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本社

    在工業革命前,由於人類的技術進步非常緩慢,所以“技術性失業”並不是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即使偶有發生,也可以用時間來燙平。

    但到了近代,由於技術發展的越來越快,尤其是人工智慧時代的臨近,人們對技術性失業的擔憂開始大幅度上升。

    現實中,我們看得到的技術性失業正在逼近。無人商店、無人收款機的出現讓收銀員失業了;手機銀行、餘額寶、網路貸款的出現使銀行櫃員、貸款專員數量減少。

    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位於美國斯坦福德城的瑞銀交易大廳,足足有23個籃球場那麼大,每天有上千名交易員在裡面繁忙而有序的工作,為銀行賺取數百萬美元的利潤。如今整個大廳人去樓空,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替代了交易員。

    再看看即將發生的未來,無人駕駛、機器翻譯、24小時智慧流水線逐漸問世,他們正在奪走人們的工作崗位。

    2018年6月22日舉行的鴻海集團股東大會上,郭臺銘被問到加班問題時表示,鴻海在10年前就決定要用機器人來取代人力,公司計劃在5年內,用機器人替換掉80%的人力,如果5年做不到,10年內也會做到。

    這看起來是一件很讓人擔心的事情。但我們回顧歷史,好像事情並沒有那麼糟糕。

    從第一次技術革命至今,人類掀起了多次技術浪潮,日新月異的技術並未帶來大規模失業,相反還製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創造了更多財富和福利。

    記得2013年羅振宇在《羅輯思維》中講到技術性失業時預測,美國要追回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1200萬人失業缺口,最快也得到2023年。而實際上,特朗普上臺後,美國經濟強勁復甦,2018年已經接近充分就業狀態。

    實際上,技術進步讓一部分人失業,但又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雖然淘寶、京東等電子商務平臺的崛起,讓一大批實體商店倒閉,人員失業,但網上購物帶來的需求膨脹,卻又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如網路客服、快遞員、外賣小哥、貨車司機、紙箱製造工人等。

    這就像當年汽車替代了馬車。馬車車伕、馴馬師雖然失業了,但卻創造了大量如汽車司機、維修、製造以及周邊產業的新崗位。

    事實上,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緩衝時間太短,如果一個崗位有二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來過度才消失,人們不會感覺受到衝擊。因為今天做這份工作的人二十年後已經退休,而年輕人也不會進入這個註定要消失的崗位。

    但今天的技術發展的又快,又具有強烈的不確定性,所以未來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技術性失業”問題。

    在技術浪潮的衝擊下,個人的力量是難以抵擋的,這個時候就需要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的力量共同發揮作用了。

    比如需要向社會公佈各類崗位的需求趨勢、向失業人群提供轉行必要的技術培訓和失業救濟等。來減緩“技術性失業”對社會造成的衝擊,對個人造成的不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戰冰雪劍魂怎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