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家APP

    緙絲的價格,首先是和它的工藝以及人工有關。它發展傳承自蘇州,且發展以來,只能用手工操作,無法用機器替代。它代表了中國絲綢工藝的最高巔峰技藝,有著“織中之聖”的美譽。

    因為緙絲圖案精美,工藝極為複雜,一幅緙絲作品的製作,一般有16道工序: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捫經面、畫樣、配色線、搖線、修毛頭。

    它的程序太慢了,熟練工一天都織不出幾寸。要用緙絲做件衣服,光布料就得花去一年的時間。

    每一件作品都得之不易,人工代價高昂,真正的“絲中聖者”緙絲手藝人已經不足500人,所以便有了“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從落經,牽經開始,直到最後修毛上框或者製成衣裳,動輒耗費以萬數為計的來回穿梭,有的時候,為了達到生動細膩的效果,一幅緙絲作品甚至會出現上百種色彩,為絲織品之最。

    接下來,是因為它選用的材質。緙絲必然用絲——真絲。常以較細的生蠶絲為經線(豎向),這也是緙絲成品顯出挺括質感的原因之一,而以柔軟的彩色熟蠶絲為緯線(橫向),表現豐富的圖案色彩。

    最後,和它的歷史淵源有關。它是皇家之物,雖曾經走入過民間,卻也只是短暫的以“藝術品”的高姿態亮相,從北宋開始,緙絲畫被收入皇家書畫著錄。自此以後,緙絲從一種普通的絲織品變成了皇家御用織物。

    伴隨清朝的滅亡,緙絲的最大買主消失了。但這門技藝卻留了下來,並以奢侈品的姿態出現在全球。蘇州的緙絲業卻憑藉高超的技藝遠銷歐美日本,一度成為世界風行的奢侈品。尤其以日本為甚。

    但如今,緙絲老藝人越來越少,而伴隨緙絲扇的走紅,這門手藝卻越來越熱,市場也有一定的炒作。很多的商家、設計師進入到這個領域,打著緙絲的名義來售賣商品。

    “輕羅小扇撲流螢”

    緙絲行業也經過市場的洗牌。

    當時的緙絲行業過於“繁榮”,很多人湧入緙絲製造業想要分一桶金,激烈競爭下的緙絲企業開始盲目生產,很多緙絲生產者跳過了與買家溝通設計的環節,直接大量生產自己認為“好”的緙絲產品來“備貨”。雖然賣家生產的緙絲更多了,可是客戶卻無法買到自己想要的緙絲產品,這不僅導致了產能過剩,更是打亂了整個緙絲市場,隨之大批的緙絲廠關門倒閉。

  • 2 # 香雲故里

    緙絲:“織中之聖”

    一寸緙絲一寸金

    緙絲織造技藝

    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

    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

    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

    也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於刺繡和織錦。

    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

    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

    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

    一臺古老的木機、若干竹製的

    梭子、撥子等簡單工具

    就能將五彩蠶絲線

    “通經斷緯”的獨特技藝緙織成

    一幅藝術織物,蘊含吳文化清麗、

    溫婉的地域風格。

    緙絲是一種絲織工藝,

    不是材質,更不需要用刀。

    緙絲的難以理解在於“緙”字,

    而不懂“緙”其實是未曾理解“織”

    《爾雅》裡說:“治絲曰織。

    織的繁體字“織”

    “糸”“戠”聯合起來

    表示製造帶有圖案的布。

    “緙”呢,就是織法的一種,

    中國古代字書《玉篇》中釋為“織緯也”

    緙絲織制時以小梭根據紋樣

    變換緯向的彩色絲線,

    成品只露緯絲不露經絲。

    宋代莊綽《雞肋篇》寫道:

    承空視之,如雕鏤之象,故名刻絲。

    把緙絲放在逆光下觀看,

    光線穿透織物,

    可以觀察到許多緙織過程中

    留在紋樣色彩邊緣的空隙,

    有如用刀在絲面上刻出圖案,

    也因這一比喻,才稱為“刻絲”,

    但正確的表達還應寫作“緙絲”

    沈子蕃緙絲花鳥軸

    南宋 95.7 x 38 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緙絲的特點是通經回緯,即緯絲非通稜所織,它以本色絲作經線,先將需緙織的紋樣描繪在經線上,再以各色彩絲作緯線,用小梭根據花紋圖案分塊緙織,同一種色彩的緯線不必貫穿全幅,只需根據紋樣的輪廓或畫面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採用區域性回緯織制。

    普通織物在表現花紋時,

    受技術限制一般都織成

    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規整紋樣,

    而緙絲卻能自由變換色彩,

    擅長表現細緻精微的色彩過渡和轉折,

    有層次豐富和靈活多變的裝飾效果。

    因而特別適宜摹制書畫作品,

    它所表現的物象生動逼真,

    與繪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緙絲乾隆御製詩花卉冊

    宋元以來,緙絲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容像、名人書畫。

    緙絲瑤臺群仙祝壽圖軸

    清 176.5 x 90.5 釐米

    時至晚清、民國,隨著戰亂不斷,緙絲呈現頹勢,直到新中國改革開放,才得以重煥生機。

    2006年,蘇州緙絲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蘇州緙絲入選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當今,全國多數緙絲生產力量集聚在蘇州。

    以梭代筆,以絲作畫,

    此中神韻,回味悠長。

    藝術的價值不在於束之高閣,

    而在於其與時俱進,

    融進尋常百姓家中,

    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文化淵源、心靈羈絆的情感表達,

    有著密不可分的牽連。

    傳統技藝的背後,

    蘊藏著華人的審美情趣,

    和古老東方的哲學智慧。

    華夏文明閃耀今朝,

    為我們留下了浩瀚的寶貴財富。

    讓我們繼續砥礪奮進,攜手同行。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和非遺+,

    接下來,我們還有很多故事要講,

    一同感受華夏魅力,守護中國傳統文化。

    繼傳承,刻畫璀璨年華。

    我們下期見~

    以非遺文化為核心

    以服裝服飾為媒介

    打造東方美學生活方式

    為現代知性女性

    打造精緻優雅的生活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沒有理想的人談理想是怎樣的?