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51701896967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就: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從此,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越來越多,原有的動力如,蓄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買足需要。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業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工房,安置機器僱傭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事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計地改造交通工具。 1807年,美華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1814年,英華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 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託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18世紀末,工業革命逐漸從英國向西歐大陸和北美傳播。後來,有擴充套件到世界其他地區。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器的廣泛應用最為顯著 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的重大發明。 1866年,德華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 電器開始用於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隨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科學技術應用於工業生產的另一項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新和使用。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制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80年代德華人卡爾·弗裡特立奇·本茨等人成功地製造出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石油開採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生產。 1870年,全世界生產大約八十萬噸石油,而1900年的年生產量猛增到了二千萬噸石油。 19世紀70年代,美華人貝爾發明了電話,90年代義大利人可尼試驗無線電報取得了成功,都為迅速傳遞資訊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絡進一步加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運河迷蹤》,百年前的血腥案是否會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