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時代背景:19世紀末,在普法戰爭勝利的普魯士統一了大部分德意志地區,迅速的趕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經濟科技和軍事逐漸追趕並超越老牌殖民帝國英國和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第一列強。工業生產進步帶來了國內對海外殖民地和利益的巨大需求,暴漲的國力及海軍和海外領地的擴建引起了周圍幾個大國鄰居的不安,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國組成了一張巨大的針對德國的外交軍事包圍網,如果你是一戰前德國領袖,你該怎麼辦?
3
回覆列表
  • 1 # 陶短房

    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今兒個特別高興,就不揣冒昧和題主探討一下。

    19世紀末的德國從花見花開到芒刺在背,節點在威廉二世親政、俾斯麥隱退,德國轉而採取咄咄逼人的外交姿態,且毫不隱晦和英法同時爭霸決心之初,因此要想從根本上擺脫後來遭遇的外交困境,上策莫過於避免陷入“俾斯麥陷阱”,如果陷入了,則要儘快想辦法爬出來。

    俾斯麥一直努力避免德國陷入外交困境

    怎麼爬出來?

    英國長期以來的國策是“光榮孤立”,奉行的戰略則是“扶持歐洲大陸第二勢力,打擊歐洲大陸第一勢力,當第二勢力打倒第一勢力並取而代之後,則轉而扶持新的第二勢力打擊之”,因此當普法戰爭後此消彼長,德國作為Continental第一勢力已昭然若揭時,英國的敵意是無論如何也難以消除了的。

    那麼怎麼辦?

    首先,應避免陷入兩線作戰,最簡單的預防措施,是穩住俄國,疏遠奧匈。

    穩住俄國並不難,威廉二世和尼古拉二世原本關係不錯,雙方在一戰前矛盾並不突出,兩人交惡和兩位皇帝的惡趣味有關,稍加抑制是不難相安無事的,至於穩住俄國的重要性不需多言了吧?疏遠奧匈倒不是說奧匈有多可惡,而是這個豬隊友內部變數太多,和周邊國家關係太險惡,自身又缺乏綏靖的實力,一不留神就會被“代拉仇恨”。如果適當疏遠,則奧匈如果陷入評估不利的對外戰爭,德國就無需像後來歷史演變中那樣,因為同盟關係而不得不被豬隊友拉下水,相反,若條件許可還可趁火打劫撈一把。而要做到這一點同樣不難——只要強調一下三十年戰爭的痛苦,就足以壓倒國內那些“同文同種血濃於水派”的聒噪。

    德國和俄國皇帝原本是一對“好基友”

    其次,設法緩和與法國的關係。

    這點俾斯麥時代還是考慮到的,雖然無法改善,但至少沒有“改惡”,而如果德法不相互較勁,英國再借一個膽子也不敢在Continental造次。當然,如果德國能適時把洛林(估計阿爾薩斯有點難)還給法國,甚至有一定機率挑唆英法間的對立,這樣至少能為德國贏得20年以上的和平發展期。

    普法戰爭割地問題,或乾脆說割地問題,歷史上一直是法德關係最大的陰影和障礙

    第三,結好美國。這點其實也不難,美國對Continental當年並沒有太大興趣,對德國在“無限制潛艇戰”前也沒有太大惡感,甚至二戰都已爆發,德美間還用潛艇進行了長達數年的黑市貿易。只要世界大戰不打起來,德美在20世紀初還是可以友好相處的。

    第一艘在戰爭期間進入紐約港的德國潛艇是去做生意的,而不是去偷襲商船的

    問題在於到了十九世紀末,“威廉派”在德國社會佔據絕對上風,大多數德華人普遍對俾斯麥式的“韜光養晦”、“不折騰”感到不耐煩,渴望早日超英趕美,衝出歐洲,走向世界,事實證明,在這種“人設”條件下,後來的兩線作戰、英法俄夾攻格局,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些女人想要“男人為你做些什麼”,而不想要“男人對你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