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預報的精確程度受什麼影響,可以精確到什麼程度,可以無限精確嗎,瓶頸在哪,最終的制約因素完全在計算能力嗎,計算能力不受限制可以做到完全精確嗎,什麼是問題本身的根源,導致其最終可能也只是個表面的區間預判?
回覆列表
-
1 # 種桑麻的女博士
-
2 # 白辛巴耶娃
天氣預報分為短時臨近預報,短期預報,中長期預報。
1.短時臨近預報為0-24小時時效的。在0-12小時都比較準。對於強對流天氣,比如冰雹,強降水,雷暴大風等都能很好的預報,提前量0-2小時預報準確沒問題。12小時內強對流天氣落區較可信。
2.短期預報一般是1-3天。目前可延伸到7天,溫度預報都比較可信。1-3天降水量預報較可信,3天以後降水量預報不太可信。
3.中長期預報,4-15天。7天以後只能作為參考。
總之,時效越短越可信。
大噶吼啊~科普內容又迴歸了,大家多多捧場喲!
關於天氣預報的準確性,簡而言之,3天以內的預報(短期天氣預報,尤其是氣溫)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而4天-10天的(中期天氣預報,尤其是降水預報)看看就行,至於10天以後的預報,呃~看下趨勢吧,其他別太較真,畢竟臣妾真的做不到預報那麼久哇。
圖1 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全球數值模式預報技巧的演變。NHem和SHem分別代表北,南半球;藍色,紅色,綠色以及黃色實線分別代表3天,5天,7天以及10天的預報評分。
目前全世界各個國家開發了很多高效能的數值模式來研究地區以及全球天氣,氣候的變化。由於研究大氣的數學方程沒有解析解,只能透過利用計算機不停的迭代來獲取數值解。數值模式的開發為氣象學家們研究大氣活動提供了便捷的平臺。而計算機的效能的更新迭代,使得這一平臺的模擬能力越來越高。從最初的只包含海洋-大氣的簡單模式,發展成目前的囊括了整個氣候系統(海-陸-氣-冰-生物圈)的地球系統模式(如CESM);從最初的粗網格模式發展成現在的超精細網格(20km左右);從簡單的物理過程到包含複雜的微物理過程(得益於解析度的大幅提升)。數值模式的更新換代使得短期天氣預報不再是一個經驗性的預判或者區間性的預報,對未來天氣變化的描述詞不再是“大概”,而是“很可能”。當然天氣預報的準確判斷依然離不開經驗豐富的預報員,數值模式猶如給地球氣候系統做CT一樣,讓預報員穿透層層迷霧,撥開天氣變化的神秘面紗。
圖2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500 hPa位勢高度可預報天數的演變
進一步拓展的連結:
莊世宇:2030年,天氣預報會達到怎樣的水準【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5782-666092.html】
歐洲中期預報中心預報評估Evaluation of ECMWF forecasts, including 2014-2015 upgrades【https://www.ecmwf.int/sites/default/files/elibrary/2015/15275-evaluation-ecmwf-forecasts-including-2014-2015-upgrade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