的,這就意味著魏國有更多的戰略緩衝區域,這一點吳蜀兩國依然不及。

    由此看來,繼承了東漢大部分遺產的魏國無論是在天時、地利還是人和上,都要強於吳蜀兩國,這也是最後吳蜀被滅的最根本原因。

  • 2 # 歪果觀世界

    一說到“三分天下”,人的心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

    在那個烽煙四起、群雄逐鹿的時代,豪傑們邁出的每一步都充滿了艱難。然而,正是因為艱辛,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前路。

    從東漢到三國的三四十年間,劉備、孫權和曹操迅速成長,脫穎而出,最終依靠各自的功業,三分天下,形成蜀、吳和魏三國鼎立的格局。

    如果把這三個國家放在一起比較,魏國當屬實力最強盛。而魏國到底有多強?

    我們簡單地對他們做一個比較。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金玉其表、敗絮其中的東漢朝廷,盡顯一副疲憊不堪的蒼涼情態。朝廷內部,外戚和宦官的鬥爭白熱化。董卓乘機攬權,朝野更加動盪。

    亂象為那些有準備的人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這時,各方勢力抓住機遇、快速發展、蓄勢待發。劉備、孫權和曹操都是這個時候把目光投向遠方的梟雄。

    與劉備和孫權依賴地方勢力不同,曹操把自己的手伸向了漢末朝廷。作為西漢開國名將曹參之後,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東漢末年大宦官曹騰的養子,官至太尉。曹騰曾先後侍奉過四位皇帝,在朝中是舉足輕重的老人。

    行走在董卓和黃巾軍的夾縫之中,曹操有被董卓打敗的歷史;也有與鮑信聯手征討黃巾軍的傳奇經歷。

    特別是192年,在和黃巾軍的戰鬥中,曹操巧設妙計,接受三十餘萬降兵,獲得百餘萬平民。這成為曹操後來組建青州軍的重要資本。隨後,曹操徵徐州、戰呂布,在地方割據格局中,已經贏得了先機。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回無力迴天的漢獻帝,把自己的勢力包裝成名正言順的“官方”力量。“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水到渠成。

    從佔據的疆域面積來看,曹魏明顯超過了蜀漢和孫吳。

    曹魏在建立之初,就有十二州,八十七郡,幾乎佔據了整個華北地區。而蜀漢,主要有今雲南全境,四川和貴州二省的大部分地區,陝西和甘肅二省的南部,廣西省西北部,緬甸東北和越南西北部。

    相對於橫貫東西的曹魏,蜀漢的地盤顯然更加封閉。

    而立於沿海的孫吳,地域範圍看起來不小,但是沒有曹魏的地利優勢,更沒有曹魏的發展環境和發展空間。

    從人口數量上看,清代學者曾經做過調查考證。景元四年(263年),曹魏有6.6萬戶,人口443多萬口;炎興元年(263年)蜀漢有2.8萬戶,人口共94萬多口;天紀四年(280年),孫吳有5.2萬戶,人口共240多萬口。曹魏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從魏、蜀、吳三方的戰鬥力量和內部機制來看,曹魏陣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

    曹魏沒有放鬆發展自己的任何機遇,他們先後興建了大量水利工程。沛郡鄭陂、汝南郡新陂、小弋陽陂、賈侯渠,揚州一帶的芍陂、茹陂、七門、吳塘諸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國家經濟基礎。《水經注?肥水》記載,芍陂周圍的一百二十里,萬畝良田都可以得到芍陂的灌溉。

    任何一場戰爭最終比拼的都是財富和實力,曹魏顯然站在了取勝的制高點上。

    正像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望鸚鵡洲懷禰衡》一詩中說得那樣,“魏帝營八極,蟻觀一禰衡……”

    然而,東漢亂世,最終卻變成了三國鼎立。曹魏相對國富民殷、文興武盛。這是不需爭辯的事實,儘管歷史沒有給曹魏提供統一天下的可能。

  • 3 # 梅落肩香1

    在中國古代,人口和疆土是衡量國家實力的重要條件,戰爭時期文治武功的人才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魏蜀吳三中國人口對比

    據樑方仲研究《中國曆代戶口、田地、天府統計》

    1、公元(263年)蜀國有94萬人。

    2、公元(263年)魏國有440萬人。

    3、公元(280年)吳國有230萬人。

    可見,魏中國人口是蜀中國人口的四倍多,接近東吳人口的兩倍。

    二、魏蜀吳三國疆土對比

    據史料考證:

    1、魏國公元(262年)共有87郡,十二州,國土面積291萬平方公里。

    2、蜀國有22郡,僅益州一個州,國土面積107平方公里。

    3、吳國有32郡,3個州,國土面積約145萬平方公里。

    三、魏蜀吳三中國人才對比:

    1、蜀漢兩代君主致力於"興復漢室,早期,文有諸葛亮、龐統、馬良,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一群英豪,保疆拓土,意氣風發。

    蜀漢中期,劉關張的年紀已老,劉備和諸葛亮的兒子又都是平庸之輩,加之諸葛亮對選拔人才實行排外機制。

    西蜀地域不大,人才領域出現了青黃不接現象。蜀漢後期國無良將,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境地。

    諸葛亮六出祁山,長達34年的北伐之舉,最終導致蜀漢國弱民貧,逐步走向了誰敗。

    2、曹操開創了 "唯才是舉"的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廣納天下能人志士,中原華北地域遼闊,人才濟濟。文官前期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司馬懿等

    武將有:許褚、張遼、樂進,曹仁、張郃徐晃、夏侯惇、夏侯淵、于禁,典韋,李典等,後輩有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的全面人才司馬昭兄弟,武將有;鄧艾、鍾會。

    3、盤踞江東的東吳政權,江南人傑地靈,風雲人物聚集。扶持孫氏父子基業,前有周瑜、魯肅等,後有呂蒙、陸遜、陸抗、諸葛恪等人相繼而出。赤壁之戰後,東吳領地基本無戰事,子民修養生息,安居樂業。

    東吳晚期,缺乏護國良將,末代後主孫皓,昏庸無能,窮奢極欲,大興土木建昭明宮,所花費銀兩以億萬計算,勞民傷財,盡失人心,加之大將陸遜去世後,軍隊疏於管理,最終東吳被晉武帝所滅。

    綜合上,曹魏疆土面積還有人口和人才方面都優越於蜀國和吳國,是魏蜀吳中最強的。

  • 4 # 使用者秋在這裡

    魏蜀吳三國,屬魏最強。

    我在2009年11月,參觀過成都武侯祠博物館,裡面掛有魏、蜀、吳力量對比圖。

    從兵力上:

    魏國20-50萬人;蜀國8-12萬人;吳國15-20萬人。

    從人口上:

    魏國443萬人;蜀國90-94萬人;吳國230-240萬人。

    從領土面積上,我沒有看到具體的數字,但看到有棕、黃、藍三色的三國地圖。從地圖上可以明顯看出:

    魏國的版圖面積最大,幾乎能全覆蓋蜀國和吳國的版圖。它以洛陽為都,佔據了北方地區。

    吳國的版圖面積,幾乎還比蜀國版圖多一倍。它以建業為都,佔據了東南地區。

    蜀國版圖面積最小,它以成都為都,佔據了西南地區。

    從有關資料上查:當時天下分13個州,魏獨佔9個,蜀佔一個,吳佔3個。

    魏國的領土,幾乎囊括了長江以北的所有地方。相當於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

    蜀國的領土,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重慶、貴州、雲南以及陝西南部、廣西一部分。

    吳國的領土,包括今天的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江蘇南‘部以及越南北方。

    從經濟上比較:

    魏中國人口多,易於發展農工商業,這是後來西晉,最終戰勝吳蜀兩國的關鍵性因素。

    魏屯田制度的實行,使流民安家落戶,墾荒和耕種;建渠道修水庫,保證了農業生產免受害災。

    這樣,‘農官兵田,雞犬之聲,阡陌相屬’。農民有飯吃還有餘糧了,社會也穩定下來了,打起仗來也不愁糧草了。‘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滅群賊,克平天下’。

    而且,北方多礦,治煉兵器有優勢。兵多糧足軍械精。

    吳國地處江海邊,水資源豐富,有漁鹽之利,但農耕技術相當落後,以牛耕田還是從北方學來的。

    吳國氣候有利耕種,但每年時鬧水災而歉收,影響了百姓生活和國庫的充實。

    問題是,蜀國的人口和土地畢竟太少了,擔負不起劉備連年征戰的需求。

    劉備入蜀後,為了光復漢室,一忽兒和曹操打,一忽兒和孫權打。打仗需要兵士,需要糧草。種田的男丁都被拉出去打仗了,田少有人種了,耕地荒廢了,國力自然衰弱了。

    魏最強,吳次之,蜀最弱,所以,司馬炎改魏為西晉後,也是按弱強次序,先後滅了蜀國和吳國。

  • 5 # 尼古拉斯奇異果

    蜀漢縱有"天府之國"的盛譽,主明臣賢,文有諸葛孔明的智慧,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的勇猛。恰恰是歷史上名聲最大、美名遠揚的一群人所建立的政權卻最先滅亡。蜀漢最有實力的不是文武硬體,而是道統所在。正如兩代君主傾全國之力所追求的"興復漢室"。

      政治上基本承襲漢制。丞相作為百官之長,總攬朝政,三公中司徒協助處理國家事務。雖然丞相和司徒兩官並立,但是司徒政治級別和權力遠不及丞相,更多以丞相副手身份上朝理政。蜀漢政權最引以為傲的應該是《蜀科》,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法典,作為割據勢力能夠草創制度實屬難得。《蜀科》由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五人聯合創立。雖然規章制度嚴苛,但是法律公正,執行公平,深得蜀地老百姓擁戴。

    image.png

      軍事上以北伐為主。自建興六年(228)諸葛亮首次北伐開始,至景耀五年(262)姜維兵敗。蜀漢政權進行了長達34年的北伐之路,最終導致蜀漢國庫空虛,兵敗國亡。蜀漢後期沒有可用的良將也是其滅國的一大原因,這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

      經濟上空前繁榮。蜀漢政權本身地處天府之國,農耕文明十分發達,加上諸葛亮對農業和水利的精心管理,使得蜀漢的經濟和人口達到空前的繁榮。益州的戶口已經過百萬,比起中原地區十戶僅存一戶的現狀實在是不能相提並論。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稻田一直保持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歷史界曾評價蜀漢政權的農業"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

    image.png

      曹魏政權一直飽受詬病,理由是曹家的皇位來路不正。這種說法不無道理,畢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客觀存在的實事。曹阿瞞本人一世梟雄,能文能武不必多說,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文官:荀彧,荀攸,賈詡,郭嘉,程昱,劉曄,滿寵,楊修,許攸,司馬懿;武將:于禁,許褚,典韋,李典,樂進,張遼,曹仁,夏侯惇,夏侯淵,張郃,徐晃。如此龐大的幕僚集團,曹魏理所當然在三國之中坐穩老大。

    image.png

      政治上曹操開創 "唯才是舉"的制度,以更好地服務於廣攬人才的政治需要,"唯才是舉"打破漢朝舉孝廉制度的諸多弊端,可以使得大量的人才由底層通往上層。曹魏政治上的第二大貢獻是削減法律,去繁就簡。太和三年(229),魏明帝重新修改法律,制定出《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和《軍中令》加起來不足百篇。曹魏的《新律》使得封建社會法律由繁入簡,對後世特別是晉律和唐律影響深遠。

    image.png

      軍事上多邊防禦。曹魏一方面要面對來自蜀漢北伐施加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鞏固邊防軍事,南匈奴、烏桓、鮮卑、羌、氐、高句麗、倭國等周邊諸多政權勢力。

      經濟上平穩發展。三國中毫無疑問屬曹魏人口最多、農耕區域面積最廣,封建社會地廣人多是一個地區能否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由此使得曹魏實力最強。曹魏政權同樣注重農業生產,逐步推行屯田制,大量收納因戰爭造成四處遊逛的農民給他們分田種。史料記載,曹魏在籍人口至少443萬人,滅蜀後加上蜀地戶籍,人口多達537萬人,再加上黑戶人口,則曹魏政權人口將多達1300萬。

    image.png

      低調的東吳好像在整部三國史中忽隱忽現,可有可無。作為盤踞江東的一股勢力,東吳政權一沒有匡扶漢室的決心,二沒有統一天下的理想抱負,除去孫策孫權一代雄主尚有雄才大略,後世子孫個個習慣偏安一隅。

      政治上受士族影響頗深。除卻基本的官制與魏蜀大致相仿,東吳地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當地士族,這些士族人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部曲,特別像顧陸等江東士族極力排斥朝廷官兵,族內收納大量的人口,東吳政權為了爭取到政治支援,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軍事上,東吳地面上幾乎沒有遭受戰火洗禮,唯獨一次赤壁之戰,使得東吳有機會展示一下軍事實力。另外,便是與蜀漢和西晉的幾場小規模戰役。

    image.png

      經濟上由於東吳佔據長江天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東吳的人口增長極快,新開闢出的農田呈現倍數增長,加上東吳十分注重農業的發展,廣泛的興修水利。鼎盛時期,登記在冊的人口有256萬人,其中普通百姓五十三萬戶、官吏三萬多戶,如果加上士族手下的私人部曲,東吳人口保底550萬。

      總結對比:

      經濟和人口:曹魏第一,東吳第二,蜀漢第三,按照人均或單位面積農業經濟來算,東吳應當排首位。

      軍事:曹魏第一,蜀漢第二,東吳第三。(僅僅以戰功和參戰數量、規模為參照)。

      政治:曹魏第一(創新唯才是舉制度),蜀漢第二(草創《蜀科》公正嚴明),東吳第三(士族影響太大,根深蒂固難以拔除)。

  • 6 # 白龍赤子

    魏蜀吳分別於公元220年、221年、222年建立,這三個政權的建立,改變了東漢末年群雄林立的時代。雖然有三個“國家”,但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歷史向“分久必合”的時代過渡,進一步促進了“三家分晉”時大一統時代的來臨,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那麼,接著我們對三國進行一個比較,來區分它們的強弱。

    後主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蜀國當時的人口為94萬。又《三國志·吳書·孫皓傳》記載道:

    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

    可見,當時吳國的人口多於蜀國。

    另外,根據學者們的研究,魏中國人口的下限為300萬。各種史書中的人口記載有很大的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個國家人口由多到少依次為:魏、吳、蜀。

    相比而言,孫權比劉備更加厲害,因為從他們的死因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孫權於252年病逝,劉備則因為夷陵之戰的失敗而死,恰好是被吳國大都督陸遜打敗的。可見,吳國強於蜀國。

    在以農為主的中國傳統社會,佔有人口的多少直接反映著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強弱,從資料上來看,魏國的人口領先於其他兩國,所以是三國中最強的,依次是魏、吳、蜀。另外,一個國家的強弱與政治家有著內在的關係,無疑,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帝王,孫權處於中流,劉備處於下流。最後,通過對魏蜀吳三中國人才質量的分析,曹魏也是佔絕對優勢的,接著是東吳,然後是蜀漢。

    所以,魏蜀吳的實力由強到弱依次為:魏、吳、蜀。

  • 7 # 就史論史

      作為三國"魏蜀吳",到底哪家實力更加強勁,無非需要從政治、軍事、經濟三個方面入手對比。

      蜀漢縱有"天府之國"的盛譽,主明臣賢,文有諸葛孔明的智慧,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的勇猛。恰恰是歷史上名聲最大、美名遠揚的一群人所建立的政權卻最先滅亡。蜀漢最有實力的不是文武硬體,而是道統所在。正如兩代君主傾全國之力所追求的"興復漢室"。

      政治上基本承襲漢制。丞相作為百官之長,總攬朝政,三公中司徒協助處理國家事務。雖然丞相和司徒兩官並立,但是司徒政治級別和權力遠不及丞相,更多以丞相副手身份上朝理政。蜀漢政權最引以為傲的應該是《蜀科》,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法典,作為割據勢力能夠草創制度實屬難得。《蜀科》由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李嚴五人聯合創立。雖然規章制度嚴苛,但是法律公正,執行公平,深得蜀地老百姓擁戴。

      軍事上以北伐為主。自建興六年(228)諸葛亮首次北伐開始,至景耀五年(262)姜維兵敗。蜀漢政權進行了長達34年的北伐之路,最終導致蜀漢國庫空虛,兵敗國亡。蜀漢後期沒有可用的良將也是其滅國的一大原因,這才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

      經濟上空前繁榮。蜀漢政權本身地處天府之國,農耕文明十分發達,加上諸葛亮對農業和水利的精心管理,使得蜀漢的經濟和人口達到空前的繁榮。益州的戶口已經過百萬,比起中原地區十戶僅存一戶的現狀實在是不能相提並論。綿竹、廣漢一帶的水稻田一直保持畝產三十斛以上的記錄。歷史界曾評價蜀漢政權的農業"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畜積饒。"

      政治上曹操開創 "唯才是舉"的制度,以更好地服務於廣攬人才的政治需要,"唯才是舉"打破漢朝舉孝廉制度的諸多弊端,可以使得大量的人才由底層通往上層。曹魏政治上的第二大貢獻是削減法律,去繁就簡。太和三年(229),魏明帝重新修改法律,制定出《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書官令》和《軍中令》加起來不足百篇。曹魏的《新律》使得封建社會法律由繁入簡,對後世特別是晉律和唐律影響深遠。

      軍事上多邊防禦。曹魏一方面要面對來自蜀漢北伐施加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鞏固邊防軍事,南匈奴、烏桓、鮮卑、羌、氐、高句麗、倭國等周邊諸多政權勢力。

      經濟上平穩發展。三國中毫無疑問屬曹魏人口最多、農耕區域面積最廣,封建社會地廣人多是一個地區能否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由此使得曹魏實力最強。曹魏政權同樣注重農業生產,逐步推行屯田制,大量收納因戰爭造成四處遊逛的農民給他們分田種。史料記載,曹魏在籍人口至少443萬人,滅蜀後加上蜀地戶籍,人口多達537萬人,再加上黑戶人口,則曹魏政權人口將多達1300萬。

      政治上受士族影響頗深。除卻基本的官制與魏蜀大致相仿,東吳地界上存在許許多多的當地士族,這些士族人人都有自己的私人部曲,特別像顧陸等江東士族極力排斥朝廷官兵,族內收納大量的人口,東吳政權為了爭取到政治支援,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軍事上,東吳地面上幾乎沒有遭受戰火洗禮,唯獨一次赤壁之戰,使得東吳有機會展示一下軍事實力。另外,便是與蜀漢和西晉的幾場小規模戰役。

      經濟上由於東吳佔據長江天塹,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東吳的人口增長極快,新開闢出的農田呈現倍數增長,加上東吳十分注重農業的發展,廣泛的興修水利。鼎盛時期,登記在冊的人口有256萬人,其中普通百姓五十三萬戶、官吏三萬多戶,如果加上士族手下的私人部曲,東吳人口保底550萬。

      總結對比:

      經濟和人口:曹魏第一,東吳第二,蜀漢第三,按照人均或單位面積農業經濟來算,東吳應當排首位。

      軍事:曹魏第一,蜀漢第二,東吳第三。(僅僅以戰功和參戰數量、規模為參照)。

    給您分享更多有趣的歷史小知識。

  • 8 # 歷史的謎團

    看一下三國形勢圖,就能知道哪個國家最強。

    魏蜀吳三國,魏國最強。曹操統一了中國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手下人才濟濟。雖然三足鼎立,卻以中央政府的形態治國理政。當時北方的經濟,尤其是黃河流域的經濟,要遠遠超過南方,與現在很不一樣。現在經濟最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都未開發,尚屬偏僻之地,與當時的中原地區不可同日而語。

    曹魏在政治、經濟、人口、教育、軍事、科技方面都完全超出吳和蜀一大截。

    當時的吳國地盤比蜀漢大,人口比蜀漢多,雖然不能與曹魏比,但比蜀漢強多了。而且當時的吳越之地的人,可不是現在這副柔弱精緻的模樣,男子多為剛猛剽悍的漢子你漢子,性格倔強質樸,打起仗來非常勇猛。所以曹操大大軍敗於赤壁,劉備的大軍敗於猇亭。

    蜀漢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雖然諸葛亮乃當世人傑,關羽、張飛為當時猛將,但還是改變不了國力不行的事實。地域狹窄、人口稀少,能動用的國家資源就受限。所以諸葛亮北伐時,蜀國全國的軍隊不過10萬,能帶去北伐的就更少了,但曹魏在前線對付他的軍隊就有20萬。所以,北伐不成,也不能怪諸葛亮。

    正是實力上的差距,最弱的蜀國最先亡,隨後是實力稍次的吳國。雖然曹魏亡於司馬晉,但只不過是換個名稱而已,最終還是北方的政權統一了天下。

  • 9 # 王俊傑猛

    一個國家的實力,就是它的綜合實力,綜合國力。

    現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第一國力,所以,現在美國的國力,稱霸全球。

    就像海灣戰爭,不管誰指揮美軍,都能碾壓伊拉克軍隊,這是國力軍力的碾壓,和指揮藝術沒有多大關係。

    但在三國時期的冷兵器時代,人口和土地才是最重要的資源。一個人再厲害,也打不過十個人。

    我們來分析一下三國時期三國的實力:

    土地方面:

    魏國【基本都是曹操打下的】的勢力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而且那時候,黃河流域是開發最好的地域,資源最好。

    吳國的勢力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

    吳國的勢力範圍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雖然也不小,但還是比不過魏國,而且當時中國南方開發還很不充分,人口和土地沒法和北方比。玩三國遊戲的都知道,南方基本沒有人,也沒有城。

    蜀國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

    當時的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

    對比一下,可以輕易看出三國勢力範圍的對比:魏國最大,而且資源最好,蜀國最小。

    吳國與蜀國的勢力,相加才接近魏國,按質量來說,是不如魏國的。

    人口方面:

    相關記載當時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卻有十萬軍隊,難怪不能持久。

    吳國有52萬戶,230萬人,實力強於蜀國。

    而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

    魏國的實力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同時,人才大部分集中在魏國的治下範圍。

    這樣看來,就是龐涓指揮魏國軍隊,孫臏指揮蜀國部隊,魏國也可以輕易戰勝蜀國。

    蜀國之所以能支援四十餘年【諸葛亮死後】,是因為當時交通不便,益州的道路難以通行,蜀國把守住關隘要塞,魏國難以進攻罷了。

  • 10 # 學歷史看華夏

    地緣政治的角度,魏國佔有當時最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而蜀國被封鎖在西南,吳國居於東南,兩國都只佔有兩個州,那是又沒有海洋戰略一說,所以魏國綜合實力自然是最強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像《月亮和六便士》裡的主人公那樣在城市遊蕩,能活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